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非遺手工藝鐵匠

非遺手工藝鐵匠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06 06:41:12

非遺手工藝鐵匠(24年執着于打鐵的非遺大師)1

■言傳身教,演示如何“打鐵”。

非遺手工藝鐵匠(24年執着于打鐵的非遺大師)2

■王建輝在欣賞自己的作品。

□文/圖 本報首席記者 杜慧

一張張薄薄的鐵皮,在70後王建輝的手中,經過反複加熱、捶打、延伸,變成香薰爐、鐵包銀茶壺等一件件實用又精美的工藝品。這種技藝是傳統金工冷鍛造手法中高難度的創造手法“鐵打出”。24年來,執着于“打鐵”的王建輝,不斷研磨與創新,獨創冷鍛造鐵包銀技藝,驚豔世人。他被授予“河北省工藝美術家”“優秀非遺大師”等稱号。

鐵闆變成藝術品

在新華區燕趙文化藝術市場,臨街有一個挂有“雍真堂”的小門臉,古色古香,這裡就是王建輝的個人工作室。

走進工作室,北牆展架上,擺滿了他根據傳統金工冷鍛造手法“鐵打出”制做的香薰爐、公道杯、泡茶台、鐵包銀茶壺、一體手工鍛打鐵花瓶等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藝品。

香薰爐,古樸典雅;鐵包銀茶壺,獨具匠心;一體手工鍛打鐵花瓶,精雕細琢……細細把玩,你就會發現,每一件都與衆不同,每一件都精美絕倫,堪稱“孤品”。

“每一件作品,從繪圖、選料,到塑形、鍛造、養色等,全部純手工制作,制作時間少則一月有餘,多則一年半載。這些是我近3年來積攢下的絕世佳品。”在王建輝眼中,展架上的藝術品如同他的“孩子”,凝聚了他無數心血。

傳統金工冷鍛造是一種古老的金屬加工技藝,多以金銀銅鐵為原料,利用純手工一體鍛打而成,有繪圖、選料、塑形、鍛造、養色等10餘道制作工序。

而“鐵打出”是金工手法中極高難度的創造手法,在制作過程中,需要将鐵皮不斷反複加熱後捶打、延伸,除了厚度均一,更要拿捏捶打力道,以及彎曲連接處的成形處理,一不小心就可能前功盡棄。由于鐵的延展性是所有金屬中較低的,其制作難度幾為金工之絕。

“據我了解,在我們省内甚至國内,掌握這種傳統技藝的匠人少之又少。”王建輝說。

從巧木匠到打鐵匠

之所以與“鐵打出”技藝結緣,這與王建輝從小的經曆密不可分。今年50歲的王建輝是正定縣羅家莊村人,他笑稱自己就是個有點手藝的農民。

原來,王建輝祖輩上就兼做手藝活,因此王建輝從小就對手藝活耳濡目染。1986年,王建輝初中畢業後,跟着兩位哥哥學做木工活。他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很快就掌握了做木工活的技巧。大到立櫃壁櫥,小到桌椅闆凳,王建輝都手到擒來。

記得有一次,幾位木工師傅做立櫃時,商讨着如何在立櫃上做出凸起的精美花紋,幾經嘗試,效果不佳。王建輝見狀,跑到堂哥的鐵匠鋪做了一個推刨,刀片為兩邊平中間凸。拿過來在木闆上三推兩推,精美的花紋躍然而出,木工師傅對王建輝刮目相看。

一時間,王建輝的好手藝在十裡八鄉傳開了,找他定做家具的村民越來越多。

“那些年,由于做木工活多,長期用腰過度,我不到26歲就得了腰椎間盤突出,不得不另謀出路。”如果不是身體狀況不允許,王建輝從未想過自己會轉行當鐵匠。

26歲那年,他調養好身體,學起了不大用腰力的鐵藝活,說來也怪,他觸類旁通,打鐵做壺,樣樣精通。

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自從做起了傳統金工鐵藝,争強好勝的王建輝就暗下決心,要做就要做精品,要做就要做到出人頭地,“我能不能突破傳統金工鐵藝,做出一樣鐵器,既實用又精美?”王建輝工作之餘,苦苦思索。

苦心研究鐵包銀壺

2008年,在一次北京的鐵藝展上,他被一把精美的鐵制香熏爐所吸引。後來,他浏覽網頁,發現有鐵包銀壺這一手工藝品,頓時激起了他的創作欲望。

“‘鐵包銀’是‘鐵打出’中比較特殊的一種技法,是先将銀捶起成壺狀,然後按照銀壺的比例再去捶起鐵,使其緊密結合,非常考驗金工師的耐力和技術手段。鐵銀的結合,視覺上體現了黑白兩色的完美結合,不光使這件器物美觀實用,更重要的是,增添了一種藝術價值。”王建輝癡迷不已。

