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消息不回不愛了表情包

消息不回不愛了表情包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2 23:32:02

消息不回不愛了表情包?近六成受訪大學生表示自己不能脫離表情包,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消息不回不愛了表情包?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消息不回不愛了表情包(沒有表情包的聊天失去了靈魂)1

消息不回不愛了表情包

近六成受訪大學生表示自己不能脫離表情包

表情包是牛小犇的“護盾”。不好意思和喜歡的女孩直接表白,他發去一張表情包——卡通形象派大星的一隻手友好地伸出去,圖上“交個朋友”的字樣被劃掉,改成了小小的“談個戀愛”。“這樣萬一人家不同意,就可以也回一個表情包,就當這是個玩笑,兩個人也不至于太尴尬。”

吳亞坤的收藏夾裡整整齊齊排列了616個表情包。“調節溝通節奏”“活躍聊天氛圍”……幾百個表情包各司其職,充分滿足着吳亞坤不同情境下的聊天需求。在她看來,表情包有助于自己的情感表達,如今已俨然成為社交中的必需品。

從互聯網的第一個表情符号“:-)”到如今風靡一時的“玲娜貝兒”,其間跨越了39年。1982年,卡耐基·梅隆大學的法爾曼教授創造了微笑符号“:-)”,在由文字字符長時間“統領”的在線交流場域打開了全新的想象力空間;而橫向表情符号“顔文字”的出現,又将網絡符号的表情達意功能往前推進了一步。emoji在1999年接過接力棒,促使表情由字符組合轉向圖形化;2006年,中國傳媒大學動畫系學王卯卯創作的“兔斯基”系列表情,則标志着表情包正式走入“動态時代”。

随着各類自制表情在互聯網上的逐一亮相,表情包逐步成為在線社交場景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面向全國4351名大學生展開問卷調查,結果顯示,87.41%受訪大學生經常使用表情包,10.25%有時使用,1.79%很少使用,僅有0.55%受訪者完全不使用表情包。近六成受訪大學生表示自己不能脫離表情包:“沒有表情包的聊天失去了靈魂。”

借圖達意,表情包成為社交領域“副語言”

大約在讀初中時,牛小犇就開始在聊天、社交網絡評論中使用表情包。大學有了自己的手機後,線上溝通成了常态,表情包也開始“占領”他的聊天界面。兩年前,牛小犇還在讀大學,那時他的表情列表裡清一色都是熊貓頭、金館長、火柴人、爆漫這類黑色線框、畫風“潦草”的圖案,畫上配的文字也多是調侃、諷刺。“當時表情包主要用在和同學、朋友之間鬥圖、互怼。”而現在,已經研二的他風格180度大轉彎,貓貓狗狗、卡通形象類可愛表情包占據上風。這一來是因為表情包的種類越來越多,“也因為年紀比較大了,該‘裝可愛’了”。有别于以前常常參與群聊,現在和導師、朋友的一對一聊天更多,這樣的環境也讓他不能像群聊中那樣“張揚”,表情包的“可愛風”逐漸取代了“犀利風”。

學者李玮在《中國網絡語言發展研究報告》中寫道:“表情包是互聯網時代社交領域的副語言,它的出現以及流行宣示着表情這一人類作為萬物之靈長的獨有符号化溝通方式從線下遷移到了線上。”

從台式電腦到智能手機,表情包的身影從未缺席。中青校媒調查發現,15.88%受訪者從小學便開始使用表情包,45.16%在初中開始使用,表情包出現在29.97%受訪大學生的高中時代,8.09%表示自己大學才開始使用表情包。表情包流動在各類社交場景之中。結果顯示,72.72%受訪大學生會借用表情包表達自己的情緒,63.57%認為表情包便于表示友好,60.49%受訪者習慣通過表情包緩解尴尬。

今年大三的吳亞坤也是一位表情包“資深用戶”。“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學時代,到現在已經有10多個年頭了。”回憶起表情包使用史,吳亞坤表示自己見證了表情包普及化、多元化的發展曆程。“印象中3G時代的表情包加載特别慢,4G出現後加載速度就快了,使用表情包的頻率也越來越高。”在她看來,互聯網技術的更新疊代,為表情包的變革提供了基礎。

