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過秦論課本練習題

過秦論課本練習題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0 23:01:20

過秦論課本練習題(過秦論文言知識訓練)1

一、課内文言知識梳理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橫掃四海的意圖,瘧八方荒遠之地的雄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使……相鬥)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表修飾)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沿襲)遺策,南取漢中,西舉(攻取)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削弱)秦,不愛(吝惜)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緻(招納)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采取合縱的策略締結盟約,互相援.助,成為一體)。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相約為合縱,擊破秦國的連衡策略。離,使離散),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衆。于是六國之士,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屬,類。這些人)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轸、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這些人)通其意;吳起、孫膑、帶佗、倪良、王瘳、田忌、廉頗、趙奢之倫(這些人)制其兵。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師,叩(擊)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迎擊)敵,九國之師,逡巡(有所顧慮而徘徊不敢前進)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镞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于是從散.

約敗,争割地而賂秦。秦有餘力而制其弊(控制并利用他們的弱點),追亡逐北(追逐逃走的敗兵),伏屍百萬,流血漂橹(盾牌);因利乘便(憑借有利的形勢),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舉起)長策(馬鞭子)而禦(駕馭,統治)宇内,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皇帝的寶座控制天下),執敲撲(刑具)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低着頭,在頸上捆着繩子,性命聽憑秦的官吏處理)。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邊疆上的屏障),卻(擊退,使……退卻)匈奴七百餘裡;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各學派的著作),以愚黔首(百姓);隳(毀壞)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鹹陽,銷鋒镝(銷毀兵器),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守華山以為帝都東城,以黃河作為帝都的護城河),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将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可靠的大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緝查盤問)。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險固地勢),金城(堅固的城池)千裡,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始皇既沒,餘威震于殊俗(不同的風俗,指邊遠的地方)。然陳涉甕牖繩樞(用破甕做窗戶,用草繩系門闆)之子,氓隸(下層人民)之人,而遷徙之徒(被征發的人)也;才能不及中人(平常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蹑足(插足,參加。臵身于……)

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田野)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數百之衆,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舉)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赢糧而景從(天下人如同雲一樣聚集起來,回聲似的應和他,都帶着糧食,影子似的跟着他)。山東(崤山以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變小,變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鋤櫌棘矜,非铦于鈎戟長铩也(鋤頭木棍并不比鈎戟長矛更鋒利);谪戍(遷谪戍邊)之衆,非抗(匹敵,相當)于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先前)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量量長短,比比大小),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緻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招緻八州來歸,而使六國諸侯都來朝見),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一個戍卒發難就毀掉了天子七廟,皇子皇孫都死在人家手裡,被天下人恥笑,是什麼原因呢?就因為不施行仁義而攻守的形勢已經發生了變化啊)。

二、文學文化常識積累

1.崤函:崤山和函谷關。崤山,在函谷關的東邊。函谷關,在今河南靈寶。2.八荒:八方最偏遠的地方,也代指天下。3.連衡:秦國采用的一種離間六國,使他們各自同秦聯合,從而各個擊破的策略。也作“連橫”。4.合從(從,通“縱”):六國聯合起來共同對付秦國的策略。5.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孟嘗君,齊國貴族,姓田名文;平原君,趙國貴族,姓趙名勝;春申君,楚國貴族,姓黃名歇;信陵君,魏國貴族,姓魏名無忌。他們是戰國時期有名的“四公子”,皆以招攬賓客著稱。6.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皇帝的寶座控制天下。履至尊,登帝位。六合,天地四方。7.執敲撲而鞭笞天下:用嚴酷的刑罰來奴役天下的百姓。敲撲,刑具,短的叫“敲”,長的叫“撲”。8.俯首系頸:意思是願意服從、投降。系頸,頸上系繩,表示投降。9.遷徙之徒:征發的人。指陳涉被征發戍守漁陽。10.谪戍:因有罪而被貶調去守邊。11.萬乘:兵車萬輛。表示軍事力量強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車萬乘,諸侯出兵車千乘,後世以“萬乘”稱天子。12.一夫作難:指陳涉起義。作難,起事,首事。13.七廟隳:宗廟毀滅,就是國家滅亡的意思。七廟,天子的宗廟。14.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閩、粵等地, 每個部落都有名稱,統稱百越,也叫百粵。15.陶朱:春秋時越國範蠡,他幫越王勾踐滅吳後,離開越國回到陶,自稱陶朱公。因善于經營生意而緻富,後人以此作為富人的代稱。16.戟:以戈和矛合為一體的長柄兵器。17.九州: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荊州、揚州、梁州、雍州,代指中國。

18.賈誼(前200~前168),漢族,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東)人,字太傅。西漢初年著名的政論家、文學家。18歲即有才名,年輕時由河南郡守吳公推薦,20餘歲被文帝召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為太中大夫。但是在23歲時,因遭群臣忌恨,被貶為長沙王的太傅。後被召回長安,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墜馬而死後,賈誼深自歉疚,直至33歲憂傷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辭賦兩類。散文如《過秦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辭賦以《吊屈原賦》、《鵩鳥賦》最著名。三、課外文言訓練

論積貯疏 賈 誼

管子曰:“倉廪實而知禮節。”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女不織,或受之寒。”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積足恃。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衆,是天下之大殘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殘賊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産何得不蹶! 漢之為漢,幾四十年矣,公私之積,猶可哀痛。失時不雨,民且狼顧;歲惡不入,請賣爵子。 既聞耳矣,安有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驚者?