不過,“銀包鐵”成形率非常低,為金工鍛打的最高工藝。

由于當時網上資料少之又少,沒有可借鑒的,王建輝就自己悶在家中的工作室研磨起來。衆所周知,常規的打鐵技藝都是用熱鍛造法塑形,可王建輝發現,制作鐵包銀壺用熱鍛法難成形,“相較于其他金屬,鐵的延展性和可塑性差,手工制作力度掌握不好,很容易變形、開裂。”怎麼辦?王建輝廢寝忘食,那段時間,他做夢都是在構思、打鐵。不知道嘗試了多少回,最終他才掌握了冷鍛造技藝,以手工錘煉的方法,直接在冷鐵闆上創造。

曆時兩個月,一張鐵皮,一張銀皮,無需焊接,王建輝制作出了自己的第一把鐵包銀壺,“當時特别有成就感,我握着那把壺,久久把玩,愛不釋手。”說起當年的“處女作”,王建輝仍一臉興奮。

經過長期摸索,王建輝佳作不斷。他随手從北牆展架上拿出自己近期制作的4把鐵包銀壺。與當初的“處女作”相比,技藝又更上一層樓。每一把鐵壺都獨具匠心,有半包鐵包銀壺,有全包鐵包銀壺,技藝有“肩打出”,有“口打出”等,均無焊接,純手工制作。

“一旦你掌握了冷鍛造技藝,鐵,這種難塑造的金屬,做起來也能随心所欲。”他拿出一塊直徑約20厘米的鐵皮說:“這張鐵皮,他可變成壺,變成爐,變成任何小型鐵質器物。”

旁人,不得不驚歎于他的好手藝。

從鐵匠到非遺大師

王建輝說,近年來,市場上也有不少售賣金屬壺的,但多數都是機械制品,純手工制作的工藝品少之又少,而純手工制作的鐵包銀壺更是件件“孤品”。

“純手工制品,就沒有一模一樣的,全憑感覺走,雖說制作材質、方法一樣,可心境不同,做出來的器物也是神似形不似。”

在他的鐵包銀壺中,梯形壺可謂“精品中的精品”。“我第一次做梯形壺時,足足做了三次才做成。”

記者看到,梯形壺上半部是梯形,為鐵皮制成,表面捶打出岩石紋理;下半部是正方形,為銀皮,密布手工捶紋。最讓人驚歎的是,下部由外到裡,先是銀包鐵,再是鐵包銀。“這把壺的銀和鐵都是整片的,無焊接。我足足研制了兩個多月,不送也不賣。”王建輝說。

近年來,王建輝已不滿足于自己所掌握的冷鍛造技藝,他還不斷學習研究。偶然的機會,他了解到有紫銅流銀這項工藝,就自學将其運用到自己的鐵包銀壺上,希望自己所造的工藝品更具觀賞性和藝術性。

其間,他攜帶自己的代表作品“一打出”鐵包銀壺、香薰爐等多次參加展覽,先後榮獲了河北省工藝美術家、全國“優秀非遺大師”等榮譽稱号。

在他的桌子上,擺放着一個具有正定特色的文創産品——純手工銅茶台。“這是我的家鄉正定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産展會上,我受邀設計的一件文創産品,從創意構思到制作一共用了三天時間,評價挺不錯,我挺滿意。”每一件作品,王建輝都傾注了心血。

王建輝的冷鍛造技藝對中國傳統金工技藝,既有傳承,又有創新,最大特點就是,在反複加熱、捶打、延伸中,将一張張鐵皮變成精美藝術品。

不過,“打鐵”卻是個苦差事,不僅拼技術、耗體力,還要忍受枯燥與寂寞。

擇一事,終一生。

這些年,他的手工藝品多為私人定制,且遠銷海外。可他心心念念的卻是如何将這一技藝發揚光大:“純手工鐵匠的打鐵技藝,是中華民族古老的文化瑰寶,這種冷鍛造技藝是對傳統工藝的創新,一定要傳承下去。”有年輕人想學,他都毫無保留地教導傳承。讓他欣慰的是,今年過年前,他27歲的獨生子王玉科終于下定決心,要子承父業。

前不久,他專程從正定來到石家莊,開辦了“雍真堂”個人工作室,“我想隻有讓更多的人了解這門技藝,才能愛上它、傳承它。”王建輝說。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