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數人的認知中,通過各種考試、考核之後,最終進入國企或者事業單位,是一種不錯的職業生涯規劃。
不過,在最近幾年随着整體大環境的變化和靈活就業市場的興起,除了在體制内做“内卷王”,也出現了一些新的職業類别收到人們的關注,廢品回收行業就是其中一個很典型的代表。
據不完全統計,如今我國從事再生資源行業的各類企業有十萬餘家,年經營額在6000億至7000億元之間,是一個規模龐大、利潤豐厚的“大盤子”,相關從業人者更是高達1800萬人。
像我們熟悉的“廢品西施”馮月月,抖音網紅“劉阿楠”,都是将這一行業做出新意來獲得巨大收益的代表。
這種與我們認知中的“收破爛”行業不一緻的反差,不免讓人覺得奇怪,這個行業真的能夠掙到錢嘛?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想要在行業裡做出成績,現在能夠參考的有這樣幾種模式。
第一,标準化的公司。
廢品回收領域,有不少的上市公司,他們是廢品回收行業的龍頭企業,比如天奇股份、順博合金、怡球資源、立中集團、東江環保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或者在某一個領域,也有經過數十年積澱而發展起來的行業巨頭,比如紙品裡的玖龍紙業。
這些企業采用規模化的運營管理模式,專業技術含量較高,能夠将廢舊物資進行利用,從而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第二,互聯網的模式。
近幾年出現的互聯網 廢品回收,從最初試水的智能投放箱開始,到現在較為常見的上門回收模式的出現,都說明這個對于傳統回收的升級,一直在不斷的探索與完善。
這種模式縮短了前端回收到後端處理的中間環節,雖然同時回收,能夠讓從業者的利潤空間有所上升,同時提升整體效率,讓客戶能夠實現變廢為錢,再結合對接到的企業,最終實現再生資源的利用,帶來可觀的綠色經濟效益。
第三,零散的從業者。
不可否認的是,目前市場上從事回收行業的人員,仍然以這種類型占大多數,他們經過長時間在行業中的奮鬥,基本上都有自己的貨源以及相應渠道,如果想要獲得更多收入,就需要自己額外想辦法。
比如,很多收廢品的人,都會主動在單位、學校、醫院、建築工地等長期收購一些舊設備或者金屬廢品,隻要人際關系方面處理得好,光靠這一項業務,即便是小城市一年收入上10萬也是輕輕松松。
隻不過,零散個體的話想要從上述這些地方拿到訂單是不太容易的,很多需要以競标的方式購買,所以不容易拿下,一定程度也限制了利潤獲取的來源。
所以,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不難發現,雖然廢品回收行業的确有着實際的利潤空間,但往往是有渠道和規模的企業更容易掙錢,新手入行,可以從最基礎的開始做,去了解這個行業的一些規律,但是如果想要真正做到有成績,還是需要把規模做大,才能看到更多的收益。
畢竟,實際而言,廢品回收行業的前端,的确是基本誰都能去做,相對的門檻較低,更多通過走“量”去掙錢,而如果能夠有處理的技術,才能把握住更多利潤增加的可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