世之有饑穰,天之行也,禹、湯被之矣。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裡之旱,國胡以相恤?卒然邊境有急,數千百萬之衆,國胡以饋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擊,罷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畢通也,遠方之能疑者,并舉而争起矣,乃駭而圖之,豈将有及乎?

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餘,何為而不成?以攻則取,以守則固,以戰則勝。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今驅民而歸之農,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遊食之民,轉而緣南畝,則畜積足而人樂其所矣。可以為富安天下,而直為此廪廪也,竊為陛下惜之!

1.下列加點字的意義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 ①則物力必屈 屈:屈服

②大命半泛 大命:國家的命運

B. ①何得不蹶 蹶:竭盡

②世之有饑穰饑穰:荒年和豐年,此偏指荒年

C. ①而靡之者甚多 靡:浪費

②政治未畢通也 畢通:完全暢通

D. ①國砂以相恤 恤:救濟

②而直為此廪廪也 廪廪:危懼的樣子

【答案】A 解析:屈:缺乏。

2.下列對文中相關内容的解說不正确的一項是(  )

A.“管子”即管仲。後人把他的學說和依托他的著作,編輯成《管子》一書。

B.“背本而趨末”在文中是指放棄農業而從事工商業。古代以工商為本業,農桑為末業。

C.“狼顧”指狼性多疑,行走時常回頭看,以防襲擊,比喻人有後顧之憂。本文中形容人們看到天不下雨的憂慮不安。

D.禹是古代部落聯盟領袖,湯是商朝的開國君主。傳說禹時有九年的水災,湯時有七年的旱災。

【答案】B 解析:應為古代以農桑為本業,工商為末業。

3.下列對選文内容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這篇奏疏,是賈誼針對西漢初年在經濟上所面臨的嚴重危機,提出“要重視積貯”的重要論文。

B.文章第一段,通過古今對比及相關理論和形勢的分析,從正反兩面對中心論點進行了有力的論證。

C.第二段,就應付自然災害和戰争兩個方面,從國家存亡的高度闡明不積貯的危害,從反面論證了積貯的重要。

D.第三段,闡明重視農業生産,是加強積貯的根本措施,從而有力地支撐了本文“倉廪實而知禮節”的中心論點。

【答案】D 解析: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

4.将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殘賊公行,莫之或止。

【譯文】這兩種大禍害公然盛行,沒有人去稍加制止

(2)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

【譯文】使敵對的人歸降,使遠方的人順附,招誰而不來呢?

(3)今驅民而歸之農,皆著于本。

【譯文】現在如果驅使百姓,讓他們歸向農業,都附着于本業。

【參考譯文】

管子說:“糧倉充足,百姓就懂得禮節。”百姓缺吃少穿而可以治理得好的,從古到今,沒有聽說過這事。古代的人說:“一個男子不耕地,有人就要因此挨餓;一個女子不織布,有人就要因此受凍。”生産東西有時節的限制,而消費它卻沒有限度,那麼社會财富一定會缺乏。古代的人治理國家,考慮得極為細緻和周密,所以他們的積貯足以依靠。現在人們棄農經商,(不生産而)吃糧的人很多,這是國家的大禍患;過度奢侈的風氣,一天天地滋長,這也是國家的大禍害。這兩種大禍害公然盛行,沒有人去稍加制止;國家的命運将要覆滅,沒有人去挽救。生産的人極少,而消費的人很多,國家的财富怎能不枯竭呢! 漢朝從建國以來,快四十年了,公家和個人的積貯還少得令人痛心。錯過季節不下雨,百姓就将憂慮不安;年景不好,百姓納不了稅,朝廷就要出賣爵位,百姓就要出賣兒女。這樣的事情皇上已經耳有所聞了,哪有治理國家已經危險到這種地步而皇上不震驚的呢?

世上有災荒,這是自然界常有的觀象,夏禹、商湯都曾遭受過。假如不幸有縱橫二三千裡地方的大旱災,國家用什麼去救濟災區?如果突然邊境上有緊急情況,成千上萬的軍隊,國家拿什麼去發放糧饷?假若兵災旱災交互侵襲,國家财富極其缺乏,膽大力壯的人就聚衆橫行搶劫,年老體弱的人就互換子女來吃。政治的力量還沒有完全達到各地,邊遠地方敢于同皇上對抗的人,就一同舉兵起來造反了,于是皇上才驚慌不安地謀劃對付他們,難道還來得及嗎?

積貯,是國家的命脈。如果糧食多财力充裕,幹什麼事情會做不成?憑借它去進攻就能攻取,憑借它去防守就能鞏固,憑借它去作戰就能戰勝。使敵對的人歸降,使遠方的人順附,招誰而不來呢?現在如果驅使百姓,讓他們歸向農業,都附着于本業,使天下的人靠自己的勞動而生活,工商業者和不勞而食的遊民,都轉向田間從事農活,那麼積貯就會充足,百姓就能安居樂業了。本來可以做到使國家富足安定,卻竟造成了這種令人危懼的局面,我真替陛下痛惜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