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鳥驿站物流分析報告?随着快遞市場的競争日趨白熱化,衆企業為了給自身在以後的格局競争中打下夯實基礎,也紛紛加速了綜合化的轉型之路而尚未完全成熟但卻擁有廣闊市場發展前景的“大件寄遞”領域則無可避免的成為了各方的視覺焦點,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菜鳥驿站物流分析報告?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随着快遞市場的競争日趨白熱化,衆企業為了給自身在以後的格局競争中打下夯實基礎,也紛紛加速了綜合化的轉型之路。而尚未完全成熟但卻擁有廣闊市場發展前景的“大件寄遞”領域則無可避免的成為了各方的視覺焦點。
傳統零擔玩家的轉型升級
作為零擔快運的老牌企業,德邦無疑是最擁有發言權的企業之一。
據了解,在2018年1月16日,“德邦股份”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登陸資本市場。緊接着在7月份的戰略發布會上,德邦物流就正式宣布更名為德邦快遞,其董事長崔維星在會上表示,集團未來将以大件快遞全面發力快遞業務。
同一時間,更名後的德邦快遞還正式推出了快遞行業内第一款真正意義的大件快遞産品“大件快遞3-60kg”。并提出了圍繞該産品而推行的“上至40KG,100%免費上樓”和“上至60KG,包接包送”服務,打出真正消除“大件歧視”的口号。彼時德邦快遞輪值CEO韓永彥還表示,未來3年,德邦每年将投入35億元來積極構建與大件快遞市場需求相匹配的“大件體系”。
針對德邦此舉,外界的反應也是各有不同,《中國商報》就提出,德邦提供的大件快遞服務旨在解決行業痛點,也想以此服務優先獲得市場的認可。但是,大件快遞的服務不僅僅隻有這些,消費者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多,快遞企業在大件快遞市場的路還很遠。
之後的10月份,德邦快遞則宣布與網易雲簽約,雙方表示将成立聯合實驗室進行技術層面深度合作,在雲技術、大數據、運維、AI、區塊鍊等方面共同謀求技術升級,助推大件快遞發展。據德邦方面公布的2018年三季度報顯示,公司在技術方面的投入增幅已達185.1%。
與此同時,同類型企業優速快遞的大包裹轉型步伐也從未停止。在2018年1月份的戰略發布會上,該集團就向外宣布将通過科技助力企業大包裹發展。随後的3月18日,優速則正式上線3-30公斤的大包裹核心産品 “330限時達”,放大時效保障性承諾。
并于同年8月宣布用“一票多件”的方式,将330大包裹快遞單票升級至500公斤,還與德邦一樣向社會承諾了提供免費送貨上樓、免費上門收貨的快遞服務。在市場預測上,優速董事長餘聯兵更是認為,未來5年我國這類大包裹市場規模一定會過萬億,所以兩三年後大包裹市場的風頭将至。
而安能方面,則于10月份在其微信公衆号上公布了公司戰略升級的消息,表示将繼續聚焦電商市場,同時調整重心,轉向大包裹市場。11月底,安能首席運營官、執行總裁祝建輝還在内部發出通知表示,2019年,安能将在大包裹領域持續投資4個億
順豐等快遞巨頭的強勢入局
反觀順豐和三通一達等快遞企業方面,從其一年來的種種舉措上不難看出,綜合化的轉型發展已成了行業的必然趨勢,大件快遞這一藍海自然也就少不了他們的身影。
2018年年初的時候,順豐就被曝出開始在全國範圍内強力推廣重貨快運業務。5月份,其更是聯手新邦物流推出快運品牌“順心捷達”,以加盟模式強勢切入快運市場。彼時,業内多方都認為,此舉是順豐重貨快運的一次升級,也是順豐重啟加盟制的标志。
而在于德邦的交手中,同年7月,其更是被德邦指控不正當競争,稱其派駐快遞員在多個德邦網點門前安排快遞員,攔截前往德邦網點咨詢大件快遞業務的客戶。對此,順豐方面則予以否認表示,“有人刻意曲解競争态勢,其實順豐在有些地區臨時增加收寄點是旺季常态化的市場做法。”
此外,衆所周知,順豐與菜鳥方面曾發生過“數據接口”之争,雙方一直處于一個比較微妙的局面。但令人稍感意外的是,就在12月份順豐和菜鳥竟然握手言和,宣布順心捷達與菜鳥物流市場正式達成合作協議。
在通達系方面,申通快運的發展之路可謂是坎坷不斷。據悉,2018年1月1日,申通快運官網正式上線。25日,申通快運官網則發布公告稱,申通快運将于2018年3月1日正式起網運營。不過好景不長,申通快運僅僅維持了1個多月的運營,申通快遞卻突然單方面宣布暫停申通快運運營。彼時,針對這一事件的發生,《新京報》則在報道中指出,雖然申通并不會像快捷一樣面臨“生死存亡”的困境,但也并非一路坦途。同時引用了中國快遞物流咨詢網首席顧問徐勇的言論表示,申通快運業務的擱淺将進一步讓申通錯過最佳時間窗口,拉大與競争對手的差距。
彼時,申通方面也有表示快運将于3個月後重新起網,但是不久之後,申通山東負責人潘國峰則透露,申通快運應該是起不了網了,公司決定優先投入資源做強快遞業務,快運這邊最快也得兩年後才能起網。截至目前為止,申通的快運業務仍處于暫停的狀态,此外,該集團隻有在年底的雙十二期間發布了一個大包裹策略,向外透露了其不會放棄大包裹市場的信号。
相較之下,中通、圓通以及韻達的快運業務則都已相繼成功啟動并運營。2018年5月底,中通快運就宣布完成了A輪1億美金融資的時候。到了12月,中通快運總部更是正式在桐廬開建,該項目總投資金額達20億元,計劃在2021年7月建成投入使用。随後,韻達快運則宣布推出“168大件”,定位10-68KG大件包裹産品,全網覆蓋。
除此之外,京東物流也于11份正式上線了快運業務,針對30公斤及以上快運零擔、大件包裹的寄遞,主打直營模式對标德邦。對此,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員楊達卿認為,從市場競争層面來看,短期内京東物流的快運物流主要服務自身需求,與快運市場頭部企業還有差距,京東物流也與第三方物流在快運市場合作,不會給市場格局帶來太大影響。
不過,盡管市場發展未來可期,但是大件寄遞市場仍舊是一塊難啃的骨頭。首先“大件歧視”并沒有那麼好消除,《中國新聞網》就曾報道稱,在寄大件物品的時候,往往會遇到很多困難,有的快遞公司會拒收,有的則不會送大件上樓,有的則要求加價,行業普遍存在的“大件歧視”現象使得大件快遞需求難以充分釋放。并且随着入局玩家的增多,市場同質化競争也愈發嚴重,對于衆企業來說,如何結合自身情況發掘一條新的發展之道,從而實現率先破局變得尤為重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