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州麥地小學學生在課堂上使用平闆電腦答題。周春 王敏 攝 |
|
人臉識别門禁、智慧班牌、教學觸控一體機、移動終端教學平台、可提供誦讀和掃碼下載的數字書架……這些“智慧教育”的教學場景,在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大城市的中小學校園已很常見。信息化的融合運用和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已影響教育領域,全球教育正逐漸打上信息化的烙印。信息技術時代,教育的辦學形态、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都将發生重大變化。
惠州中小學的“智慧校園”建設現狀如何?推進惠州中小學信息化建設的難點在哪裡?未來如何規劃?對此,南方日報記者進行了采訪。
●南方日報見習記者 周春
學校探班
“智慧教室”能提升課堂容量
今年9月開學時,惠州麥地小學建成兩間智慧教室,供四年級的學生輪流使用。推廣近3個月來,該校初步嘗到了“智慧教育”的甜頭,既能讓老師與學生良好互動,還能有效提升課堂容量。
10月22日,記者來到麥地小學,在四(4)班和四(5)班教室門口見到兩塊平闆電腦大小的電子班牌,正在循環播放“溫馨提示”。“這兩個班牌集合了非常多的功能,包括學生考勤、班級課表、家校聯系等信息,還代替了牆體宣傳,成為班級文化、校園新聞信息實時發布的陣地。”麥地小學校長胡鳳賢向記者介紹,現在班牌的功能還沒被完全開發出來,将來它會成為整個學校的信息接口,将所有信息整合展示。
麥地小學的“智慧教室”主要設置在四(4)班和四(5)班的教室内部,早期的投影黑闆已被新型納米材料的教學觸控一體機取代。胡鳳賢介紹,這個一體機可以與學生座位上的平闆電腦進行連接,實現多媒體教學,既可以連接視頻展台,也能同時展示多份作業,操作簡便又相當實用。
“智慧教室的最大優勢是能提升課堂容量,提高教學效率。”胡鳳賢表示,傳統教學中,有些學生在聽,有些學生沒聽的情況,通過教學觸控一體機的互動,能夠精準發現哪些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同時,學生及時上傳的答案,能夠讓老師馬上發現具體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并根據具體情況決定當堂教學的側重點。“這是一種典型的‘成功課堂’教學模式,而非老師在台上表演式的教學,因為有大數據的技術支持,老師可以更多去教學生掌握得不好和想學的知識點,讓學生有更加實在的收獲。”
目前,麥地小學的“智慧教室”,還隻在四年級試用,通過語文、數學、英語及其它科目的課程安排,讓四年級的不同班級交替使用。胡鳳賢也期待借助惠州推進“智慧校園”建設的大勢,能夠盡快在全校建成“智慧校園”。隻有整體的信息化建設解決方案,才能借助大數據的技術支持,進一步提升課堂的效率,讓老師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創新,成為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者、學生學習潛能的開發者。
普及難點
技術與教育全面融合尚需時間
除了麥地小學的“智慧教室”之外,惠州市惠城、仲恺等區域也有一些學校實現了平闆電腦進教室,并且在日常教學中推廣使用。記者了解到,2015年開始,惠州将教育信息化作為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的重點工作之一。目前,全市所有學校包括農村教學點,全部接入惠州市教育城域網和互聯網,實現光纖上網,“校校通”比例達100%。
“真正的‘智慧校園’,應該是無處不在的網絡學習、融合創新的網絡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務治理、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園生活。不過,這樣的藍圖要實現和普及并不容易。目前,中小學‘智慧校園’建設還停留在硬件鋪設階段,有些地方甚至連硬件也不一定達标。”不久前,在惠州舉辦的教育信息化與教師能力提升發展培訓班上,行業專家指出,中小學信息化建設最難的是普及和應用,所以,技術與教育全面融合尚需時間。
