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張大偉、程思明
▶老餘說,他是幸運的,有一群兄弟姐妹陪他一起任性,就有了現在的水雲間。
▶實際上,這座“幻想出來的院落”的協助設計,并非國内外知名建築設計機構,而是由本土幾位年輕的小夥兒創建的信陽鑫豐裝飾公司全程參與。
□東方今報記者 王姝/文 章繼軍/圖
張大偉: 工匠精神需要延續
比起繁華的市中心,或許在南灣大壩下設計一座頗具風味的中式咖啡館更具挑戰性:所有設計不僅要滿足咖啡館的功能,又要不顯突兀地讓“白牆灰瓦”與周邊環境融為一體。更何況,舊房改造過程中一些突發情況還可能會增加這項工程的難度。
從戶外垂釣、雕塑到篆刻藝人,張大偉的這些愛好似乎更容易讓人聯想到他是一位“文藝青年”,可現實中這位年輕人的表現似乎更像他喜好的篆刻、書法那樣認真嚴謹。這一性格在整個水雲間施工中得到了驗證。例如“由于老房子的關系,原始的牆面其實不是平面,而是偏離幾厘米,但一般人看不出來”。張大偉指出,為了在最大程度上解決這種由牆面問題造成的視覺差異,他叮囑工人用一切辦法彌補這一問題,為此耗費了幾倍于同類工程的膩子粉、乳膠漆等。
2015年8月的一天,那時剛剛接到水雲間設計施工任務的張大偉并不顯得興奮,對于這個年輕的裝飾公司的創始人來講,他彼時最大的困惑問題不是設計而是材料。在他看來,“設計要生活的痕迹,對于這座院子來講,過多年輕的元素始終出不來效果。”當天晚上,他驅車一路南行到達湖北一帶,直到第三天水雲間門口車水馬龍,源源不斷地來了大批運送青磚的車輛。
使用青磚還原古建,這并非張大偉的原創,但如果能把青磚發揮到淋漓盡緻,卻始終沒人比得了這位名副其實的“磚家”。據說,水雲間的青磚光品種就多達6種,而這些不同地域、尺寸、質地的青磚在水雲間整個施工方面被用來鋪設、堆砌、造景。如此的事例不勝枚舉,例如鋪地的闆岩一定要用江西九江星子縣的,回廊的木柱則是由東北采購……
将具有一定年代的建築進行商業利用,是建築“活化”的重要體現,這方面沒有誰能比張大偉更清楚。所以,在施工方面,張大偉要求他的工人盡可能還原一些老工藝,避免改建後産生的“火氣過重”,讓消費者靜不下心。在水雲間剛進門的一扇影壁中,傳統豫南風格抽屜檐仿鬥拱結構被得以展現,使人一進門就有一種家的感覺。在張大偉看來,這就是工匠精神的魅力所在。
張瑞:設計更需匠心
作為一個有10年設計師經驗的創業者,張瑞略顯低調。但一聊到設計行業,他卻毫無拘束地發表自己的觀點:“作品好壞,都能反映設計師思考問題的态度。有匠心的設計師,手中的作品總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為此,早在水雲間的設計之初,他便向自己提出了兩個問題:設計的方案是否能夠落地?如何在客戶與市場中做出正确權衡?
對于設計,張瑞的理解是,現代設計是從古代木匠繼承過來的,隻不過,現如今墨鬥換成了尺子。事實上,經濟快速運轉的中國很少有人能夠做到堅信傳統,但他卻很喜歡參觀一些老建築,特别是那些未經現代人修複的老宅子,總能令他找到靈感。
溝通,是設計最重要的功課。張瑞一直堅信這一觀點,在量房過程中不僅會測量房屋空間,甚至還會給業主量取身高,寫出業主的包括偏好、職業、習慣等,這些大數據的建立最終讓客戶真正體會到了什麼是“個性化定制”。水雲間“禅意新中式”的理念,就是他和老餘反複溝通後,共同确定的風格。
在水雲間整個設計中,張瑞幾乎是每天在工地上,對于他來講,設計最關鍵在于落地,一些工人如果沒有設計師親自指導,可能很難領悟到設計中的一些細節。
程思明:非跨界不設計
從記者、房地産策劃再到誤打誤撞進入裝飾設計行業,程思明近些年職業身份的轉化甚至令他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議,可或許正是由于這樣豐富的職業經曆,這位最初連微晶石、全抛釉傻傻分不清的“門外漢”,卻最終憑借一技之長參與到水雲間的設計當中。
一品堂、二聖堂、三多堂……在水雲間,這些文化氣息濃厚并帶有特殊寓意的房間名字就是他所提出的構想。除此之外,程思明奇迹地發揮了自己的特長,并把此前在房地産策劃行業的前期定位、土地價值分析、競品分析等用于水雲間的功能定位上。在他的構想中,水雲間不單純是一個咖啡館,還能滿足人們“慢生活”節奏。
一般熟悉程思明的人或許隻知道他是個“嗜古耽奇,尤喜金石文玩之人”,可稍加接觸竟能發現這位年輕人對于紀梵希、saint laurent paris 這樣的潮牌也能如數家珍。程思明并不反對别人說他不懂設計,在他看來,他所扮演的就是一種“旁觀者清”的角色。“跨界”融合是近兩年的熱詞,在他看來,歸根到底考驗的是人們對于事物的全面把握。
“水雲間不僅是建築,也是一種生活倡導,一個文化标志,這樣一座超越現代酒店與傳統餐飲思維理念改造後的院落,即使在将來,其設計也并不落伍。”程思明說。現如今,這位“跨界”達人正跟他的兩名合夥人籌備一家品牌營銷公司,如他所言,有了這個,今後的設計作品也就有了更強的生命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