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古人的書信有哪些

古人的書信有哪些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02 11:10:16

古人的書信有哪些(三緘其口漢代人的郵書是這樣保密的)1

古人的書信有哪些(三緘其口漢代人的郵書是這樣保密的)2

古人的書信有哪些(三緘其口漢代人的郵書是這樣保密的)3

古人的書信有哪些(三緘其口漢代人的郵書是這樣保密的)4

前言

西漢劉向所撰《說苑·敬慎》中記載有孔子觀周之太廟,在廟内右陛之側有一個三緘其口的金人,金人背銘有“古之慎言人也”諸語,這種三封其口起保密作用的形式為秦漢文書密封制度所繼承。事實上,這類三緘其口形式的封檢在河西漢塞出土有不少實物,這些封檢一般在檢的上部挖槽,槽橫向上中下鋸有三道封線。通過對比可知,此類封檢以麻繩三緘其口與三緘金人之口的形式當有源流關系。在出土封檢實物中,尚可見封檢上遺存有封緘之用的麻繩。這些三封其口的封檢實物對于了解漢代郵書保密措施極具參考價值。

一 “三緘其口”

成語“三緘其口”,比較通行的解釋是指封口三重;又指言語謹慎,少說或不說話。“三緘其口”一詞的最早出處,學術界一般認為首見于西漢人劉向所撰《說苑·敬慎》:孔子之周,觀于太廟,右陛之側,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安樂必戒,無行所悔。……”孔子顧謂弟子曰:“記之!此言雖鄙,而中事情。詩曰:‘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行身如此,豈以口遇禍哉!”

此事又見載《孔子家語·觀周》:孔子觀周,遂入太祖後稷之廟,堂右階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

比較《說苑》和《孔子家語》記載可知,二文所記為同一事,孔子觀于周之太廟,于右陛見一金人,三緘其口,金人其背銘刻有“古之慎言人也”等語句。孔子認為金人之銘文有道理,故而諄諄告誡其弟子,一定要謹言慎行。金人即青銅所鑄之人像,位于太廟右側,金人被三封其口,在金人的背部銘有“古之慎言人也”諸句,這大概是中國古代文獻所載最早的座右銘了。

二 《金人銘》

從文獻記載來看,西漢劉向《說苑》中所記載金人之銘出自《黃帝銘》六篇,在東漢班固所撰《漢書·藝文志》中即記錄有《黃帝銘》六篇,惜已經亡佚。宋人王應麟在《〈漢書·藝文志〉考證》一書中認為所謂《金人銘》即為《黃帝銘》六篇之一。

清人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一書在《金人銘》下加按語曰:“此銘舊無撰人名,據《太公陰謀》《太公金匮》知即黃帝六銘之一。”嚴氏是将該銘文系于黃帝名下。《金人銘》系黃帝之作顯系托辭。盡管《金人銘》的時代和作者至今是一個謎,但據劉向所引孔子之太廟見三緘其口的金人的記載可知,此銘的時代當不晚于春秋時期,其更早期或在西周時期亦有可能。對于周太廟之金人,梁思成在《中國雕塑史》中認為,《孔子家語》中之金人,“蓋亦我國銅像中之最古者也”。作為座右銘的中國最古的銅像最大的特點是三緘其口,而且在其背面有“古之慎言人也”之類的警語。

三 淵源

本文重點探讨金人“三緘其口”方式與後世封檢形制上的淵源關系。

周之太廟中金人的“三緘其口”的具體方式是什麼現已無從得知。緘,有封閉之意。漢蔡邕《銘論》:“周廟金人,緘口以慎。”緘口,即閉口。又,緘,常用于指紮束器物的繩。我們推測是,周之太廟金人的“三緘其口”應是實指三道封繩。這種以三道封繩進行封緘的形式至少為秦漢時期的郵書傳遞所使用封檢所繼承,三緘其口從而達到密閉諸物的作用。

封檢,亦稱檢,是一種特制的用于物品或文書封緘的木闆。其功能如《釋名·釋書契》所言,“檢,禁也。禁閉諸物使不得開露也。”檢的封緘和題署方式在文獻中亦有所記載。徐锴《說文系傳》“檢”字條曰:“書函之蓋也,玉(三)刻其上,繩緘之,然後填以泥,題書而印之也。”《說文·木部》:“檢,書署也。”《釋名·釋書契》曰:“署,書文書檢曰署。署,予也,題所予者官号也。”由這些記載可知,封緘文書的封檢有三道凹槽,封繩纏于三道凹槽,以印泥密閉,捺上印章,在封檢之上寫上接收官府的名稱。

四 漢簡再發現

從出土的秦漢時期封檢實物中,發現有數量不少的封檢屬于三緘其口的形制,主要有:

卅井降虜隧出火椎鑽二(封檢)。此簡出土于居延布肯托尼(貝格曼編号:A22)。簡的形制和用途屬于封檢,所封緘之物為卅井候官降虜隧配備的兩件出火椎鑽。簡文既言“出火”,是知“椎鑽”與取火工具有關。出火椎鑽類似後世的火燫,屬于敲擊取火。此封檢形制頗具代表性,整枚封檢長11.2,寬4.5,厚1.7厘米,木質。封泥槽在檢的下端,在槽的兩豎邊橫着鋸有上、中、下三道細槽。在居延出土封檢實物中制做成中空,橫鋸上中下三道細槽形式的數量并不太多,有幾十枚左右,茲不贅舉。通行的看法是,封檢上的三道鋸槽是用以纏系麻繩,打結,以起密閉諸物之用。纏系麻繩以起封緘作用的例子可見于同出土于居延邊塞的封檢;

第十六隧驚弩青繩卅二。該封檢出自居延邊塞,由封檢上所記“第十六隧驚弩青繩卅二,完”的題署知,所封送之物為第十六隧的驚弩上的青繩,此繩或長卅二尺,或有卅二枚。封檢槽上的麻繩的系于上邊第一個細槽上,麻繩的結位于封檢側面。這枚封檢鋸有三道細槽,麻繩纏繞細槽一圈,其結打在側面。

按常理推測,既然所系麻繩是用以密封,則其繩結就應該系于封檢槽中,然後再以封泥捺實之,钤印。當然就上例而言,因為此封檢印泥無存,當是折封後的狀态,加之所系麻繩是可以活動的,其織結的原始位置究在何處是不太明确的。

敦煌懸泉置有一枚封泥尚完好的封檢,在封泥下面所系正是三道麻繩,由此可證漢代封檢是以麻繩三緘其口。

五 保密功能

可見,周之太廟右階上金人的“三緘其口”與秦漢時期封檢上的“三緘其口”二者的纏系方式應當相似,其功能皆起密閉作用。封檢之封槽好比金人之口,所不同者,金人之口僅以繩三緘其口,而封檢不僅要以麻繩三緘,還要捺上封泥,拓上印章,以起保密作用。這種保密措施很容易讓我們聯想到魏晉時期的“驿使圖”畫像磚。該畫像中一驿使策馬急馳,左手拿着通關過所證明,所畫人像最為特殊的地方在于該信使沒有口,以此來表示信使守口如瓶的職業使命,正因此畫以藝術化的形象手段表現出了信使的保密特征,所以“驿使圖”被作為中國郵政的标志圖。

□肖從禮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