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黑木耳全部技術?北方黑木耳栽培技術要點與管理措施,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種植黑木耳全部技術?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北方黑木耳栽培技術要點與管理措施
黑木耳,又名黑菜、桑耳、本菌、樹雞、木蛾、木茸,因形似耳,加之其顔色黑褐色而得名。黑木耳為木耳科植物,黑木耳肉質細膩,脆滑爽口,營養豐富且含有人類所必需的氨基酸和多種維生素,具有滋潤強壯,清肺益氣,鎮靜止痛,清滌胃腸等功效,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市場前景好。
一、栽培技術要點
1、選育優良菌
通過生物技術選育馴化适于袋用料栽培的黑木耳菌種,其特點必須是抗雜菌、能在偏堿性培養基上生長,子實體菊花狀,朵大、肉厚、色黑。
2、裝袋
栽培袋選用 17 cm×38 cm×0.035 cm 的低壓聚乙烯或者聚丙烯袋,用手工或機械裝袋均可。配置好的培養基要立即裝袋,以每袋裝 0.5 kg 幹料為準,表面壓平打洞,裝袋要緊,封口。
3、滅菌
常壓滅菌鍋,100℃維持 8 h,停火後再悶 3-5 h,取出料袋後降溫到 25℃才能開始接菌。
4、接種
在無菌室或者無菌箱内操作,接種室定期使用甲醛高錳酸鉀熏蒸 12-24 h 滅菌處理。嚴格按照無菌操作程序操作,每瓶菌種可接菌袋 40-50 袋,接種前勿忘嚴格檢查菌種質量,接種工具可用接菌勺或接菌槍。
5、發菌
也叫養菌,接入菌種後的料袋叫菌袋,菌袋培養期需要50天,這期間的管理内容是:培養室消毒和放菌袋。培養室消毒前先安置好床架,可搭 4-7 層,層距不小于 30 cm。接菌後 1-15 天為萌發期,前 5 天的室溫以 26-28℃為适宜,促進菌絲吃料;6-15天室溫調節至 25-26℃,培養 15 天後,菌袋中菌絲已經長入袋内 3 cm 以上,此時室溫可降到 23-24℃,促進菌絲健壯。
6、室内外結合養菌
除傳統的室内層架式直立養菌外,還可以在室外栽培。在溫室、濕度适宜的時節,大地(或林地)垛垛都可以養菌。由于室外的早晚溫差加大,可以有效提升菌絲的适應能力,同時也能抑制雜菌生長 。
7、及時劃口、規範口形
随着菌絲的不斷生長,逐漸場慢菌袋,形成 “困菌”,因此要及時劃口,一般需要劃 8-12 個口,交錯排列,便于菌絲的進一步生長。
8、噴水管理
總體來說,菌棒排好後要做到“先幹後濕”,即黑木耳耳芽形成前(刺孔處未長出黑點)保持相對幹燥,但由于阿克蘇氣候幹燥,須防止孔口菌料風幹,影響耳芽形成,可在适宜的溫度下,噴少量霧化水,還可通過架空覆蓋遮陽網等措施,提高栽培小環境的空氣相對濕度,促進耳芽形成與發育。
黑木耳耳芽形成後(刺孔處長出黑點)要增加噴水量,出耳後的整個生長發育過程中,需創造“幹濕”交替的生長環境。氣溫在 10-25℃之間的黑木耳适宜生長溫度範圍内,可全天進行間歇噴水;在氣溫較高的初夏和早秋時節,日間氣溫高于28℃時,宜在早晚(氣溫低于 25℃時)間歇噴水;在氣溫較低的春季與秋冬時節,最高氣溫低于 20℃時,可在每天 12:00-20:00 之間氣溫較高時間歇噴水。間歇噴水時間要根據栽培環境條件和耳片生長情況掌握,使耳片處于“幹濕”交替的生長環境。當冬季最高氣溫降至 10℃以下時,停止噴水進入越冬管理。
9、集中催耳
将菌袋劃口後,要合理擺放,一般密集直立或倒立在出耳床上。為了保持出耳床的濕度,要罩草簾或塑料布,7 天左右原基形成。
10、濕度管理
原基形成後,菌袋分散擺放,袋距 10 cm,每平方米擺放25 袋,露天地可罩遮陽網,林地可裸露菌袋,這樣光線充足,空氣新鮮,耳片顔色深黑。采用專用霧化噴水袋澆水,澆水幹濕交替,幹時菌絲積累營養,濕時子實體生長。澆澆停停,七幹三濕,幹就幹透(耳片發硬),濕就濕透,切忌不幹不濕或澆水不停。
11、适時采收
黑木耳子實體的生長周期一般為 25 天左右,成熟後要及時采摘,太晚可能發生爛耳現象。采收時用拇指與食指輕捏住耳片基部,輕輕旋轉采下耳片,采收時須注意避免碰落或碰傷未到采收期的幼耳。采收時随手清除粘在耳基的菌料;染有沙塵的黑木耳須分開盛放,清洗後鮮銷或曬幹。
12、及時晾曬
黑木耳成熟後要及時采收,并充分曬幹。晾曬時要将黑木耳平鋪在紗網上,适當翻動,保持耳片舒展。晾曬過程中不要随便翻動,以免形成拳耳,曬幹後的黑木耳貯藏于陰涼、幹燥的産品庫中。
二、黑木耳菌棒越冬管理措施
當生産場地最高氣溫降至黑木耳停止生長溫度以下時,黑木耳菌棒即可進入冬季越冬管護階段。越冬處理原則:一是做好菌棒保濕工作,保證菌棒不失水脫壁。二是菌棒盡量做到恒溫保存,防止産生夜凍日溶現象,影響黑木耳産量與品質。三是做好菌棒的防蟲、防鼠工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