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領域有三個經典的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
其中想要知道我是誰,首先要具備自我認識能力,也就是說,我知道我和别人不一樣。雖然這個問題看起來很簡單,但實際上很多生物并沒有自我意識。
那麼,什麼樣的生物具有自我意識呢?科學家們曾經做過一個鏡子實驗。
鏡子實驗
1970年,科學家戈登蓋洛普基對不同的生物做過一系列的鏡子實驗,實驗中,他會向實驗的動物身上标記上兩個沒有任何味道的彩色斑點,然後再将一面鏡子移到該生物面前。
如果生物通過鏡子,能夠意識到該斑點出現在自己身上,那麼就認為該生物具有自我認知能力;如果該生物通過鏡子,不但不能意識到斑點出現在自己身上,反而把鏡子中的“自己”當成别的生物,那麼生物學家就會認為該生物不具有自我認知能力。
目前,科學家發現所有類人猿種,也就是人類的近親都能通過鏡子實驗,除此之外還有歐洲喜鵲、大象、猕猴、瓶鼻海豚以及逆戟鲸通過了鏡子實驗。
我們熟悉的狗狗、貓貓均未通過鏡子實驗,也就是說,當你家狗狗在照鏡子時,他并不知道那是它自己,反而會以為那是另一隻狗狗。
目前,鏡子實驗有許多争議,認為有些生物雖然沒有通過鏡子實驗,但并不代表着它們沒有演化出自我意識,可能有些生物的視覺不好;或者從未接觸過鏡子,又對身上的斑點沒反應的生物。
但總而言之,鏡子實驗還是篩選出了一批沒有自我意識的生物。比如:人類的嬰兒,以及自閉症患者。
嬰兒時期的人類,并沒有自我意識,而且它們使用的語言,也很少帶有“我”,取而代之的是:“寶寶餓了”,”寶寶想喝水”等比較寬泛的詞語。
一直到18個月之後,嬰兒才逐漸意識到“我”的存在,才能夠正确使用詞彙“我”,以及知道鏡子中的生物是自己。這個時期,就是嬰兒的自我意識建立的時期。
而自閉症患者,以及其他一些腦部疾病患者,由于缺乏自我意識,因此無法通過鏡子實驗。
那麼問題來了,自我意識究竟是怎麼産生的呢?
自我意識的産生
我們知道,自我意識的産生離不開大腦,但大腦的哪段區域控制着人類的自我意識呢?科學家研究發現,可能是大腦中的鏡像神經元在起作用。
比較尴尬的是,目前科學家連鏡像神經元有多少個還不知道。我們隻知道,當生物在照鏡子時,大腦中的鏡像神經元會根據鏡子中的動作,以及自己的動作,這兩個信息來整合,如果這兩個信息完全一緻,那麼我們就會知道,鏡子中的人是我。
比如:《紅樓夢》中劉姥姥從未照過鏡子,當她第一次照鏡子時,看到鏡子中有一個戴花的老人,她忍不住問對方這裡是哪裡。但是當她做了幾個動作之後,她發現鏡子裡的動作和自己一緻,因此她知道了這是鏡子,裡面的人也是自己。
我們現在還有一個問題沒有解決,那就是:鏡像神經元是如何判斷鏡子中的動作和自己的動作一緻呢?
科學家們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實驗中,他們把一根細小的電線連接到猴子的大腦區域,監控器上會記錄下該猴子的反應電波。
研究發現,每當猴子移動某一項東西時,猴子的大腦裡會釋放一些電信号,而當研究人員移動某一項東西時,猴子大腦也會釋放一些電信号,而且這兩者的電信号完全相同。也就是說,當猴子看到一個動作時和猴子自己做這個動作時,它們的神經元就會興奮。
也就是說,猴子從外界接受到的信息,會和自己親身體會到的信息一緻,都會引起同一個神經元興奮。因此它們可以将兩者關聯起來,這就是學習能力和共情能力。
既然猴子看到人做動作,和自己做動作都能引起同一個神經元興奮,那麼猴子為什麼不會把人類當成是鏡子中的自己呢?其實這是因為,在複雜的大腦中,神經元能探測到更為複雜的特征,比如:臉部的表情和肢體語言。也就是說,即使人類模仿得再像,也總有一些差異,而猴子可以通過這些差異判斷出這是不是自己。
猴子判斷對方是不是自己的過程,就是自我意識的過程。事實上,正是因為我們人類存在着自我意識,我們才擁有了如此複雜的文明,比如:羞恥感,榮譽感,自我成就感。
以及明白了:我是誰,從自我意識角度判斷,我就是區别于其他生物的一種存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