同樣是這個培訓班上,中國信息協會教育分會常務副會長丁書林作了《教育信息化政策下的區域信息化規劃與學校應對策略》主題報告。他表示,盡管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科技實實在在改變了很多領域,但對教育尤其是中小學的教育改變還十分有限。他分析認為,中小學教育目前正處在學習方式變化的觸發期,推進教育信息化的難點在于對信息化的正确認知,包括相關理論、技術應用和實踐應用,痛點在網路學習空間的建設與應用,關鍵點是推進教師信息素養技能與教育教學能力的提升,而落腳點則是從哪裡開始起步,他的建議是“小步快跑”,先逐步投入建設并運行起來。
參加此活動的惠城區教育局局長林初明也覺得教育工作者的理念要及時跟進,全面推進教育信息化,不僅要培訓教育一線的老師,也要提升教育管理者對教育信息化的認識。活動主辦方負責人、惠州學院科研處處長蔡昭權表示:“之所以舉辦此次培訓班,也就是為了培養一批教育情懷深厚、專業基礎紮實、勇于創新教學、善于綜合育人和具有終身學習發展能力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中小學教師,進一步提升學校對教育信息化的認識,探讨信息技術促進教師能力提升的策略,助力惠州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
因為有“智慧教室”的建設經驗,針對“智慧校園”如何普及的問題,胡鳳賢除了認可各界需要更新理念之外,她還補充了一個難點:“要有厚實的資金保障。”她介紹,麥地小學建成的這兩間“智慧教室”,看似簡單的基本裝備,每間教室的投入就達到30萬元。麥地小學因為有相應的資金扶持才能嘗到“智慧校園”的“頭啖湯”,各校信息化設備要想全面普及,缺少了資金的保障,肯定難度極大,尤其是對農村的偏遠中小學校來說。
尋求突破
首家信息化示範學校做出規劃
在教育信息化與教師能力提升發展培訓班舉辦當天,來自惠州200多所中小學的500多名校長、老師在會場體驗了未來智慧校園裡随處可見的“黑科技”。協辦活動的超星創新研究院,開發有智能閱讀平台等閱讀系統,兩年前已在惠州市中洲實驗小學試用。
今年9月,經過多輪評估,從5所學校開始篩選,惠州市中洲實驗小學被确立為2018年惠州“廣東省中小學信息化中心學校”。作為惠州市首家示範校,其建設意在探索如何突破“智慧校園”的應用。
記者了解到,該校根據《廣東省教育廳關于2018年信息化中心學校建設有關工作的通知》及《2018年信息化中心校應用融合創新建設項目指南》,選擇教學改革項目作為校園信息化建設的突破口,規劃在“學習分析的掌握式教學”領域開展研究,同時借助搭建好的雲平台實現教育治理的優化配置。
具體建設内容上,中洲實驗小學計劃從基礎環境、共享服務體系和智慧應用三個方面着手。中洲實驗小學校長李宏略告訴記者:“這些内容包括:通過雲技術搭建智慧校園管理平台,PC及手機APP通過互聯網與雲平台連接,使用雲平台提供的各項功能。通過物聯網技術把智慧閱讀、錄播系統、電子白闆、校園監控、LED屏幕、PC機、手機等互聯,實現更多功能與價值。在此基礎上進行資源共享,直到将精品課堂進行對外專遞,實現課堂同步互動互評,以及精品課程共享,打破區域間、城鄉教學的不均衡,以點促面助力教學質量提升。”
目前,中洲實驗小學已向上級部門上報該校的《廣東省中小學信息化中心學校建設方案》,列明了2018年9月到2020年9月的三年規劃目标,涵蓋培訓學習、基礎數據采集、管理應用平台建設,直到應用整合、各系統運維,最後到輻射、專遞的全面普及三個階段。
“等到這些規劃全部落實,我們有望打破信息孤島,實現信息系統互聯互通,既能拓展現實校園的時空維度,實現各種應用系統互聯互通,也能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的建設、應用和共享,每個班級都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在智慧網絡學習空間,實現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網絡連通。同時,結合我校的實際條件和發展目标,建設獨具特色的智慧校園,起到示範引領作用。”李宏略介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