踯躅前行的車險行業,7月步伐依然蹒跚。
或許,2021年上半年車險保費-7.1%的增速,還有去年疫情導緻同期保費基數較低的因素影響,面上來說并沒有那麼難看;但是,7月單月車險保費負增幅度超過兩位數為-10.7%,綜改效果持續體現。
說明問題依舊:車險市場嚴重缺乏新的業務增長點。
這更表現在同質化的車險産品市場下,整個行業缺少一種做車險業務的激情與信心。
萬衆期待的新能源車險,能否在這種疲憊的市場氛圍之下,成為打破傳統車險市場競争格局的突破口?或許,這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
從Z世代們(指1995—2009年間出生的一代人)正在抛棄BBA的購車新邏輯,到國家出台對新能源汽車發展的一系列鼓勵措施,再到如今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發布《新能源汽車商業保險專屬條款(2021版行業征求意見稿)》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新能源車險,正在給車險市場的變革帶來無限遐想。
本期,《今日保》結合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趨勢與配套動作,先後對5家新能源車企的直營門店、16家财險總公司的車險部、保險科技公司精勵聯訊進行了專訪:
下一步,車險行業要如何應對新能源車險專屬條款的落地?
其中又存在着哪些機遇和挑戰?車險行業能否實現新的變局?
以下觀點彙總,供車險行業參考借鑒。
1 來自汽車市場的聲音:誰抓住年輕消費者,誰才能掌握未來2021,在傳統車企加速新能源産品的投放、科技巨頭先後入局、我國延長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的趨勢背景下,汽車行業的電動化趨勢已成定局。
下列數據,說明了我國新能源汽車迅猛的發展勢頭:
2021年1-6月,新能源汽車産銷分别完成121.5萬輛和120.6萬輛,同比增長均超2倍。
其中電動銷量、插電式混合動力産銷分别完成19.2萬輛和20萬輛,均刷新曆史記錄。
新能源汽車當前的累計銷量,已與2019年全年水平持平。
新能源車的産銷占比,已經接近新車總産銷量的10%。
但是,在新能源汽車高速發展的當下,更有一種趨勢值得關注:即越來越多的年輕消費者,正在成為新能源汽車的主流消費擁護群體。
從數據來看,2020年中國47.83%的新能源車用戶年齡為26-35歲,這一年齡層次用戶占比最高;如再加上19-25歲的10%的用戶占比,可以說年輕消費者已經是新能源汽車最主流的消費群體。
這說明,在傳統燃油車時代,消費者因為品牌價值而為某款車買單,是因為傳統汽車集團基于對燃油車消費者的需求,已經形成了各式各樣的品牌競争壁壘。比如日系車以性價比見長,德系車主打動力和底盤。
但是到了新能源車時代,傳統燃油車的品牌邏輯,已經很難再奏效。
一位接受采訪的汽車門店銷售人員對《今日保》表示:“早些年人們買車都是看品牌和内飾,根本不考慮智能化。但是現在一輛車如果沒有自動駕駛類,那些80、90後的車主,連碰都不想碰。”
在充滿科技感、未來感的技術以及智能化的駕駛體驗面前,傳統豪華車曾經引以為傲的品牌、價格,已經變得相當脆弱。
在知乎上,更有用戶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年輕人是否要買BBA?
其中,高贊的回答是這樣總結的:“消費者隻需要換一台電動車,體驗一下刹車,那麼BBA等豪華品牌賴以生存的操控性、平順性等産生的溢價性能瞬間為零。”
這種抛棄品牌價值的購車邏輯,更可從一些年輕消費者的口中被證實,使我們切身感受到:整個汽車市場的行情,變了。
一位購買了小鵬P7的90後對《今日保》指出:“我其實不太在乎所謂的品牌。現在的汽車是不是足夠時尚,有沒有科技感,能不能給我帶來全新的體驗,這些才重要。”
而Z世代們,他們年輕、有一定的經濟實力、願意嘗鮮、強調個性化,也正在成為新的汽車消費的主力軍。
一份出自360的《2021年中國汽車研究報告》顯示:
對于汽車駕駛技術,Z世代們對新興的智能駕駛技術關注度達到77%,對探索自動駕駛樂趣的占比超過了三成。
可見,當Z世代成為汽車産業最主流的消費群體時,所有的燃油車品牌将充滿危機感。而這一年限,不超5年。
這反映到新能源車險的市場布局中,也是同理。
一位新能源車企的保險部負責人透露:“對我們來說,與保險公司的合作固然重要,但我們更看重保險公司對于年輕消費者的服務理解。保險公司不能再想着拿以前的車險承保理賠策略去應付所有的消費者。我們願意與所有具有創新探索精神的保險公司合作。”
這更表明,對于保險公司下一步的新能源車險發展而言:“誰抓住年輕消費者,誰才能掌握未來。”
2 财險公司,如何看待新能源車險專屬條款征求意見?站在車險經營管理角度,财險公司是如何看待本次新能源車險專屬條款征求意見稿的出台的?