暨南大學博士劉漢波研究指出:表情包的發展和普及并非偶然,表情包的流行斷然不是偶發的和随機的文化現象,而是技術的發展、媒介的嬗變和社會世俗化等合力下的權力轉換。其成長史與互聯網的發展史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說,表情包的曆史是互聯網曆史的一個分支。

從前總是在聊天中收藏表情的牛小犇,現在有了更多獲取表情的渠道。在各種平台看到有意思的圖片、動圖,他就保存下來上傳到聊天軟件;他有時也會給一些特定的親朋好友制作表情包,比如“某某最棒”。

當互動交流的渠道被打通、圖像制作技術門檻随之降低,人們便可以自行制作表情包,采用圖文相結合的方式來建構表意更豐富、代入感更強烈的對話場景。中青校媒調查發現,76.21%受訪大學生曾自制過表情包。

牛小犇的一位同學便是班裡的“表情包生産廠家”,“他特别善于觀察細節,有時候會做一些調侃表情包,比如把同學的臉替換到熊貓頭表情上,再配上他們的口頭禅,這些就會成為全班收藏的表情包。”

圖勝千言,既是“潤滑劑”亦是“圈層密碼”

假如有一天表情包全面下線,沈心怡可能不太能接受。在她看來,表情包是她在線交流中的萬能工具包。相比于趣味性,她更重視表情包的功能性。在沈心怡的認知中,表情包是非語言交際的一部分,能夠高效完善自己線上溝通時的言語缺失。“有時候表達不夠充分,為了避免對方誤會,就會趕緊發一個表情包。”這樣用于表示友好、緩解尴尬氣氛的表情包,沈心怡的社交軟件裡有上百個。

中青校媒調查發現,54.79%受訪大學生熱衷于分享和收藏表情包。78.05%受訪大學生認為表情包相較文字表達的情感更為充沛;64.49%受訪者通過表情包表現自己的熱情和善意,拉近社交距離;62.58%将表情包作為自己的“快樂源泉”。

“我太菜了,帶帶我。”找學長、同學幫忙時,牛小犇會附帶一個自嘲的表情包。在他看來,過度嚴肅的語氣并不适用于熟人之間的聊天。有了表情包加持,就能把“闆正”的對談轉化成好兄弟間的打趣。“說幾句平常不好意思說的玩笑話,也無傷大雅。”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彭蘭在《表情包:密碼、标簽與面具》一文中分析,在基于表情包的表演中,我們常常會看到柔化、誇大、僞裝、敷衍等表演情形。其中“柔化性表演”,指的便是一些表情包可以将人們的棱角柔化,有可能瞬間讓人變得親和、接地氣。“多數表情包都具有動漫風格,這就使得它們自帶氣氛調節功能,能拉近交流雙方距離,為交流創造親切、輕松的氣氛。”中青校媒調查顯示,73.16%受訪大學生喜歡可愛類型的表情包。

前段時間的線上面試中,沈心怡便感受到了表情包的“溫柔魅力”。面試官在發來一段冷冰冰的文字後配了一個“狗頭”的表情,“嚴肅氛圍的瞬間就被‘中和’了。”她的緊張、壓抑情緒消失了一大半,“整個面試環節輕松很多。”沈心怡坦言,表情包的調節氣氛的功能在屏幕對屏幕的無聲、無肢體動作、無眼神、無表情交流中發揮了難以替代的作用。

基于表情包的交流,很多時候也成為文化上的試探與“接頭”。當雙方發現彼此有着共同的“密碼”時,會産生群體認同。牛小犇見過一些B站Up主制作自己的表情包,喜歡他們的粉絲可以免費下載。當這些Up主開直播、發視頻時,他們自己的表情包就會頻繁被粉絲發在評論區。牛小犇的收藏夾裡還有一些專門用在動漫社群的表情包。這些小表情作為“圈内人”的暗号,在小範圍内流通。“表情一般都以群成員熟悉的動漫人物為主角,因為我們都了解表情包上定格的瞬間是在什麼背景下發生的,能理解這些表情的含義,使用起來就比較有意思。”

