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幾月幾日是防治碘缺乏病日

幾月幾日是防治碘缺乏病日

健康 更新时间:2025-02-05 09:52:09

碘,在身體裡扮演着許多重要的角色,是健康飲食的關鍵組成部分。

5月15日是我國第29個“全國防治碘缺乏病日”,今年的宣傳主題為“智慧人生健康路,科學補碘第一步”。據公開報道,數十年來,食鹽加碘一直是我國防治碘缺乏病的主要方式,如曾在1994年發布《食鹽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條例》,明确了采取長期供應加碘食鹽為主的綜合防治措施。後進一步規定食用鹽碘含量标準。2000年,我國在國家水平上達到基本消除碘缺乏病階段目标,并下調食用鹽碘含量上限。2011年,國家發布食品安全國家标準《食用碘鹽含量》,明确食用鹽加碘水平。

人為什麼會缺碘,碘缺乏有什麼危害?碘和一些甲狀腺疾病是否有關?是否所有人都需要補碘,碘過量有什麼危害?澎湃新聞就此采訪了相關專家。

為什麼會“碘缺乏”?

“碘缺乏病”是由于外環境缺碘,造成人體碘攝入不足而發生的一系列疾病的總稱。

國家衛生健康委于2019年5月發布的《全國生活飲用水水碘含量調查報告》調查結果顯示,包括全國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在内,我國大部分地區外環境水碘含量較低——全國鄉級水碘中位數為3.4μg/L,83.6%的鄉水碘含量在10.0μg/L以下。即使在水碘含量大于10.0μg/L的鄉中,仍存在17%的碘缺乏村。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官網曾刊文指出,碘的土壤地球化學和生物有效性,是碘缺乏病發生的一個重要因素。

文中稱,碘主要存在于海水中,岩石和沉積物中碘含量非常低,而陸地上的碘主要是通過大氣傳輸進入生物圈和土壤圈,因此,在區域上,土壤中的碘含量有自海洋至内陸逐漸減少的趨勢。除了海産品外,碘的來源與土壤碘的供給及其有效性有着密切關系,而土壤的空間分異影響到食物中碘含量的變異,進而影響人體攝入碘的差異。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地方病中心副主任申紅梅指出,人體内儲存的碘一般隻夠維持兩到三個月,而外界獲取渠道有限,因此食用碘鹽是目前最為經濟有效的補碘方式。

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于2020年12月制定頒布的《地方病預防控制工作規範(試行)》(以下簡稱“《試行》)中,“碘缺乏病”被列為我國需要重點監測的地方病之一。

文中提到,對于偏僻、交通不便的地區和食用鹽(當地分散的自産鹽)不通過商業渠道的地區,以及那些暫時尚不能供應碘鹽或不能有效地供應碘鹽的地區,可以采用“碘油丸”作為食鹽加碘的輔助措施。

中華醫學會地方病學分會等機構2018年共同制定的《中國居民補碘指南》指出,當前我國居民中一般人群整體處于碘營養适宜的狀态,但特需人群還面臨碘營養缺乏的風險——因此,碘缺乏病防治是一項長期工作,需堅持不懈。

缺碘對嬰幼兒的智力影響不可逆

碘被稱為“智慧元素”,是人體新陳代謝和生長發育必不可少的微量營養素,對甲狀腺素——甲狀腺素(T4)和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3)的産生至關重要。

“碘在胎兒和嬰幼兒腦發育中起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重慶市婦幼保健院産二科主任王岚向澎湃新聞表示,妊娠20周前,胎兒自身不能合成甲狀腺激素,任何需求都依賴母體供給。在胚胎期,甲狀腺激素能促進神經元的增殖和分化以及突觸的形成;促進膠質細胞的生長和髓鞘的形成,誘導神經生長因子和某些酶的合成,促進神經元骨架的發育等,“碘缺乏嚴重将損害胎兒腦和神經系統發育,增加新生兒和嬰兒死亡率。”

從妊娠開始至2歲,是胎兒、嬰幼兒腦發育的關鍵時期。孕婦碘缺乏可以導緻患兒大腦發育落後、智力低下、反應遲鈍,影響生長發育及學習認知能力;嚴重者導緻克汀病,表現為呆、小、聾、啞、癱等症狀。《中國居民補碘指南》裡提到,妊娠婦女每天應攝入150~249μg碘,哺乳期婦女和小于2歲的幼兒推薦碘攝入量不超過100μg。

王岚指出,缺碘對人體的損害程度與缺碘的嚴重程度、缺碘發生的時期及持續時間、個體對缺碘的反應性三方面因素有關。但值得注意的是,胎兒發育期缺碘影響中樞神經系統(智力和運動發育受損)所導緻的智力障礙一旦發生就不可逆轉,“雖然及時治療可減輕出生後甲減的影響,但妊娠期甲減的後遺症可持續終生,尤其是早期妊娠中的甲減。”

