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濟南為啥叫泉城濟南

濟南為啥叫泉城濟南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25 12:17:02

濟南為啥叫泉城濟南?濟南是泉城,也是詩城七百多年前,元朝書法家、詩人趙孟頫,登上趵突泉西側的“勝概樓”,寫下了令濟南人津津樂道的一首詩:“泺水發源天下無,平地湧出白玉壺,谷虛久恐元氣洩,歲旱不愁東海枯雲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時來泉上濯塵土,冰雪滿懷清興孤”其中最著名的“雲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由濟南書法名家金棻書寫為“泺源堂”的楹聯,在趵突泉畔為遊人欣賞泉城之美,為曆代詩人詠頌淙淙泉水,滋潤着泉城的文脈濃濃詩意,濡染了濟南的山水群泉噴湧,生生不息,詩韻綿綿,千古柔腸多少年來,許多著名的詩人,在濟南留下生活的印記,寫出了不朽的詩篇,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濟南為啥叫泉城濟南?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濟南為啥叫泉城濟南(這就是山東濟南是泉城)1

濟南為啥叫泉城濟南

濟南是泉城,也是詩城

七百多年前,元朝書法家、詩人趙孟頫,登上趵突泉西側的“勝概樓”,寫下了令濟南人津津樂道的一首詩:“泺水發源天下無,平地湧出白玉壺,谷虛久恐元氣洩,歲旱不愁東海枯。雲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時來泉上濯塵土,冰雪滿懷清興孤。”其中最著名的“雲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由濟南書法名家金棻書寫為“泺源堂”的楹聯,在趵突泉畔為遊人欣賞。泉城之美,為曆代詩人詠頌。淙淙泉水,滋潤着泉城的文脈。濃濃詩意,濡染了濟南的山水。群泉噴湧,生生不息,詩韻綿綿,千古柔腸。多少年來,許多著名的詩人,在濟南留下生活的印記,寫出了不朽的詩篇。

首先想到的,當然是被譽為“千古第一才女”的李清照(易安居士)。在國破家亡、颠沛流離的年代,易安詞人以女性的視角,感觸自己的生活和命運,寫下了許多熱愛自然、柔情相思和沉哀入骨的詩詞。清麗隽秀的詞風,使她成為“婉約派”的代表。可惜她的許多詩詞大都散佚,隻留下《漱玉詞》,供後人吟誦。如今,在漱玉泉邊看滿園芭蕉,便記起“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在明湖之畔見芰荷妩媚,會想到“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間回舟,誤入藕花深處。争渡,争渡,驚起一灘鷗鹭。”還有“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隻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都是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此精妙的詩詞,出自濟南名士之手,豈不是泉城的驕傲?

在李清照56歲那年,濟南迎來愛國詩人辛棄疾(字幼安、号稼軒)的降生。辛棄疾出生時,北方就已陷入金人之手,他目睹了漢人在金人統治下所受的屈辱和痛苦,青少年時代就立下了收複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他的詩詞充滿殺敵報國的豪情和壯志難酬的憤懑。“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最能體現幼安詞的風格。還有《水龍吟 • 楚天千裡清秋》、《永遇樂· 千古江山》、《 鹧鸪天• 壯歲旌旗擁萬天 》等,都是熱情奔放,基調激昂,開一代“豪放派”詞風。他的“衆裡尋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表現了詩人俠骨柔情的另一面,最為王國維所贊美,稱其為人生領悟的最高境界。辛棄疾有600多首傳世之作,收集在《稼軒長短句》中,對南宋詩詞的影響甚大,與李清照一起,被譽為“濟南二安”。在短短百年中,濟南就出現了兩位偉大的詩人,是詩壇的巧合?還是上蒼對濟南的眷顧?

辛棄疾去世63年後,又一位詩壇奇才出現在濟南,他叫張養浩(字希孟),是元朝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所作的150多首元曲,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史上不朽的地位。張養浩為官清廉,勤政愛民,多次上書為民請命,并多次被貶。賦閑濟南的日子,他“視榮華如風花之過目,鳥聲之悅耳,以六合為家,寄傲林泉,縱情詩酒”,寫出不少接于目,而得于心的優美的詩曲。其詩作與虞集、楊載等“元詩四大家”相媲美。17歲時,在濟南寫下“過舜祠”:“太古淳風叫不還,荒祠每過為愁顔。蒼生有感歌謠外,黃屋無心揖讓間。一井尚存當日水,九嶷空憶舊時山。能令子孝師千古,瞽叟元來不是頑。”19歲時,遊珍珠泉畔的白雲樓,寫了“白雲樓賦”,被争相傳抄。山東巡撫使焦遂,破格推薦他為東平學正。賦閑期間,他時而遊賞明湖,箕踞船頭,放聲高歌。時而登華不注領略田野風光。時而踞彙波樓,吟誦“鳥飛雲錦千層外,人在丹青畫幅中”。時而漫步趵突泉畔,欣賞珠滾絮飛的泉流。足迹所到,留下大量詠誦家鄉的詩曲。