對于這一問題,《今日保》走訪了16家财險公司,12家公司做了明确回答,其中9家持支持态度,3家持中立态度。
支持公司普遍表示:
●銀保監會去年發布的車險綜合改革指導意見中提出要豐富商業車險産品,支持行業制定新能源車險示範條款,為消費者提供更加規範和豐富的車險保障服務。
●此次新能源車險專屬條款征求意見稿的出台,是落實銀保監會促進車險高質量發展,更好地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舉措。
●新能源汽車專屬條款屬于國際首創,在國際保險市場上也形成了很好的示範效應。
●新條款相對清晰的界定了保險責任和除外責任。
●新條款覆蓋了新能源汽車充電期間的損失及“三電”系統的損失,并且圍繞新能源汽車網聯化趨勢、車主用車生命周期開發了更為多元的附加險産品,保險責任更加豐富。
●幾個專屬附加險的出台,算是車險從專注車輛本身風險轉向與車輛行駛、使用有關的責任和财産風險,擴大了承保範圍,可能會是“車輛保險”新定義的起點。
持中立态度的公司則認為:
●缺點是産品并沒有大的突破,此次新條款并沒有大幅度改變承保風險,尤其是沒能就電池的風險出台專門的條款,隻是讓賠付責任更加明确。
●新能源車風險當前仍然未充分暴露,新條款的保障覆蓋範圍可能不足。
●條款中責任免除部分均沒有免除自動駕駛的情形,實際上自動駕駛模式是需要符合國家标準才允許上市使用的。
3 新能源車險之影響:保費、風控與外部環境三重壓力壓頂新能源車險條款落地後,對保險公司車險經營可能産生的影響?
這一問題共有13家公司做了明确回答,幾乎所有回答本問題的公司都表示:機遇與挑戰并存。
絕大部分公司都看到了機遇,但從答複來看,更多是從行業角度而言:
●随着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的不斷增加,新能源汽車保險市場逐步擴大,為保險行業擴大承保業務範圍,增收保費,加快車險業務發展提供了機遇。
●新能源車險條款落地後一定程度上會激發保險公司對新能源汽車的業務研究和拓展力度,豐富保險公司在不同的新能源汽車及其應用領域的承保經驗。
●新能源車險條款落地,會讓保險公司進一步提高布局速度,積極推進和新能源車主機廠的溝通和合作。
●随着新能源車生态的逐步成熟和保險公司承保定價能力的提高,逐步提高增速。
●新能源汽車專屬條款是載體,有利于行業建立統一的新能源汽車承保、理賠操作規範。
而更多的公司,對于挑戰的内容卻答複得更多:
首先是保費的壓力:
●按照國家《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202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要占汽車總銷量的20%左右,這将意味着5年内新能源汽車的保有量将翻近10倍。實際上,按照保險公司高層的經營預期,新能源汽車的保費規模至少會要求數十倍的增長。
●新能源車無論是它自身的體量還是從發展速度,其實都還是難以取代燃油車的地步上,對于大公司來說,它還是隻占市場份額很小的一塊兒。
●新能源車的門店還是掌握在老三家手裡,那麼小公司即使看好這樣的機會,如果沒有和行業差異化的産品和服務的話,其實在新能源領域也沒有很好的機會可以去做。
其次是風控壓力:
●從曆史數據來看,新能源車相較傳統汽車出險率偏高,賠付成本顯著高于傳統汽車。如果定價低于風險成本,将難以覆蓋經營成本,勢必給車險經營帶來更大的壓力。
●由于新能源汽車風險與傳統汽油車差異較大,風險的特定性和不确定性更高,更加考驗保險公司的風險定價能力和理賠專業能力。
●新能源車技術還在快速叠代和發展,零配件、工時标準化程度低,新的銷售模式、盈利模式和客戶服務模式仍在探索過程中,這些都會對賠付風險帶來影響。
最後是外部環境壓力:
●行業在新能源車輛維修産業鍊上話語權不足,主機廠數據封閉,現行管控手段對新能源車輛管控效果有待驗證。
●各地維修商标準不一,市場缺乏統一标準,電池的殘值回收市場不盡規範,給理賠工作帶來很大挑戰。
●對新能源車風險的應對,總體跟着新能源車行業的發展逐步推進,保險公司難以脫離大環境影響。
4 關鍵問題:保險公司如何從核保和定價維度,做好新能源車險的保費定價?由于行業統一的費率目前尚未出台,所以僅6家保險公司給予了明确答複,主要總結為三點:
①依據公司自身曆史經營數據,對新能源車定價模型進行重新評估和完善,重點從車種、使用性質、車價、車齡、品牌、電池制造商等維度出發制定差異化定價策略及核保規則,并定期實施回溯及動态調整,不斷提升承保策略的科學性和精準度。
②借助外部合作數據,挑選相對發展成熟的品牌和車型,同時基于更多的從人、從駕駛行為、裡程等信息,加大風險的篩選能力和定價能力。
③模式共建,對于有可能進行主機廠深度合作的品牌,可以從長期共建的角度,進行成本打包和共同的風險控制。
5 介于獨特的賠付風險特征,保險公司如何做好對新能源汽車消費者的客戶服務?從各家公司觀點彙總來看,新能源汽車的技術特征和産業發展趨勢共同決定了風險特征。
一是由于其特殊部件導緻風險類型明顯有别于傳統燃油車,尤其電池為新能源汽車提供動力來源,過充、碰撞等導緻電能非正常釋放,或起火、燃燒導緻化學能非正常釋放是主要風險。
二是電池占整車價值的40%左右,電池性能衰減較快,導緻新能源汽車折舊率普遍高于燃油車,尤其3年以上車輛極易發生道德風險。
三是動力電池風險、車身結構風險,共同決定維修方案的選擇;且由于新能源汽車普遍搭載智能輔助駕駛設備,需要專業定損,但當前行業缺乏損失鑒定能力,對維修産業依賴程度大且話語權弱。
四是市場上具備該方面技術能力和資質的維修資源也十分有限,很難形成像傳統燃油車一樣的維修網絡。在人員不足的情況下需要借力公估網絡。因而對合作公估人的考察與管理成為理賠管理的重點之一。
五是從事故類型來看,發生嚴重事故才是造成電池損失的前提,而随着電池技術的改進,電池未來可以做得更小、更不容易被碰撞到。這也表明,更需要看重開新能源車的人的駕駛習慣,圍繞着這個新能源車駕車人的風險,去更合理的用自主系數去平衡賠付的風險,可能是中小公司更關心的事情。
而針對新能源汽車的客戶特征,中國人壽财産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車輛保險部副總經理呂飛更是表示:
購買新能源汽車的客戶往往是年輕一代的消費者,其駕駛行為、用車習慣也會與原有的駕駛人群存在一定區别,體現不同的風險特征。
對國壽财險而言,我們将持續加大對新能源汽車風險特征的研究力度,完善與新能源汽車産業相配套的銷售及兩核體系,更好的為新能源車險客戶提供‘有我,财安心’的品牌服務,讓公司伴随着國家新能源汽車産業的迅猛發展而不斷成長。
6 新能源車專屬條款中新的折舊規則,會對新能源車的後續續保業務的賠付率産生什麼影響?對于新能源車險的續保預測,保險公司觀點比較分散:
積極的一面:
此次行業推出的折舊率較為“緩和”,是在兼顧汽車産業、動力蓄電池行業的訴求,參考機動車折舊率,為穩定新能源汽車發展、穩妥應對消費者關注後平滑過的結果,較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官方公布的車型保值率也更加平穩。
在制定費率表時參考了車種品類、使用性質、車價等個維度,不會出現新能源汽車舊車車價“斷崖式”下降的情形。
針對新能源汽車貶值過快的問題,行業能夠約定殘值率,當車齡達到一定使用年限時,不再追加折舊,以穩固大齡新能源車的保障機制。
這些是有利于新能源車險的續保的。
中立的一面:
新能源汽車折舊系數,較傳統車輛折舊有所提高,但從電池類型、品牌車系維度看仍與目前市場上實際折舊情況有差異,對續保的影響不确定。
消極的一面:
新能源車折舊率比燃油車高,續保時,新能源車的保額降幅将大于燃油車,賠償标準會有所降低,理論上續保率會因此有所降低。
7 保險公司如何與新能源汽車産業上下遊合作,更好的推動新能源車險發展?中大型保險公司的訴求為:
在承保端:
①如何打通與汽車産業的數據壁壘仍是行業最為迫切的需求。新能源汽車因為具備聯網屬性,天然具備海量數據,如何獲取并且運用好此類數據是目前行業最為關注的。數據不僅可以用于精準定價,在精準評估電池健康度、精準定責方面也發揮着更大價值。
②如何幫助行業提高風險識别能力,提供更為全面的保險解決方案是行業最為關注的重點。車險是汽車産業鍊中深度關聯的一個環節,汽車技術的變革勢必帶來車險風險特征的變化。根據汽車産業規劃,未來電力驅動、智能網聯、共享出行将帶動汽車産業,尤其是新能源汽車産業的創新升級,構建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新格局。對新能源汽車的技術識别、風險剖析将深遠的影響車險行業對承保風險的判斷和理賠損失的認定,尤其未來智能化技術不斷深化、融合,需要更多的專業人員和技術能力去幫助保險公司吃透産業變化。
