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初,湖南臨湘一個甯靜的小山村中,一名農夫正在放牛。
突然之間,一頭牛消失不見了。
那個時候,耕牛價值非凡,農夫非常着急,連忙沿着牛走失的方向尋找。
這一找,就找出了一個驚天大秘密。
循着牛聲,他撥開藤蔓、赫然發現了一個大洞口,洞底似乎深不可測。農夫找來繩索,探入洞内,半晌才到達洞底。再往裡走,就進入了一個迷宮一樣的巨大的地堡裡。
山洞的洞壁全部用水泥粉刷過,很明顯是一個人造工程。
“莫非是一個防空洞”?農夫心想。
但是他很快就否定了自己的想法,這個洞比一般的防空洞要大得多,結構複雜,主洞非常寬大,差不多能夠讓4台卡車同時進入,中間還有軌道。
這麼大的人造山洞,怎麼周圍村民無一人知曉,到底是幹什麼的呢?
帶着這個疑問,農夫向當地政府報告了自己的發現。
沉寂多年的6501工程,自此逐步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
1965年初春,春寒料峭,在湖南省臨湘縣路口鋪文橋鄉一帶,偏僻寂靜的小山村裡,突然出現了數千名外地人(東北人)。
這些人大多身穿豎條棉工服,帶着被褥和帳篷、席棚等,一頭紮進馬鞍山長嶺的山溝裡就再也沒有出來。
當地農民的議論紛紛,大都猜測這幫外鄉人是來挖礦的。
可是猜測歸猜測,誰也無法确定,因為他們根本無法靠近,長嶺一帶已經被列為了禁區。
在那裡,幾千個工程施工人員已經開始披星戴月,不分晝夜的奮戰了起來。
中國第一個三線建設工程,正式拉開了序幕。
這個工程,就是長嶺煉油廠建設工程。
1965年1月25日,中央發出了“絕密”中發(65)45号文件:《關于批準建設大同、嶽陽兩個煉油廠的通知》,目的是在安全的三線地區生産和儲存飛機、汽車、輪船等軍用燃油和化工化纖(的确良)原料。
石油工業部指令撫順煉廠建設工程公司組建一支生産隊,奔赴湖南嶽陽修建煉油廠,具體地點在長嶺。
1965年3月,生産隊組建完成,由公司副經理張源兼任生産隊經理。
這支生産隊的代号,就是6501。
而計劃修建的這個煉油廠的代号,則是3101。
選擇在長嶺建廠,是石油部經過慎重考慮的結果。
1964年9月,時任石油部基建司總工程師的敖明模,代表石油部複核三線建設項目煉油廠建廠地址。當時的候選者有好幾個,經過考察,敖明模認為将煉油廠建在靠近長江的長嶺,是的最佳選擇。
按照“靠山、隐蔽、分散、進洞”的三線戰略布局,坐落在洞庭湖畔、長江之濱的長嶺,北臨長江、南靠京廣鐵路,與國道公路相鄰,水陸交通便利,确實是不二之選。
1965年12月,石油工業部通知設計單位長嶺煉油廠改換廠址,“進山入洞”。
新的計劃是将年加工能力為150萬噸的煉油廠,“靠山入洞隐蔽”起來,将京廣線的鐵軌通過桃礦的連接線通到山洞,達到隧洞可通火車、汽車,使成千上萬噸油品、物資、機械設備能夠在洞内運轉開來。
工程規模幾經變動,後來由每年加工原油150萬噸擴大到250萬噸。
“進山入洞”的計劃出來後,6501工程的保密級水漲船高,參加修建此項工程的工程兵被秘密送到這裡,他們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更不知道修建的山洞有何用途。
1968年2月29日,因洞内建廠防爆等一系列問題無法解決,石油部決定煉廠‘出洞下山’,仍在原來選定的路口鋪、長嶺一帶建廠。
但是山洞的施工并沒有就此停止。到上世紀70年代初期,施工人員基本将一座山掏空。
1973年工程突然停工,洞口被堵上,随之湮沒于曆史的深處。
直到那個放牛的農夫,無意間闖入了這個神秘的洞穴。
這個沒有完結的大工程結構複雜,分 上、中、下三層,上下相通,洞洞相連,初入洞者,如闖迷宮,規模之大世所罕見。
洞内一共有25個廳室,17個通風豎井,有18個圓形的水泥坪,原來放了18個大油罐。
整個隧道深達數百米;這使它可以經受常規導彈或核導彈的打擊。
近年來,6501工程已經逐漸解密,部分區域對外開放,成了臨湘的一大旅遊景點。
這個耗資6億人民币,由軍隊秘密挖掘修建的巨大地下工程,被外界冠以“中國地下長城”的名号。
每個來此參觀的人,都對如此宏偉的工程,歎為觀止。
2014年4月18日,嶽陽市政府将6501地下軍事工程公布為嶽陽市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保護範圍是:以洞口為起點,四向各至30米處,建設控制地帶:四向各至保護範圍外50米處。
原中石化洛陽石化工程公司的副總工程師張彬文,曾于1966年至1968年間在6501工程工作,擔任洞内工藝安裝設計負責人和審核人。
據他回憶,經過一年施工圖設計後,大家歸納出存在的24個極難解決或根本無法解決的大難題:
一旦着火,狹窄的“巷道”,消防車無法開進去,如何救火?
正在操作的工人如何逃生?
豎井的塔類如何吊?
......
這就是煉油廠後來出洞的原因,但是為什麼煉油廠搬遷後工程仍然繼續進行,山洞新的用途是什麼,仍然是個未解之謎。
無論如何,作為當年中國的十大絕密工程之一,這座龐大的地下堡壘堪稱我國近現代重要曆史史迹及代表性建築,還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