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航天科學家劉勇簡介

航天科學家劉勇簡介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9 12:59:54

航天科學家劉勇簡介(青年科學家劉勇)1

資料圖,劉勇在酒泉衛星發射基地 中科院 供圖

中新網上海12月12日電 題:青年科學家劉勇:給衛星插想象翅膀 為航天拓未知空間

作者 鄭瑩瑩

“你可以做圓的、方的、尖的、橢圓的,甚至兩個車輪形狀的……”,40歲的衛星設計“夢想家”劉勇說。人們原以為航天工程不能“失之毫厘”,但劉勇說,衛星設計可以天馬行空。

劉勇是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研究員、遙感衛星總體部副部長、衛星總設計師、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負責人,參與過中法天文衛星SVOM、中國首顆全球二氧化碳監測衛星、高分微納衛星等多個型号的研制工作。

他做了很多衛星的具體設計,在他眼裡,做衛星跟别的一些行業可能不太一樣,它有很自由的想象空間,“你可以天馬行空地去想象一顆衛星是什麼樣子、有什麼功能,然後在太空中怎麼飛、怎麼跑;因為太空太大了,未知領域也太多了,有足夠的空間讓你去發揮想象。”

劉勇有一個小目标,那就是想做一些颠覆性的創新設計,“讓人們看到,原來衛星還可以這麼做。”

他常跟團隊講的例子就是:當喬布斯把第一代蘋果手機拿出來時,他說,手機就該是這個樣子的,有個大屏幕,隻有一個按鍵,然後裡面都是App。“喬布斯相當于是重新定義了手機。我跟我的團隊說,你們也應該定義一下新時代的衛星是什麼樣子,不要還按以前的方法去做。”劉勇說。

在他看來,衛星除了從大變小,從重變輕,還可以有很多其他維度上的變化,比如衛星有可能像積木一樣,自己去組裝;衛星也有可能在太空中伸出一個幾公裡或者幾十公裡的大傘,來收集太陽的能量,然後把這個能量傳回地球,“以前這些都還隻是停留在想象中,現在慢慢一步步正變成現實。”

劉勇今年40歲,這也是他從事衛星工作的第12年,這些年來,他一直朝着這個方向努力着。

時針撥回2001年,那時劉勇23歲,從武漢大學物理基地班畢業,當時航天熱從國外向中國國内傳播,他在機緣之下選擇了師從中國國内首顆存儲轉發通信小衛星總設計師楊根慶研究員,碩博連讀,研究方向為高性能航天器可重構計算系統。

2006年他博士畢業時,适逢神舟六号飛船飛天後、中國國内航天蓬勃發展的時機,他加入了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

一開始他做的是高性能航天器計算系統。“相當于衛星上的計算機,但沒有屏幕,沒有鍵盤,有處理器等設備,是整顆衛星的大腦”,他介紹。

從那時起,他就開始打破成規。在中國首顆全球二氧化碳監測衛星任務中擔任星務分系統主任設計師時,他創新地提出集中式與分布式兼容的新型體系架構,實現了星務計算機通用化與高可靠性的均衡。這顆衛星于2016年底成功發射,獲得大量高質量全球碳排放數據,為中國在全球氣候治理、節能減排和低碳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提供話語權。

2011年起,劉勇開始從事衛星的總體設計,這也給他的創新帶來更大的空間。

他在高分微納衛星任務中擔任衛星副總設計師,與團隊共同研制了一顆具有米級分辨率、多種成像模式、重量和成本隻有傳統衛星十分之一的微納型智能遙感衛星。

劉勇說,自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升空已過一甲子,人類不斷走進太空,赴月球、探火星;中國航天也在快速發展,讓他印象比較深的是,中國航天開始投入一些科學衛星、深空探測衛星,并且最近這一兩年,商業衛星也在崛起。

“改革開放後,中國航天飛速發展,尤其是最近這些年,中國在航天方面的投入越來越大,全世界都在關注中國的航天發展,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号、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号’、中國首顆全球二氧化碳監測衛星等,近期發射的這些空間項目都非常吸引世界目光。”他說。

劉勇也到了40歲的不惑之齡,他說,“我希望衛星不僅是滿足國家需求,也能變成生産工具,慢慢深入老百姓生活,更好地為他們服務。”(完)

版權聲明: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