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李麗璇 夏傑 通訊員 張馨月 漣源報道
“預計今年能收800噸稭稈,光靠這一項,我能賺到10萬元。”漣源市建兵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朱建兵高興地說道,“能夠将田裡的稭稈變現,就近銷往養牛場、有機肥廠,對我們農戶來說,都是純利潤、無風險。”
朱建兵所說的,不是“把稻草說成黃金”的謊言,而是湖南省農業農村廳正在大力推廣的稭稈綜合利用項目。
2022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印發“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的通知》,要求全面實施稭稈綜合利用行動,健全稭稈收儲運體系,提升稭稈能源化、飼料化利用能力。農業農村部、湖南省農業農村廳先後印發農作物稭稈綜合利用的有關通知,推進工作的開展。
為尋求更好的解決途徑和辦法,近年來,漣源市高度重視稭稈回收綜合利用工作,根據農業農村部、省農業農村廳有關項目要求,結合漣源市實際情況,在全市範圍内開展稭稈綜合利用項目實施主體遴選,積極探索稭稈飼料化、肥料化利用模式,通過多措并舉,助推産業化發展,鼓勵稭稈深加工,增加農業生産附加值。
變“柴”為“财”,稭稈一躍成為人見人愛的“綠色财富”。
漣源市農業農村局到企業一線服務稭稈肥料化。
農廢料變牛飼料“香饽饽”,讓農民吃下“定心丸”
在農業生産過程中,每年各類農作物收獲後産生的稭稈量多達百萬噸以上,随意丢棄在田間地頭的稭稈,不僅是浪費的資源,傳統的火燒處理方式也會對農業發展、環境保護等産生不良影響。這一“老大難”問題,卻在漣源市逐步得到解決。
在漣源市曹溪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稭稈加工廠房内,稭稈加工設備快速運轉,堆積如山的稭稈被“喂”進粉碎機内,設備迅速“吃”下稭稈,大口地粉碎“消化”,随着膠帶自動打包,一捆捆散發稭稈特别香味的飼料,源源不斷地從機器中“吐”出來。
“現在很多客戶都搶着在打包袋上,直接貼上自己的名字,就是為了提前預約到稭稈飼料。”漣源市曹溪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曾述偉在廠房裡忙得不亦樂乎。
當地養殖大戶對稭稈需求非常大,以往都是千裡迢迢從外省購入,光運輸成本就達 300-400元/噸,加上幹草成本達到 1200 元/噸以上,成本增加對養殖業的發展,是一個嚴重阻礙。自從曾述偉的稭稈回收廠建立後,大大解決了高成本的運輸問題,許多養殖戶紛紛前來搶購,讓稭稈變成了備受歡迎的“香饽饽”。
“在設計廠房建設圖紙時耐心提建議,在購買設備中為我們細心參考,在技術上給我們提供專業的指導,有了他們的幫助,才讓我有信心繼續做下去,與農業部門的人開始都不認識,但自從接觸他們後,我們從想法到項目實施,從不敢幹到特别想去闖,當地農業農村局對我們的幫助是決定性的,讓我們一家吃下了‘定心丸’。”曾述偉夫妻說道。
在漣源市農業農村局的幫扶下,曾述偉在農商銀行低息貸款了50萬元,從4月份開始籌集資金100萬,建立了鄉鎮級稭稈收儲運中心、稭稈回收加工廠房,并購置了撿拾打捆一體機、稻草抓拾裝載機、運輸車、TMR拌料機、地磅等機器設備。
曾述偉夫妻之前一直從事養牛行業,但是每年都不見受益,這讓他們從事農業的決心開始動搖。但是稭稈廠的建立,讓他們看到了希望。上半年共回收稭稈1000噸,下半年預計回收4000噸,每年能賺純利80萬左右,同時,還解決了當地二十多人的就業問題。
“稭稈廠帶來的收益可以補貼養牛場,這讓我們幹勁十足。”未來,曾述偉打算繼續擴大規模,購買相關設備,提高收購效益,通過傳單、抖音等銷售渠道,創作新的合作模式,在保證養牛場需求的前提下,努力向外擴展市場規模。
曾述偉所在的渡頭塘鎮有耕地面積2萬多畝,以種植玉米、水稻為主,每年産生農作物稭稈超萬噸,以往傳統處理方式既污染環境又浪費資源,建立收儲中心後,為農戶增收提供了新渠道,充分發揮了稭稈資源化、商品化的作用,防止因焚燒稭稈而帶來的環境污染。
稭稈飼料化将稭稈變“廢”為寶,将稭稈從禁燒的環保難題變成農戶手中的“真金白銀”。
