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雙減看西山區各學校如何出招?“雙減”之下,如何構建高質量課程體系,深入推進“減負增效”,落實立德樹人,成為各地中小學普遍面臨的考驗貴陽市實驗小學緊扣“雙減”需求,以課程建設為總抓手,從生成性、整合性、探究性、豐富性四個方面入手構建“TREE”課程體系,全面實施教學方式、學習方式和課堂實踐變革,實現了學校育人模式的轉型升級,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落實雙減看西山區各學校如何出招?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雙減”之下,如何構建高質量課程體系,深入推進“減負增效”,落實立德樹人,成為各地中小學普遍面臨的考驗。貴陽市實驗小學緊扣“雙減”需求,以課程建設為總抓手,從生成性、整合性、探究性、豐富性四個方面入手構建“TREE”課程體系,全面實施教學方式、學習方式和課堂實踐變革,實現了學校育人模式的轉型升級。
成立課程教育教學改革小組,結合學校育人目标,設計推出“TREE”課程
學校組建了課程教育教學改革小組,校長擔任組長,負責課程的開發應用、評價體系建構以及實施過程中的整體統籌工作;組員由副校長、教導主任、大隊輔導員等組成,負責學科課程開發、課程具體開展、評價實施等工作。
課程名定為“TREE”,取自生成性(transformational)、整合性(reconstructive)、探究性(exploratory)、豐富性(enriching)英文單詞首字母,體現了學校在“雙減”背景下課程育人的價值取向。“TREE”也是英文“樹”的意思,對應學校校訓“像樹一樣成長,像我一樣真棒”。課程開發從學科内整合、跨學科整合和主題式拓展學習三方面着手,并采取過程性與終結性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
開發基礎型、拓展型、探究型三類課程,設計課程實施途徑和教學模式
基礎型課程是對國家課程的補充,在保障完成國家課程标準的同時,達成學校育人目标。基礎型課程包括語文學科整合補充的繪本閱讀、群文閱讀、比較閱讀,數學學科整合補充的思維訓練、數學同類知識整合,科學學科“四環節”樹課程等。以科學學科“四環節”樹課程為例,培養目标在于以多學科融合,提高學生綜合學習、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在《形狀與結構》一課中,教師會對單元教學内容進行重新整合,聯系生活實際,以養寵物為切入點,設計以終為始的項目式驅動問題:怎樣給寵物狗造房子?這樣的設計囊括了數學、藝術、材料等多學科領域的知識,有助于帶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
拓展型課程根據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要開展,尊重學生的多樣化需求,開發學生的潛能和特長,培養學生自我認知和選擇能力。開發有蠟染、古法造紙、茶藝、陶藝、廚藝、跆拳道、乒乓球、籃球、武術、圍棋、國學、足球、舞蹈等特色課程,以及文學與創作、創新與實踐、體育與藝術、社會與生活、民俗與傳承、國際與理解六個類别的百餘門特色社團活動課程。
探究型課程以跨學科、綜合性任務為載體,通過學科融合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讓不同學科知識高度融合,注重問題意識和綜合素質培養,着力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構建生态評價體系,建立學業水平考試與綜合素質評價相結合的評價制度
基于“TREE”課程體系,學校積極探索實施教育評價改革,構建生态評價體系,從傳統的單純“育分”走向全面育人。評價分為過程性評價和“過程 終結”綜合性學業評價兩個方面,旨在将單一的卷面考試轉變為綜合性測試,建立學業水平考試與綜合素質評價相結合的評價制度,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與探究,促進學生創新與實踐。
過程性評價主要通過各類評價手冊、論文答辯開展。各學科精心設計了《師生課堂動态評價表》,評價學生在課堂上的“學”和教師的“教”;編制了《“多彩夢果”成長手冊》,分為“文明果、學習果、勞動果、環保果、體育果、科技果、藝術果”,學生在某一方面達标後,即可“摘果”完成評價。學生通過一至五年級研究性學習的知識積累與能力培養,在六年級畢業時,以論文答辯的形式呈現學習成果。開學初,六年級組教師共同商讨、拟定論題,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結合自身興趣選定論題、搜集資料、開展研究,最終完成論文撰寫,并在反複修改和演練的基礎上參加答辯。
“過程 終結”綜合性學業評價主要通過區級統考和分項測查的方式進行。例如,數學學科實行“5311”考試評價,四個數字分别表示區級統一測試占比50%、綜合實踐活動占比30%、平時成績占比10%、口算測試占比10%。
(貴州省貴陽市實驗小學校長鐘海燕撰稿)
欄目主持人:黃慧
《中國教育報》2022年03月18日第6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