“我們醫院碰到的碘缺乏情況并不多,主要原因是普遍食鹽加碘幹預措施的實施使大部分地區基本消除了碘缺乏病,重慶也是食用碘鹽的地區。同時,我院對所有備孕以及妊娠早期的女性都進行監測,若發現甲狀腺功能減退及時給予左甲狀腺素治療,不需要額外補碘。”

王岚強調,“由于妊娠12周開始胎兒甲狀腺對碘的蓄積高于母親甲狀腺,因此孕期一定要定期産檢,科學合理進行補碘。”

碘與甲狀腺疾病

普通人碘營養狀況評價有标準,當成人的尿碘中位數超過300μg/L時就屬于碘過量,小于100μg/L就是碘缺乏。現實中,既要消除碘缺乏,又要防止碘過量危害。

國家衛生健康委日前表示,近年來,全球主要國家無論是否采取補碘措施,無論碘攝入量是增加、穩定或下降,甲狀腺癌的發生率都在增加,并且主要以直徑小于1.0厘米的微小癌增加為主。

幾月幾日是防治碘缺乏病日(全國防治碘缺乏病日我們還缺碘嗎)1

澎湃新聞注意到,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汪正園、臧嘉捷和複旦大學醫學院副院長吳凡于2021年發表一篇題為《甲狀腺癌及其危險因素》的論文中提到,射線暴露、女性激素、肥胖是目前誘發甲狀腺癌發生較為明确的危險因素,但有大量研究表明,該病還可能與其他因素有關,如膳食中的碘,“但該部分研究目前尚無統一的定論。”

如文中援引全球碘營養聯盟主席 Michael Zimmermann 教授于 2015 年發表的文章稱,碘缺乏是甲狀腺癌,特别是濾泡狀甲狀腺癌的危險因素,食鹽加碘減少了濾泡狀甲狀腺癌和未分化甲狀腺癌的發生。

文中指出,随着甲狀腺疾病發病率的增加,食鹽加碘策略的科學性在學術界以及疾病預防控制領域引起廣泛讨論,也亟須通過分析流行病學研究來探索和證實碘攝入與甲狀腺疾病的關系。

中國疾控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副主任申紅梅此前介紹,目前較為明确的是臨床甲亢、亞臨床甲減和碘營養過量有關,但甲狀腺結節、甲狀腺癌的發病率增加與碘過量并無直接關系。她表示,“甲狀腺癌患者可以正常碘飲食。如果手術後行放射性碘清甲或清竈治療,治療前需要低碘飲食。”

值得注意的是,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的《全國生活飲用水水碘含量調查報告》顯示,我國部分省份存在水源性高碘地區——水碘含量大于100.0μg/L的縣61個,分布在8個省份,其中河北21個、山東14個、河南11個、安徽10個、江蘇2個、天津、山西和湖南各1個。

根據該調查結果,申紅梅指出,水碘在100.0μg/L以上的地區,居民應食用未加碘食鹽。高碘病區(水碘在100.0μg/L以上且甲腫率>5%的地區)居民改飲低碘水,預防高碘危害。

國家高級食品檢驗師、食品安全科普專家、中國營養學會會員王思露建議,可以查詢衛生部《中國食鹽加碘和居民碘營養狀況的風險評估》報告中的附錄地區,查詢所在地區是否缺碘。如果生活在水源性高碘地區,要盡量選擇無碘鹽,控制海帶、紫菜等高碘食物的攝入量,減少甲狀腺等疾病的發生。

補碘的同時要科學食鹽

食用碘鹽來補碘的同時,也要注意鹽的總體攝入适量。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以下簡稱《健康中國行動》)提到,根據2012年的調查顯示,我國居民人均每日食鹽攝入量為10.5g——幾乎是世衛組織所提倡的一倍以上。而近期剛剛修訂發布的第五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明确寫道,成年人每天攝入食鹽不超過5克。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研究員何麗對此指出,目前我國居民食鹽攝入量普遍過多,提高了“限鹽”目标是因為大量研究表明食鹽攝入過多會增加高血壓、腦卒中等疾病的發生風險。

王思露告訴記者,食鹽過度攝入危害不小,可能導緻骨鈣加快丢失,易患骨質疏松症;引起血壓和血漿膽固醇升高,促進動脈粥樣硬化,增加腎髒負擔。高濃度的食鹽還可能破壞胃黏膜,進而誘發胃癌。

“過量鈉離子對身體多個部位的侵襲和傷害較大,所以日常一定要控制好食鹽的攝入總量,限制或減少生活當中‘隐形鹽’的攝入,保護心腦血管和甲狀腺的健康。”王思露如是提醒道。

(澎湃新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