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六百字成長類的作文大全?條件反射式的作文王棟生,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初中六百字成長類的作文大全?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條件反射式的作文
王棟生
為什麼批改學生作文會感到乏味甚至厭倦?常常在于這些作文沒有新意,當你看不到創造,看不到激情,看不到别具一格,看不到活生生的人和事,看不到一個“我”時,怎麼可能不累?如果學生作文能經常地給教師驚喜和啟迪,作文教學何至于是目前這個狀态?
簡單地說,教師在課堂布置作文時,很可能已經知道教室裡這四五十個學生大概會寫些什麼和怎樣寫了,所以教師往往也未必會有什麼特别的期待,他也許隻是想碰碰運氣,也許隻是要完成教學任務。有過一段時期,我對此感到困惑,也很無奈,雖然我的班上常常會有七八個或十來位學生的作文能讓我滿意,可是大部分學生的作文始終是“平的”或“直的”,——十六七歲,已經有了一條老路,一個模式,一種格式。比如,如果出個“說勤奮”,他有一組從小學起就應付裕如的例子,論說勤奮出真知,人不能不勤奮;如果你出個“談習慣”,他半分鐘就搭好架子,告訴你“習慣有兩種,好習慣和壞習慣;我們要培育好習慣,改掉壞習慣”;“立志”一定要立大志,“工作”一定要“忘我”,與人相處一定要“真誠、無私”……觀察學生作文時的反應,他們對題目(特别是一些傳統話題)反應一般比較敏捷,能迅速“歸類”,像是有條件反射,本能地反應,沒有意外。這是從小學起的“反複訓練”形成的。在老師的啟發下,在社會各種“能量”的引導下,在環境的影響下,學生就能這樣應聲而起,聞風而動。的确,不能說“訓練”沒有用,但是,思維能不能“訓練”?我至今仍然感到疑惑。一旦學生的“想”成為條件反射,培育創造性思維就成為很困難的事,也就不可能有表達的魅力。所以,學生作文交到老師這兒,不太可能成為教學享受,有時不得不成為折磨,——我們在為長期的“訓練”付代價。
我注意到許多老師的困惑。“學生不會想”,經過多年“訓練”,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作文是“琢磨題目的含義”或“順着老師的意思”而演繹,放大,擴充,闡述,表态……他沒經過獨立思考,他甚至不認為自己可以有“思想”,他被訓練到僅僅求“合格”,他不認為作文是精神的活動……這樣的習慣,決定了作文不可能成為創造過程。模式,習慣,定勢,慣性,“書上是這樣講的”“大家都這樣認為”……很多套路在影響學生的思維,在形成他的“條件反射”。
近年語文教學的一個現象很有意思,“批判性思維”教學往往圍繞古代詩文學習展開,對作品内容,提供曆來不同的理解和分析,從不同的鑒賞角度,比較不同的觀點來展開讨論,自圓其說,各得其妙,大家以為這就是那根“批判性思維”神針了;其他學習内容,就很少(或不便)運用批判性思維,身邊很多有意思的語文現象可以視而不見,對作文更是有意無意地設置安全區或“禁飛區”,不鼓勵學生自由思想,不鼓勵質疑辨析,甚至不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問題,具體到對學校教育中的一些歪理邪說,隻能服從順從,不得觸及。比如,多年來,在很多名校,“沖清北”“北大清華,我們來了”之類的标語是懸挂在校園、刷在教學樓牆上或是張貼在教室裡的,老師學生竟然習慣了,雖然能考上清華北大的學生人數很少。中國有很多好的大學,每所學校都會有許多優秀的教師,上大學不是為了“名”,而是為了獲得繼續學習的機會。如果“考上清北”就是為了有“不一樣的人生”,那受教育的目的豈不是很可憐?為什麼不思考這身邊的荒謬呢?喜劇在校園重複,沒有誰覺得可笑,也沒有誰看到可笑後面的可悲,更沒有人覺得這個問題可以讨論,可以有不同的聲音。遺憾的是,對校園裡那些破綻百出的“教育”,學生作文中看不到評論,他們似乎不認為那是有害的文化;他們對自己接受的應試教育似乎也不感到痛楚,這一切都是奮鬥,“要奮鬥就會有犧牲”,這個邏輯也是一種“順從”。既然如此,語文課堂的“批判性思維”就隻能局限在“古詩文别解”上了。當然,老師們也許都明白,還可以舉出更多的例子來說清這個問題。
思維有了邊界,想象必然碰壁,趣味也就喪失。學生有什麼必要去“碰硬”呢,他又怎麼可能有精力去讨個說法呢?連老師也是這樣走過來的,還是求個太平無事吧,什麼都能過去的,不要和自己過不去。于是,他們要學的推導、推理、探索、假設、質疑、批判、建設,立論等運用能力也很難實踐,作文沒有了“我的想法”“我的觀點”,思維也就不可能在作文過程中出現,他替别人幫腔,幫别人解釋,這不是實用,這是“混世”。
從學生發展的角度思考,如果教學能啟發他的自由思想,教師能鼓勵并包容他的個人觀點(哪怕這些見解是有缺陷的、片面的),他能自由地表達,暢所欲言,他怎麼可能喪失自我,把作文當作恐懼的事?一個少年或是青年,表達一點個人意見就戰戰兢兢,他哪裡能有(或“配有”)自立自信自強?且不提成才,在生活中,他能成為正常人嗎?
批判性思維全面地滲透在學習中,才能真正地成為一種思維能力。中學作文教學,要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人生,要鼓勵學生有個人見解,鼓勵他們對問題獨立思考。我甚至認為,一些學生不同意教師的觀點,往往有理有據,不是他們不谙世事,是這些學生往往記住了基本的常識,堅守判斷是非的底線,而教師在生存之路上經曆了一些曲折,往往已經被生活磨得“世事洞明,人情練達”,先前的一點棱角全變得圓潤光滑了。對此,語文教育該有些反思。我在教學中遇到過一些特立獨行的學生,他們的作文有自由的思想,也有自由的表達,他們質疑、批判,敢愛敢恨,——他們根本不在意教師的評分。我一度産生過錯誤的判斷,認為是性格問題或是青春期的逆反,沒能從思維品質的角度、從人的發展高度去判斷。我後來發現并意識到,這些學生,大多有個人閱讀史,在觀察和思考中形成了思辨習慣,而非簡單的求異甚至對立;他未必有綜合判斷評價的能力,他的确看到了差異與矛盾,而教師的教學沒有辦法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釋,又沒有勇氣和能力和他一同去探究。當我意識到這個問題時,一些學生已離開了學校,我一直為此感到遺憾。我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犯過很多錯誤,雖然我不斷地反思、糾正,但是,學生畢竟在最适當的受教育時機,沒有受到正确的引導,思維品質沒能達到比較理想的狀态,這會讓他們在以後的歲月遭遇比較多的困難。
思想,是不能“訓練”的,作文教學不要違反常識。
[原載《中學語文教學》2021年第10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