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國為家之長?作者:王傑中國古代各個學派在思想觀念上總是各執己見,但在一個問題上,各家各派的觀點和主張卻是驚人的一緻,這個問題就是民生、民本問題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國家,很早就确立了“民惟邦本、本固邦甯”“國以民為基”的思想老百姓是國家的根本,一切權力都應該建立在民衆這一基礎之上隻有愛民、富民、為民,才能取信于民,國家才會穩固,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以國為家之長?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作者:王傑
中國古代各個學派在思想觀念上總是各執己見,但在一個問題上,各家各派的觀點和主張卻是驚人的一緻,這個問題就是民生、民本問題。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國家,很早就确立了“民惟邦本、本固邦甯”“國以民為基”的思想。老百姓是國家的根本,一切權力都應該建立在民衆這一基礎之上。隻有愛民、富民、為民,才能取信于民,國家才會穩固。
為官者要關心人民疾苦,哀民生之多艱。真正做到愛民、富民、惠民、教民,把民生問題放到治理國家中最突出的位置,這樣才能使國家長治久安。屈原在《離騷》中發出了“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慨歎;鄭闆橋也曾發出“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的感歎。在封建時代,那些真正關心民間疾苦,為老百姓說話辦事的官員,一直受到後世人民的愛戴和敬仰。
“治國之道,必先富民”。富民是穩定社會的第一大要素。在齊文化中,富民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管子的後繼者晏子提出“以民為本”。而作為儒家的孔子,同樣也非常重視富民問題,主張要富民并認為民富要優先于國富,“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富民是國富的基礎,但民富并不是終極目的,孟子說: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如果隻把目标停留在民富的層面,那麼,這個社會隻能是一個欲望橫流的社會。因此在百姓達到富裕後,還要對其進行道德教化,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公民道德教育。《論語》記載:有一天,孔子到衛國去,贊歎道:這個國家人真多啊!冉有問道:人口已經這樣多了,該怎麼辦?孔子答道:富裕起來。冉有又問:人們富裕起來了,又該如何?孔子回答道:教之。
孟子也主張,百姓在有了“恒産”以後,在“飽食、暖衣、逸居”後,接下來就要對百姓進行道德教化,通過讓老百姓接受道德教化,讓普天下的老百姓“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鳏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讓天下蒼生都能夠生活得幸福、安甯。
中國古代的一些思想家和政治家認識到,要取得民衆的支持,就要順應民心,取信于民。這是從民心向背決定王朝盛衰的曆史事實中得出來的結論。《管子》就說,為政者辦任何事情都要“順民心”“量民力”,因為“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王傑)
來源: 學習時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