從事教育培訓十來年了,雖然教授的是文化課,但對于孩子的教育問題還是有點自己的思考,有些話想跟家長朋友們聊聊。為什麼本人突然想寫下這些東西呢?
起因是這樣,最近有一位家長跟我訴苦,她家初三的孩子,平時住校,周末回家隻知道玩手機,實在看不下去了,沒收了他手機。手機被沒收之後,孩子逆反心理特别大:不學習,不吃飯,不出門運動,隻在房間玩電腦,這種情況連續好幾個周末了。青春期的孩子,家長怕他有過激行為,也不敢多說什麼。孩子腦子很靈光的,但初三開始逆反心理越來越強,也沒有初二那麼愛學習了,數學成績一落千丈。
這位家長的苦惱很典型,以前也遇到過不少這樣的家長,面對這種狀況,家長們束手無策,軟硬兼施,甚至還給孩子請了心理輔導老師,但收效甚微。多年以來,我跟不少家長、孩子接觸過,本人以為,要解決上述問題,首先要找到問題的根源,否則這類問題根本無解。
其實,孩子不愛學習,不聽話,根源在于家庭教育觀念出了偏差。最大的問題是忘了教育的最終目的,隻重文化教育,忽略了其他極為重要的方面。導緻孩子不了解生活的真相,人格不健全,甚至心理扭曲。
對于教育的含義,漢語字典中的第一種解釋是:培養新生一代準備從事社會生活的整個過程,主要是指學校對兒童、少年、青年進行培養的過程。現代社會,我們必須承認,有一個好的文化基礎,對于一個人走上社會來說,有其重要性,但不是全部。
觀察了很久,現在我們培養出來的小孩有什麼特點呢?最大的不足是,缺乏自理能力。生活能力幾乎為零:不會收拾自己的房間,不會洗自己的臭襪子、内衣内褲,更别提做其他家務了。沒有主見:不會規劃自己的事情,第二天要帶什麼東西完全由爸爸媽媽安排,要穿什麼衣服也由爸爸媽媽安排。
不管家庭條件如何,這些問題其實很普遍,家長總以為:你負責學習就好,其他事交結我們。有家長會說,我們有保姆,這些事确實不需要孩子做。其實,讓孩子做這些雜事,并不一定是為了分擔大人的家務負擔。在美國,每年都有“帶孩子上班日”( Take Kids To Work Day)。很多單位都會參加這個活動,并安排特别的場地與體驗項目,号召員工與子女一起來上班。這個活動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增進親子關系,更在于給孩子一個機會來了解自己父母所從事的工作,使孩子有機會接觸成人的世界,了解真實世界如何運作,理解勞動的價值與意義,同時也打開了孩子們對自己未來的想象之門。
有些家庭物質條件很不錯,但錢也不是大風刮來的,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難處,每對父母都有自己的不容易。孩子作為家庭成員之一,如果不讓他們參與勞動和家庭事務,不讓他們了解父母的工作,他們怎麼會了解生活的真相呢?相反,每天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孩子隻需關學習。久而久之,他們以為一切來得理所當然,一切都那麼安逸,而學習又那麼辛苦,那我為什麼要學習呢?學不好也無所謂,反正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作為強大的後盾。從小就成老油條了。
我們平心而論,有幾個成年人會覺得一天學習7-8個小時,周末再寫一堆作業不累?不多吧。學習不輕松,時間久了難免厭倦,這是必須承認的客觀事實。讓孩子适當參與家庭事務,參與父母的喜與悲,了解父母的工作,一方面可作為繁重學習生活的調味品,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孩子提前了解生活的真相,培養責任心,甚至還能為将來的人生選擇提供參照,将來想從事什麼職業?都可以從父母身上、親戚朋友身上了解不少。學習是為了什麼?接觸多了,孩子自然有自己的思考。有事做,還有責任心,那麼我想,他們沉迷于電子産品的可能性也會降低一些吧。
有家長可能會說,父母身上積極向上的事可以讓孩子了解,那些不高興的事就算了吧,不好意思,這就是生活的真相,生活就是有喜有悲,讓他們從小知道成人世界的不容易并不見得是一件壞事。
說了這麼多,有家長會說,現在升學壓力這麼大,注重文化成績也沒辦法,從小讓孩子做這些雜七雜八的事,那不是更沒時間學習了。磨刀不誤砍柴工,孩子不知道生活的全部,他怎麼有學習的動力源呢?大部分孩子找不到學習樂趣,我們成年人想想自己是不是也這樣的。沒有樂趣,也不知道為什麼要學,那孩子為什麼要認真學習呢。
有家長又會說了,當然是為了考個好學校,找個好工作,老師、家長都會跟他們說的,這是社會現實,他們又不傻。話說得沒錯,但不好意思,考個好學校、找個好工作,以小孩子的眼光來看,這是父母的需要,不是他們的需要(孩子心智不熟,考慮問題往往沒有那麼全面客觀,還帶有情緒化,再說家庭條件這麼優越,考個好學校找個好工作他們自然不需要),既然不是他們的需要,那麼家長、老師反複唠叨,隻會更加反感。想想小時候的我們,那時學習認真的你,難道是因為父母反複說教從而認真學習的?很少吧,能考上相對不錯的學校的你,一定有你自己想學習的理由,但并不是父母老師的說教。
總結一下,我認為,要讓孩子從小了解生活的真相,或喜或悲,并參與生活,讓他們自己看,自己想,找到好好學習的理由,沒有什麼力量比說服自己更強大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