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過五關、斬六将”,堪稱小說中的經典名場面;後人還将這六字化用為成語,比喻克服了重重難關。而有意思的是,這場令關羽名震天下的“獨角戲”,背後還有一位重要配角——孫乾。
作為劉備創業初期的元老,他與簡雍、糜竺、劉琰并為“四大談客”。此四人,雖無多少亮眼表現,卻也不辭辛勞,替劉備周旋打點。其中較為突出的是孫乾。在關羽“過五關、斬六将”前後,他曾發揮過關鍵作用。
那麼,孫乾是如何表現的?在關羽的“獨角戲”中,羅貫中又為何會安排這麼一位“男二号”呢?
上圖_ 清代盧湛輯《關聖帝君聖迹圖志全集》
一、演義中的孫乾
小說中的孫乾,猶如自帶“定位系統”,每每能在關鍵時刻出現,給予關羽莫大幫助。
原著第26回提到,關羽在斬殺顔良、文醜後,又前往汝南與劉辟等人作戰。值此期間,孫乾扮成細作被“捉”進大營,成功見到關羽,并告知其劉備去向。得知兄長下落,關羽當即便封金挂印,離開曹操。而“過五關,斬六将”這場大戲,也正式揭開了帷幕。
對比正史來看,這段描寫無疑是虛構的。那麼,羅貫中為何要不厭其煩給孫乾加上這麼一出戲呢?
這顯然是為了維護關羽的忠義形象。劉備出任徐州牧時,就曾與袁紹通氣。作為劉備心腹,關羽不會不知道劉備下一步的安排。然而,他還是斬殺了袁紹的大将顔良。事已至此,讀者難免會出來挑刺兒:關羽明知劉備在袁紹麾下,卻還在此時斬殺顔良,這不是給自家大哥找麻煩嗎?
正因如此,羅貫中才要安排孫乾出場。通過他的情報,關羽方才了解到劉備下落。這便是在暗示讀者:關羽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斬殺顔良的,如此一來,其忠義形象才能更立得住。
上圖_ 顔良(?~200年),字公骥 ,安平郡堂陽縣(今河北省新河縣)人
與關羽會面後,孫乾悄然隐退,讓關羽成功獨享“過五關,斬六将”的絕世風采。之後,也不知孫乾是怎麼找到關羽的(劉關張若有這個本事,也不至于失散),隻見他再次出現,便為關羽指明前路:“今皇叔已往汝南會合劉辟去了。恐将軍不知,反到袁紹處,或為所害,特遣某于路迎接将來。幸于此得見。将軍可速往汝南與皇叔相會。”
就這樣,關羽不僅避開一劫,還成功與張飛、關羽、趙雲等人彙合。随着“古城聚義”的到來,小說也迎來了新發展。這裡還有一個小插曲,張飛誤以為關羽投敵,欲與之大戰;好在關羽一刀斬了蔡陽自證,加之孫乾在一旁勸說,張飛這才相信關羽,與之重歸于好。
從以上描述,不難提煉出孫乾這個配角的“标簽”。而這,是非常符合其曆史形象的。
上圖_ 孫乾(?-約215年),字公祐
二、正史中的孫乾
在小說中,孫乾雖然是個“工具人”,卻仍有兩個鮮明特點。一方面,他擅長傳遞消息,神奇的是,不管關羽在哪,他都能精準定位,而後為他提供關鍵情報;另一方面,孫乾口才突出,适合周遊各方。
這兩點,便符合正史記載。據《三國志·簡雍傳》記載:“先主至荊州,雍與麋竺、孫乾同為從事中郎,常為談客,往來使命。”
蜀主劉備早年以勇武而知名,麾下元從如關羽、張飛、趙雲等,皆是威震百世的名将。與之相比,偏向于文士屬性的簡雍、糜竺、孫乾,便顯得有些低調。但這并不意味,他們毫無作為。算上“罪臣傳”中的劉琰,這“四大談客”當為劉備麾下最早的一批文臣。在外交、吏治、定策等方面,他們也都有一定建樹。