在理賠端:
目前國内新能源汽車後市場資源豐富,保險公司需結合自身情況尋求具有專業能力的第三方資源,搭建起專業的理賠服務網絡,在提升專業能力的同時夯實理賠服務能力。
①搭建電池檢測和維修網絡。保險公司需挖掘有資質的專業能力強的檢測和維修單位,在出險後指導被保險人開展檢測和維修工作。
②建立殘值回收渠道。殘值的公正客觀評估不僅對定損工作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對賠付率也會産生一定的影響。
③與專業公估合作。新能源汽車專屬條款帶來的理賠需求将會催生公估公司配備具有電池專業技能的公估師,在人員不足的情況下可以借力公估網絡。
中小型保險公司的訴求為:
當前重點考慮的是在車型風險,如:
①三電占車價比重,零整比特征;
②電池衰減特征、電池碰撞安全性評級;
③公允的殘值評估和預測;
④自動駕駛系統有效性評價;
⑤整車交易/維保過程,如延保政策,延保範圍,電池實際歸屬。
互聯網保險公司的訴求為:
①協助建立和主機廠的溝通合作關系,并給出主機廠合作方案建議;
②可能的情況下,推進主體公司協作,避免惡性競争;
③定價數據和定價能力建設。
8 保險科技公司的思考:如何解決新能源車數據獲取難、連接不足、承保能力建設等問題?針對上述在保險公司所提到的保險業自身數據積累不足、新能源汽車承保能力建設需大量投入等問題,今日保采訪了長期以來一直深耕車險行業的數據和分析公司精勵聯訊(北京)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精勵聯訊”)。
在實現新能源車專項産品的時候,保險公司不但需要能夠承保包括電動車、插電混動車、燃料電池車在内的各類新能源車,而且需要解決出單、核保、定價、理賠等各個環節間的新能源車特有數據的連接問題。
為了協助保險公司解決這些問題,精勵聯訊近期推出了新能源車數據庫産品。秉承成熟的行業車型數據庫産品的建設和運營經驗,精勵聯訊采集并深入研究新能源車特有數據,并挑選了高價值數據字段進行标準化和系統化,建成的新能源車數據庫能夠為新能源汽車專屬車險産品的設計和定價提供堅實的數據基礎。
通過分析新能源車特有數據和賠付風險之間的相關性,精勵聯訊發現新能源車的風險特性和傳統燃油車相比有顯著的差異。這些改變使得保險公司在新能源車險的産品設計和定價上有了新的挑戰。
為此,精勵聯訊建議保險公司從以下三個層次來提高自身新能源車的賠付風險細分能力的建設:
首先,新能源車也是車,所以之前積累的關于車輛風險細分方面的車輛基礎數據和能力,大多數仍然适用。例如:操控靈活度(扭矩和車重之比)越大,出險頻率越高;
其次,新能源車所特有的電池、電機、電控系統的相關靜态信息,在車輛基礎數據之上,能夠很好地進一步描述新能源車的獨有風險特征。例如電機動力性能和賠付率呈正相關。
最後,描述新能源車的使用狀況的動态信息,也能很好地描述新能源車的風險特征。
然而現有保險公司的動态信息來源無論在覆蓋率還是顆粒度上,都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可以作為車輛基礎數據和新能源車靜态數據的一個很好的補充,但目前尚不能獨立滿足新能源車承保的需求。
保險公司對于新能源車的銷售渠道和理賠成本的控制力度也有限,于是在承保環節通過核保和定價對于新能源車的賠付風險進行篩選,成了保險公司當下最有效的着力點。
為了助力保險公司建設新能源車風險細分能力,基于新能源車特有的靜态信息,傳統的車型、車輛和易損零配件等車輛基礎數據,及其相應的新能源車賠付經驗數據,精勵聯訊建設了新能源車風險評分。這一評分将作為新能源車數據庫的一部分,輸送給保險公司在核保、定價、營銷等環節使用。
從多家保險公司的驗證效果來看,精勵聯訊的新能源車風險評分均展示了顯著的風險細分效果,可以成為保險公司積極參與新能源車專屬保險産品市場競争的一個有效着力點。
後記年輕化、智能化、共享化,不僅意味着汽車消費的邏輯已經被時代重塑,更意味着與之配套的車險行業需要緊跟時代潮流,不斷變革和創新。
新能源車險,給車險行業提供了這樣的機遇。
但更需清楚的是:唯有掌握對新能源車更全面的數據,配之以科技的賦能,才是車險行業做好新能源車險定價與持續發展最根本的邏輯。
合作共建生态,當是這條路中可見的捷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