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古文觀止李陵答蘇武書

古文觀止李陵答蘇武書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27 19:33:57

古文觀止李陵答蘇武書(臧哀伯谏納郜鼎)1

夏四月,取郜(gào)大于宋,(tài)。非禮也。臧(zāng)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sè)違,以臨照百官,猶懼或失之。故昭德,以子孫。

1、鼎:古代把鼎作為立國的重器,象征政權; 2、納:安放; 3、大廟:帝王的祖廟。這裡指魯國始君周公姬旦的廟; 4、臨照:顯示,示範; 5、令:美,善; 6、示:給……看。

[譯文] 魯桓公二年夏季四月,魯桓公從宋國取得郜國的大鼎,安放在太廟,這是不合禮制的。臧哀伯進谏說:“作為一國之君,要發揚德行,堵塞違禮的行為,以昭示百官,就是這樣還擔心或許會有過失。因此顯揚最好的道德教化,以訓示子孫。

是以清廟茅屋,大路越(huó),大(tài)羹不緻,粢(zī)食(sì)不(zuò),昭其儉也。衮(gǔn)冕黻(fú)珽(tǐng),帶裳(cháng)幅(bī)舄(xì),衡紞(dǎn)纮(hóng)綖(yán),昭其度也。

1、大路:天子祭祀時用的車,路,通“辂”; 2、越席:鋪着用蒲草編織的席子; 3、不緻:不用五味調和; 4、鑿:細舂(音沖),使粗米變細。

[譯文] 所以清靜肅穆的太廟用茅草做屋頂,祭祀天地的車子用草席做墊子,祭祀用的肉汁不用五味調和,黍稷、糕餅等祭品不用舂過的好米,這些是為了昭示節儉。禮服、禮帽、蔽膝、玉笏,束帶、下衣、綁腿、複鞋,冠上的橫簪、冠旁的瑱(tiàn)繩、系冠的帶子、冠上的裝飾,是用來昭示等級上的差别。

藻率(lǜ)鞞(bǐng)鞛(běng),鞶(pán)厲遊(liú)纓,昭其數也。火龍(fǔ)(fú),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yáng)鸾和(hé)鈴,昭其聲也。三辰旂(qí),昭其明也。

1、藻率:放置圭、璋等玉器的墊子; 2、黼黻:古代禮服上繡的圖案。黑白相間曰黼,黑青相間曰黻; 3、比象:用五色畫出各種圖像; 4、三辰:指日、月、星。古代把三辰畫在旗上,象征事業光輝燦爛; 5、旂旗:泛指各種旗幟。

[譯文] 佩巾畫上水藻,佩刀系上玉飾,鞶帶垂飾,旌旗的飄帶,馬系的革帶,這都是用來尊卑的等數。服裝上下繪繡火形、龍形、斧形、弓形等花紋,這些是為了顯示紋彩上的差别。用青黃赤白黑五種顔色畫各種形象,這是用來昭示物色。馬錫、車橫鈴、車前鈴、旗鈴,是用來昭示聲音節奏。旌旗上畫日、月、星辰,這是用來昭示光明。

夫(fú)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文物以之,聲明以發之,以臨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懼,而不敢紀律。今滅德立違,而(zhì)其賂器于大廟,以明示百官。百官之,其又何誅焉。

1、登降:升降,即增減; 2、紀:通“記”,标識; 3、易:改變。指違反; 4、寘:通“置”; 5、象:效法,效尤; 6、何誅:怎麼懲罰。誅:懲罰。

[譯文]所謂德行,是要節儉有法度,增減有定數,用圖紋形象來表示它,用聲音顔色來彰顯它,這是用來昭示百官。百官因此戒慎憂慮,而不敢違反法律。現在反而毀滅德行,樹立違禮的壞榜樣,将受賂的郜鼎安置在太廟,公然向百官展示。百官如果效法,君王又憑什麼譴責他們呢?

國家之敗,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寵賂也。郜鼎在廟,章孰甚焉。武王克商,遷九鼎(luò),義士猶或非之,而況将昭違(wéi)亂之賂器于大廟,其若之何。公不聽。

1、章:顯著; 2、九鼎:相傳夏禹所鑄的九鼎; 3、雒邑:雒,同"洛"。洛邑,西周的東都,在今河南洛陽。

[譯文]國家的衰敗,始于官吏不走正道。官吏喪失德行,那些徇私圖賄的行為就會明目張膽而無所顧忌。郜鼎在太廟,沒有比這更明顯的受賄了!周武王滅商時,把九鼎遷移到雒邑去,高義之士中還有人說他不對,更何況把明示邪惡叛亂的賂器放在太廟裡,這怎麼可以呢?”桓公不聽。

内史聞之曰:“臧孫達其有後于魯乎。君違(wéi),不忘谏之以德。”

1、内史:周朝的官名,負責著作簡策并書寫王命等; 2、有後于魯:在魯國後繼有人。

[譯文]周天子的内史聽到這件事,說:“臧孫達在魯國是後繼有人啊!國君違背禮制,他不忘用德行加以規勸。”

古文觀止李陵答蘇武書(臧哀伯谏納郜鼎)2

《臧哀伯谏納郜鼎》全文:

夏四月,取郜(gào)大鼎于宋,納于大(tài)廟。非禮也。

臧(zāng)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sè)違,以臨照百官,猶懼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孫。

是以清廟茅屋,大路越(huó)席,大(tài)羹不緻,粢(zī)食(sì)不鑿(zuò),昭其儉也。衮(gǔn)冕黻(fú)珽(tǐng),帶裳(cháng)幅(bī)舄(xì),衡紞(dǎn)纮(hóng)綖(yán),昭其度也。

藻率(lǜ)鞞(bǐng)鞛(běng),鞶(pán)厲遊(liú)纓,昭其數也。火龍黼(fǔ)黻(fú),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yáng)鸾和(hé)鈴,昭其聲也。三辰旂(qí)旗,昭其明也。

夫(fú)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以臨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今滅德立違,而寘(zhì)其賂器于大廟,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誅焉。

國家之敗,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寵賂章也。郜鼎在廟,章孰甚焉。武王克商,遷九鼎于雒(luò)邑,義士猶或非之,而況将昭違(wéi)亂之賂器于大廟,其若之何。公不聽。

周内史聞之曰:“臧孫達其有後于魯乎。君違(wéi),不忘谏之以德。”

古文觀止李陵答蘇武書(臧哀伯谏納郜鼎)3

涉及人物:

1、郜國:周代諸侯國,國君姬姓,伯爵。周武王姬發滅商,周文王第十一子郜叔封于郜國,都城郜城,在今山東省成武縣。為宋國所滅。

2、宋國:公元前1114年-公元前286年,周公旦輔佐周成王平定三監之亂,遵循"興滅繼絕"的傳統,封纣王的兄長微子啟于商丘(今河南商丘),國号宋,以奉商朝宗祀,共傳34君,享國829年。

3、臧哀伯:本名臧孫達,姬姓,臧氏,名達,谥哀,是臧僖伯之子,魯孝公之孫。魯國正卿,事魯隐公、魯桓公、魯莊公三朝,曾谏魯桓公納郜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