時隔150多年,濟南人邊貢(字庭實,号華泉子)與李夢陽等被稱為明代詩壇“前七子”,他們反對封建士大夫的台閣詩風,稱“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大興詩壇複古文風。嘉靖十年,罷官回歸故裡,在大明湖築“萬卷樓”,将一生收藏的金石作品和書籍收納其中,不幸失火,幾十年心血化為灰燼,由此大病不起,郁郁而終。其詩作由濟南人劉天民編輯為《邊華泉全集》,共十四卷,流傳至今。

比邊貢小38歲的濟南人李攀龍(字于鱗、号滄溟),也是明代的著名詩人。與王世貞等被稱為詩壇“後七子”,主盟詩壇二十多載,對清初的詩壇亦有影響。他的詩長于七言近體(七律、七絕),有《滄溟先生集》三十卷,流傳今世。

與他同時代的章丘人李開先(字伯華),是明代的文學家、戲曲家。有《閑居集》十二集傳世,散曲“中麓小令”為其代表作。

明隆慶年間,濟南人殷士儋(字正甫)官拜禮部尚書、内閣大學士,人稱 “殷閣老”,學識淵博,詩文精湛,與邊貢、李攀龍、許邦才并稱曆下詩人“邊李殷許”。《續修曆城縣志》評價他的詩“體齊魯之雅馴,兼燕趙之悲壯,秉吳越之婉麗”。告老還鄉後,隐居于趵突泉畔的萬竹園,修建“川上精舍”,取名“通樂園”,并在此著書立說,吟詩賦詞。現有《金興山房集》和《明農軒樂府》傳世。

清康熙年間,被稱為“詩壇怪傑”的濟南人王蘋(字秋史、号萼谷山人),從殷士儋後人手中,買過萬竹園,改“通樂園”為“二十四草堂”,自稱“七十二泉主人”。有詩曰:“百年競落書生手,滿郡猶呼閣老亭”,“亂泉聲裡誰通屐,黃葉林間自著書”。王蘋是大孝子,46歲中進士,授知縣。他辭官不做,在家侍奉老母和伯母。他寫的“黃葉下時牛背晚,青山缺處有人行”為王漁陽所贊賞,薦與山東巡撫張南溟,與其結為布衣之交。他在濟南寫下許多詠歌家鄉的詩詞:“湖幹煙亂柳毵毵,是處桃花雨半含,七十二泉春漲暖,可憐隻說似江南”。王蘋一生賦詩3000多首,傳世詩集《二十四草堂集》流傳至今。

濟南與詩的淵源不止于此,據專家考證,距今3000多年前,中國最早的詩歌《 詩經·小雅·大東》,相傳為譚國大夫所做,而譚國當時的位置就在章丘區龍山街,公元前684年,被齊桓公所滅,歸屬齊國。這首長詩詳細地描寫了西周統治者對東方人民的橫征暴斂和人們的怨憤和歎息。該詩寫作的時間,比古羅馬的《荷馬史詩》還要早些。

公元745年,詩人杜甫在濟南的曆下亭,留下不朽的詩句:“東籓駐皂蓋,北渚淩青荷,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如今已經成為濟南的一張“名片”。泉城濟南,在曆史的長河中,詩人輩出,各領風騷。不僅是古代,現代詩人也與濟南有一份淵源。詩人作家王統照、臧克家、李廣田、馮毅之、苗得雨、孔林、孔孚、山青、桑恒昌等,或求學、或工作,都在濟南留下他們的詩作和足迹。詩人郭沫若、公劉,李根紅、孫靜軒等人,來此遊覽,也都發表過很多歌詠濟南的詩作。

泉是大地流淌的血脈,詩是心中湧動的情感,泉和詩總是連在一起,有泉的地方,總會有詩。有詩的地方,當然是産生詩人的沃土。難怪在中國的詩壇上,留下了濟南的印記,出現了許多重量級的詩人,為詩的繁榮,做出了卓越貢獻。他們的詩篇,至今讓濟南人引以為豪,世代吟誦。泉城自古是詩城,30多年前,徐北文教授就撰文說,應該給泉城,獻上一頂“詩城”的桂冠。這頂桂冠,泉城應該是受之無愧的!

泉為脈,詩為魂。泉城與詩結緣,不斷提升着城市的文化品位,為濟南人的生活增添許多的灑脫、風雅、浪漫和激情。

(壹點号 春江月明)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