四人之中,簡雍為劉備老鄉,知根知底;而孫乾、劉琰、糜竺三人,都是劉備混迹中原時加入的。糜竺為徐州别駕,世代經商,是以他支持劉備的方式也相當簡單粗暴:“進妹于先主為夫人,奴客二千,金銀貨币以助軍資,于時困匮,賴此複振。”
上圖_ 陶謙(132年-194年),字恭祖
反觀劉琰與孫乾,卻更多憑借出身。《三國志》雖未指出兩人來曆,但種種線索都表明:劉琰、孫乾背後之人正是孔融、鄭玄。饒勝文先生曾指出:在陶謙死前的一段時間裡,劉備與孔融、鄭玄、陳紀、陳群等關東碩儒一道,成了徐州牧陶謙的座上賓。在這個碩儒名士的群落裡,孔融是穿梭其間的關鍵人物。
而劉琰、孫乾恰好就在此時出現,而且還都與孔融有關。劉琰與孔融都是魯國人,孔融曾任北海國相,而鄭玄、孫乾也是北海人。裴松之注引《鄭玄傳》說:孫乾乃鄭玄舉薦。須知,鄭玄為北海高密人,按時人的“鄉黨情懷”,孫乾亦可能為高密縣人。
據《三國志·王修傳》記載:“高密孫氏素豪俠,人客數犯法。民有相劫者,賊入孫氏,吏不能執。”高密孫氏有豪俠做派,以武力見長,以至于縣吏不敢入其家執法。若孫乾有此出身,也更加符合他的日後履曆。
上圖_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
三、為何要選擇孫乾
劉備年少時,“好結交豪俠”,孫乾有豪俠背景,更易受到重視。據《三國志·孫乾傳》記載:“先主之背曹公,遣乾自結袁紹,将適荊州,乾又與麋竺俱使劉表,皆如意指。”
作為劉備的“外交官”,孫乾曾出使袁紹、劉表,成功替劉備打開了在河北、荊州的大好局面。這不難理解。豪俠脫胎于“遊俠”,周遊各地,以膽識、口才見長,亦如劉備入蜀期間的法正。在此方面,孫乾顯然是專業人士,所以劉表才對他念念不忘:“每與劉左将軍、孫公祐共論此事,未嘗不痛心入骨,相為悲傷也。”
上圖_ 麋竺(又作糜竺)(?—220年)
這樣的孫乾,與他的小說形象高度重合。而這,正是羅貫中在“四大談客”中挑選孫乾來做“男二号”的主要原因。此外,孫乾也是最适合為關羽“指點迷津”的人。
四大談客中,糜竺投資最大,地位最高,但糜竺之弟糜芳曾背叛過關羽,緻其後路斷絕,故糜竺與關羽不适合有交集。簡雍位次糜竺,為劉備故交,其人“簡傲跌宕”,恰與“剛而自矜”的關羽相沖。至于劉琰,晚節不保,被後主以棄市罪論處,亦不适合。
上圖_ 宋 關羽提刀立馬圖
綜上,在關羽“過五關,斬六将”前後,孫乾的确是最适合推動情節發展的人。從他這個配角身上,倒也能看出《三國演義》對于正史的一種另類繼承。
當然,若再從《三國志研究史》的角度看,《三國志通俗演義》雖然是一部小說,但它對史料的處理方式,也意味着三國故事在元明時期迎來了新的發展。或許,這便是小說能夠爆火的“天時”因素。
作者:瀛洲海客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陳壽撰,裴松之注 《三國志》
[2]羅貫中著 《三國志通俗演義》
[3]饒勝文著 《大漢帝國在巴蜀:蜀漢天命的振揚與沉墜》
[4]楊小平著 《三國志研究史》
文字由曆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