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誠言呈語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轉發分享。
作為理科生,又上了一所工科大學,我那和尚廟般的大學時光,充滿了“陽剛之氣”。
說實話,天天跟同學在一起研究“物質的規律和性質”,弄得我極其羨慕那些文科生的詩酒田園。
甚至連大一都還沒讀完,就有點人生無望的感覺了。
好在我們學校裡還有經濟、管理、文法三個文科學院,上大課的時候多少還算有點交集。
急切希望與“人”交流的我,自然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
趕緊去結交些文科生,感受點“人氣”。
不過沒過多久,我就後悔了…
别看是同一所學校的同一屆學生,文科生和理科生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總是會對同一件事産生匪夷所思的兩種反應。
人家左手倒影,右手年華。
我左手熱力學第三定律,右手催化作用及理論。
每次聊天聊不了幾句,就能聊出點“根本沒法接”的對話。
所以當我聽到文科生之間的聊天時,總會産生一種“在知識的海洋裡,自己是條淡水魚”的幻覺。
有人說,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生與死。
但我卻覺得這答案還可以商量。
因為文科生和理科生的對話,可能是超越了生死界限一般的鴻溝,無形而又不可逾越。
文理差異其實從高中分科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割裂”的苗頭。
比如文科生就經常羨慕理科生:你們試卷上要寫的字真少。
話是沒錯,比卷面字數的話,那理科生是比文科生少多了。
但要把草稿紙上的字也拿出來比比的話,怕是一張試卷都不夠寫的。
如果要讓理科生給文科生找個優點的話,恐怕就是“哪怕試卷裡一道題都不會,都能一直寫到交卷鈴響”。
另一個“矛盾點”,就是背書。
文科生總是吐槽自己要記憶的内容太多,調侃理科生不需要背書。
但是元素周期表、沉澱與溶液,再加上各種物理公式,哪一個是不用背的?
當然了,容易産生這種誤解的,也有理科生。
論大題的難度,他們隻認理化生。
文科作業的大題在他們眼裡,就是抄書就行的事。
但實際上,你就是把手給抄斷了,得分也基本是看緣分。
有時候連錯在哪都不知道…
這還算是好的,畢竟這還隻是停留在互相不理解的階段。
要是到了大學,這種思維鴻溝會進一步加劇。
就拿一句簡單的英文來說吧。
I will not change,no matter how U changed。
要是被文科生看見了,那它妥妥的就是一句動人的情話(無論你怎麼變,我都永不會變)。
但是在理科生的眼裡,這翻譯過來就是“電流不随電壓的變化而變化”…
這樣的差異,體現在幾乎每一個細節當中。
樹影斑駁,是文科生心中光的形狀。
但是對于理科生來說,這是個近距離觀察丁達爾效應的好機會。
雨後初晴,是文科生向往的泥土芳香。
但是在理科生眼裡,這不過是放線菌排洩物的味道。
林間小道,是文科生曲徑通幽的意境。
但是在理科生心裡,此刻卻隻想着兩點之間直線最短。
要是遇上了理工男和文科女談戀愛,那更叫一個遭罪。
文科女心中的“相遇便不相離”,是理工男心中的非彈性碰撞。
而理工男看着雲彩心算還有多久下雨的焦急,卻又被文科女意境遐想的磨蹭,淋出一肚子火。
在文科生的眼裡,存在但又看不到的隻有空氣和感情。
但是在理科生眼裡,空氣真實存在,情感基于神經。
真正看不見但又存在的,隻有重力和摩擦力。
思維的差異,還會傳導到行為。
比如理科生在學習走神的時候,總愛扶着眼鏡、撐着腦袋發呆。
文科生就“端莊”多了,因為他們習慣于咬着筆杆發愣。
遇到問題時,文科生總是會給你分析各種影響因素。
而理科生,隻會告訴你這事是辦得了還是辦不了。
理科生永遠都搞不清楚文科生的心裡到底在想些什麼。
在他們的眼裡,文科生就是一天到晚吟詩作對,看着風月流眼淚。
文科生也始終弄不明白理科生腦回路究竟有沒有短路。
在他們的心中,理科生學了那麼多知識,可能就是為了當個合格的“杠精”。
雖然互相吐槽,彼此互怼,但是當他們想向“同類”炫耀的時候,反而又會搬出來“對面”的技能來給自己長臉。
比如理科生内部的炫耀,永遠少不了自己對詩詞歌賦的研究。
而文科生之間的吹噓,往往又跟相對論、量子力學有關。
文科生不會寫出“從物理學角度論證曹沖稱象”的零分高考作文,理科生也不會覺得“砂子為什麼是寶藏”這種問題,會和矽以外的東西有聯系。
理科生不想和文科生讨論光的波粒二象性到底是不是哲學問題,文科生也懶得跟理科生解釋“伏爾泰的哥哥是不是福爾康”。
雖然文科生和理科生看起來是常年對線,水火不容。
但實際上無論是文是理,也都是一道别樣的風景,各自擁有着美好的未來。
沒有文科的理科會缺少精神支柱,沒有理科的文科會容易脫實向虛。
學生時代的精彩,不正是一種文理合而不同的人間煙火嗎。
趣談教育新鮮事,大型表情包工廠。
在這裡,有故事、有觀點,有邏輯、有深度。
歡迎關注@誠言呈語
公号同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