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
董仲舒出身富二代,從小刻苦好學,就連自己家的花園都沒去過,甚至看都沒有看一眼,他把精力全都放在研究學問上,特别是《春秋公羊傳》,并因此而出名。
董仲舒少年時與公孫弘一同拜胡毋生為師,漢景帝元年與胡毋生一起被立為博士。漢武帝上台之後,董仲舒以"天人三策"上書,他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興辦太學,求賢養士,得到漢武帝的賞識和采納。但董仲舒的仕途并不順利,任江都相輔佐易王劉非時,受牽連被廢為中大夫;任中大夫期間,董仲舒寫成《災異之記》草稿,被妒忌他的主父偃竊走并上奏給朝廷,漢武帝發現其中有諷刺時政的文字,便把董仲舒打下了大獄;出獄後,又因公孫弘的嫉妒,被打發到膠西王劉端那兒做丞相。因為董仲舒是有名的大儒,膠西王劉端也還算善待他。董仲舒害怕相處久了以後會得罪他,就稱病辭去了丞相之職。
《春秋繁露》、《董子文集》
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他認為"大一統"是"天地之常經",天意是要大一統的,漢朝的皇帝是受命于天來進行統治的。各封國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國君。家庭關系上,兒子受命于父親,妻子受命于丈夫,這一層層的統治關系,都合乎天的意志。他還提出"三綱五常",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等,這是董仲舒的道德哲學。他的目的就是要把一切秩序化、合理化。他的政治思想成為漢朝統治者以及曆代封建王朝鞏固中央集權制、維護統治的重要工具。
他的政治思想是建立在他的哲學觀基礎之上的。董仲舒的基本哲學觀是"天人感應""天人合一"。他認為天是至高無上的,有意志的,天生萬物是有目的的,人與天是相合的。他還認為"道"源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即是說"三綱五常"、"大一統"等維護秩序的"道"是永遠不變的。他認為人的一切活動都受命于天,包括認識活動。人認識的目的就是了解天意,人通過内省可以判斷是非,達到"知天"的目的,通過對陰陽五行的觀察,能了解天意、天道。他還認為人與神相溝通是通過祭祀來達到的,這一活動能使人知道天命鬼神,看到日常看不到的東西。由此可見,"天人感應"和神學是分不開的,他是正宗神學的奠基者。
對于皇位的更換和改朝換代等現象,他也做了很好的解釋,他提出了"譴告"與"改制"之說,譴責、警告統治者:如果為政有過失,天就出現災禍:如果不知悔改,就出現怪異和驚駭;若是還不知畏懼,大禍就會臨頭,曆史是按照必然的順序循環不已的。
董仲舒是思想家、哲學家、神學家,也是著名的經濟學家,他提出"限民名田"、"鹽鐵皆歸民"、"去奴婢"、"薄賦斂"、"省徭役"等改良主張,在當時具有進步意義。
董仲舒墓
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董仲舒于家中病卒,葬于西漢京師長安西郊,有一次漢武帝經過他的墓地,為了表彰其對漢王朝的貢獻,特下馬緻意。由此,董仲舒的墓地,又名為"下馬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