彭蘭通過研究分析,除了年輕群體的總體文化屬性外,不同的表情包還可能會折射出各種亞群體的文化。“很多表情包是在特定的社區或群體中産生與傳播,或代表了特定群體的興趣與趣味,也可能與某些群體的集體記憶相關,因此,一些表情包中還加載了亞群體文化的密碼。”即使是90後、95後、00後這些同屬年輕人群的群體,在使用表情包時也會有差異,而不同文化取向的群體,也會有不同的使用偏好。在一些群體也會出現自己獨有的小衆表情包。“當發現對方和自己有同類型表情包的時候,會下意識地把對方看作自己人,産生親近感。”吳亞坤說道。

揚長避短,表情包是否還有“無限可能”

即使認可表情包的功能性與趣味性,但沈心怡依舊認為頻繁使用表情包、“尤其是鬥圖”等行為不夠妥當。“反而會打破交流群内原有的秩序。”在沈心怡看來,表情包的過度使用是對群内不參與“鬥圖狂歡”的人的一種打擾,“如果有剛剛發布的信息,就很可能被淹沒在表情包的海洋裡。”

彭蘭在論文中指出,“鬥圖狂歡”像是基于表情包的“誇大性表演”,“有些時候表情包或許是真實情緒的一種誇大。它與互動中的表演需求相關,很多時候這是為了在互動、特别是群體互動(如微信群)中,引起他人的注意,有時甚至會變成一種暗地較量的方式。”

吳亞坤同樣不認同表情包的過度使用。“過度使用表情包容易導緻信息溝通不順,缺乏深度交流。産生一種對方在敷衍自己的感覺。”吳亞坤和一位學生組織的師弟交流時就曾産生過這樣的困擾。在忍不住和師弟溝通這件事後,吳亞坤得到了“有表情包為什麼要說話”的回複。“我并不認可這種行為,表情包無法替代文字成為溝通的主要内容。”

在沈心怡看來,表情包使用時需要考慮使用的聊天場景,“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代際溝通時這樣的問題就更容易顯現,也許你的長輩并不能很好地理解你通過表情包所傳遞的内涵。”

85.31%受訪大學生認為相較于之前,表情包的表現形式變得更加豐富。談及表情包的發展,沈心怡表示,表情包承載着時代的記憶。人們甚至可以通過回憶過往的“爆款”表情包,窺見當時的社會熱點。“不過,再好玩的遊戲,時間久了也會膩。為了更好地生存發展,表情包不斷革新、規範使用,是非常必要的。”

表情包從網絡走進現實,如果來對了場景,幽默感還會成倍放大。牛小犇看到過一則視頻,拔河比賽上,一方隊員把金館長、熊貓頭表情做成面具,戴在頭上,引得另一方大笑不止,毫無還手之力。

2018年,墨西哥首度舉辦了一場以表情包為主題的博物展——“Museo del Meme”。在展廳裡,悲傷蛙、暴走漫畫等火爆一時的“鬼畜”表情包被塑成雕塑,一些草率勾勒的圖案和影視作品截圖,被裝裱進精緻的畫框。看着這些展品的照片,有網友“恍然大悟”:“三星堆的青銅器可能就是古蜀人的表情包?”也有網友跟着接茬:“說不定再過幾千年,未來的人挖出了(表情包博物展上)這些雕塑,還以為我們就長這樣。”

這一展出的策劃者介紹,此前他們已為這個展出準備了10年之久,而這10年,也是社交網絡走向繁榮的10年。

牛小犇親眼見證表情包正走在一條百花齊放的大道上。“如果能把過去十幾年的表情包話語變遷做精細的整理,做成一個展覽,比如哪年流行什麼‘梗’,哪年哪個系列的表情包最流行,那我一定會去看看,一定滿滿的都是回憶。”在他的想象中,他可能從頭到尾都在感歎:“這不就是當年的那個它嗎?”(應受訪者要求,文中牛小犇為化名)(見習記者 羅希 畢若旭 程思)

來源: 中國青年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