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廣思
來源:《知識就是力量》雜志
耳機是現代人離不開的工具,耳機從有線發展到無線藍牙,大大便利了我們的生活。工作學習之餘,帶上耳機,聽幾首好聽的音樂,簡直不能再幸福。
你知道嗎?小耳機裡有大乾坤。1924年,德國科學家尤根·拜爾(Eugen Beyer)受到電話聽筒的啟示,制造了一種可以戴在頭上的小型揚聲器,這便是最早的耳機。由于制作這種耳機的靈感來源于電話,因此拜爾将這個揚聲器稱作“動力電話”,并在這第一款耳機的型号數字前加上了動力電話的縮寫,正式命名為“DT48”。
耳機如何發聲?
所有的聲音都因震動而産生,耳機也不例外。耳機中有一個叫做振膜的薄片,它可以輸入電信号,通過磁鐵帶動線圈振動,進而影響和線圈綁定在一體的振膜,這樣就産生了聲音。
從振膜材料方面來看,耳機振膜共分為:紙漿類、高分子(塑料)類、金屬類、複合類,不同的振膜能表現出不同聲音的特性。蘋果早期版本Earpods就采用了羊毛紙盆 塑料複合振膜,一般來說紙漿類振膜本身成本較低,低頻效果優秀,但本身的剛性、重量方面都沒有太大的優勢。從目前市售的耳機産品來看,振膜的主要材料是生物振膜、钛振膜、碳素振膜、木振膜、液晶振膜。
石墨烯概念圖(圖源:百度百科)
近年來,材料界廣受關注的石墨烯,就是非常合适的振膜材料。石墨烯具有優異的光學、電學、力學特性,在材料學、微納加工、能源、生物醫學和藥物傳遞等方面有着光明的應用前景,被認為是未來的革命性材料。
左右聲道有什麼用?
說到耳機,大家應該都知道它分為左右聲道,耳機上也有“L”“R”的标識。為了給我們更立體好聽的聲音,耳機被設計成左右兩個聲道。在很多音樂裡,左右聲道是有明确分工的,比如有的音樂的副歌部分,左聲道會負責樂器的伴奏,右聲道則負責人聲部分。在大型交響樂和環繞立體聲電影中,左右聲道的差别可能會更明顯,目的就是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
歌手為什麼要戴耳機?
在電視中我們經常會看到歌手演唱時佩戴耳機,這種叫返送耳機,簡稱耳返。在嘈雜的晚會或活動表演現場,歌手們往往聽不到自己的聲音,耳返主要傳遞伴奏和歌手原聲,有了它,歌手可以清楚地判斷自己有沒有走音。
我們聽自己發出的聲音,主要是喉部振動産生的聲音通過頭骨傳導,繼而進入聽覺中樞;而聽外界聲音是靠聲波振動鼓膜,再傳入聽覺中樞。這兩者對于聽覺系統的刺激不一樣,産生的振動強度、頻率也有所不同。所以很多時候我們聽自己的聲音感覺還好,但聽錄音或者通過機器傳導的聲音,就會覺得難聽。
而節目主持人戴上耳機,多數是因為編導需要通過耳機來引導節目流程,推進節目放送。
經常戴耳機對聽力
有什麼傷害?
美國普渡大學的研究人員對本校學生進行的一項随機調查顯示,随着耳機的普及,有着輕微噪聲性聽力損傷的人數正逐年上升。長時間戴耳機,聲波在密閉的空間裡産生共振,會對内耳産生不良刺激,容易引起毛細胞受損。
值得注意的是,長期的噪音刺激下,内耳毛細胞功能會受到器質性損害,不可逆轉。因為當高音或是噪音不斷沖擊震蕩耳蝸中的液體,毛細胞因受到過度刺激而死亡。做一個形象的比喻:當我們在享受100分貝以上的音樂時,毛細胞就像不斷受到壓路機碾壓的小草,慢慢死去。
許多人都喜歡在地鐵、公車或者較為嘈雜的環境内聽歌,自然而然會将耳機音量調得很大。在一項研究中,研究者發現,當環境音量達到65分貝時,被試者會選擇将耳機的音量調高到82分貝來獲得更好的效果。而當環境音量更高時,這個數字也可能會更高。長此以往,即便是在安靜的室内,耳機使用者依然會将音量設定到一個遠遠超過實際需要的标準。長此以往,聽力就會受到損害。
如何保護我們的聽力?
當周遭環境嘈雜,将音量開到更高也難以聽清時,就應該果斷關掉音樂。如果非要在這種高分貝環境下聽歌的話,不妨換用入耳式、耳塞式或對外界噪音屏蔽效果比較好的頭戴式耳機。當屏蔽了外界的大部分噪音時,設定的音量自然會小很多。在室内燈安靜的環境下,音量設置到自己剛剛可以聽清楚的程度即可。
一般來說,每天使用耳機的時間不要超過2-3個小時,帶着耳機睡覺是一種不良習慣,為了保護聽力,大家要盡量避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