漣源市農業農村局服務稭稈飼料化農戶。
農垃圾變有機肥“搶手貨”,讓農民增收成為“硬道理”
如何充分利用稭稈價值,讓處理稭稈的良好願景在現實中“落地”,是各級農業部門一直在探索和實驗的課題。
2020年,湖南省農業農村廳發布關于印發《2020年湖南省稭稈産業化利用模式》的通知,為稭稈回收利用提供了各種實施方案。
如今,在湖南紫焱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稻草等稭稈被生産加工成了有機肥料,成為改良土壤、增加産量的好幫手。
“以往單純用牛糞發酵的肥料中,氮肥含量超标,将稭稈與牛糞進行中和恰巧解決了這一問題。稭稈價格低,肥料效果好,更加符合制作有機肥的要求。”湖南紫焱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劉兆龍介紹道。
紫焱生物科技是一家集研發、生産、銷售于一體的現代化有機肥生産企業,廠房面積6000多平米,擁有大跨度發酵池、粉碎機、滾筒篩、自動包裝設備等高标準生産線及除塵、除臭等多套環保設備。每年用于制作肥料的稭稈大概4、5萬噸,生産出的有機肥可達上萬噸。
公司聘請了相關教授專家做技術指導,省農科院、婁底人文科技學院等都紛紛提供技術研究支持。為了将稭稈回收利用項目落實,當地農業局為紫焱生物科技在廠房建設、打捆機械設備、作業補貼等方面提供了有效支持。
“用過稭稈有機肥料的種植戶都說好,都來找我訂購,銷量很好,根本不愁銷路。”好的前景讓公司決定明年繼續擴大産能,将稭稈更好地有效利用起來。
通過綜合利用項目,稭稈從以往被焚燒的廢棄物變成了現在的“搶手貨”。
農包袱變增效“好寶物”,為生産發展注入“新動能”
“讓農民增收才是硬道理。”漣源市農業農村局農業資源保護與利用股股長李峰說道,“稭稈綜合利用項目的開展,讓許多的農戶都從中獲益,把稭稈進行有效處理,變廢為寶變成牛飼料、好肥料,不僅幫助老百姓擴大了增收渠道,還極大解決了環保問題、增收問題和市場飼料供應問題,不管是在經濟效益上還是生态效益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鄉村振興、變廢為寶,離不開農業硬核科技的支撐。
2022年4月15日,漣源市農業農村局舉辦了《2021年中央财政支持稭稈綜合利用重點縣項目推進會暨技術培訓會》,會議以稈稭綜合利用重點縣項目為實施主體,聚焦稭稈綜合利用,大大提高了漣源市相關工作的科學理論水平,增強了實踐操作能力。
在湖南農業大學提煉的“稭稈提質飼料化利用模式”基礎上,漣源市農業農村局結合市内特色農林副産物資源,開展“早稻全株青貯,晚稻稭稈黃貯”稭稈提質飼料化利用模式,通過對早稻定向栽培技術、配套收割技術、提質發酵加工技術的集成與組裝,形成早稻全株發酵粗飼料和晚稻稭稈發酵粗飼料,與全株玉米青貯和玉米稭稈黃貯做對比,為提高種植戶經濟效益,杜絕稭稈焚燒,保護生态環境,同時降低養殖戶粗飼料成本。
近年來,漣源市不斷踐行稭稈綜合利用,助力稭稈産業化發展,推進稭稈資源化、商品化、産業化,延伸稭稈綜合利用産業鍊,實現稭稈利用産業結構優化和提質增效。
通過創新思路、精準實施,漣源市農業農村局積極響應、科學施策、穩步推進,使得稭稈綜合利用和農膜回收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為湖南的工作提供了漣源方案,将“包袱”搖身一變成為增效“寶物”,為當地“三農”事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農業農村部和省農業農村廳有關農作物稭稈綜合利用工作的要求,在漣源真正“着了邊”“落了地”。漣源市做到了稭稈變肥料還田,提升了耕地質量,促進了農田土壤固碳增彙,鞏固提升了土地綜合生産能力。
以稭稈綜合利用為引領的生态循環農業新模式,在漣源市正悄然興起,昔日被稱作“農業垃圾”的小小稭稈,如今“點草成金”,通過機械化,讓田間地頭的農業廢料變身牛兒嘴中的“美味佳肴”,通過農業科技創新,讓鄉間垃圾化身為糧食的絕美“肥料糧食”,稭稈這個過去“被放錯地方的資源”,正為實現它的生态效益和經濟效益,為當地注入農業現代化的新活力。
“包袱”變“财富”,漣源走出了一條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