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計劃五一不出鄭州。原因是節前幼兒園老師通知有離鄭計劃的孩子跟家長需要跟老師知會一聲。
幼兒園開學不再遙遙無期?然而并沒有,沒有官方通知,連老師都還在老家繼續“過寒假”呢。
1.
媽媽打來電話說有時間的話,五一回去轉一圈,遠嫁三年的沒回來的姐姐五一帶孩子回來“住滿月”了。
在老家的日子過得很快。姐姐大小行李足足準備了6個行李箱,看起來要長住下去的樣子。安置好他們母子,姐夫匆匆返回了,而姐姐跟孩子要住到供暖的時候再帶孩子回去。
其實,即便姐姐不說我們也明白,在婆家她月子坐得不舒坦。月子裡姐姐一共發了三條朋友圈,第一條是孩子出生報喜;第二條:“月子中心它不香麼?”;第三條:腦子有坑才會把好不容易約上的月嫂退掉。婆婆伺候月子,本是好意,但跟婆婆飲食習慣、育兒理念都不一樣,難免磕磕碰碰。加上姐姐要強,很多事情不想看婆婆臉色,也不想麻煩婆婆,都要靠自己硬扛。
外甥出生的第2天婆婆就匆匆回了老家,說是給孩子辦滿月酒需要安排親友、訂桌之類,必須提前準備。雖然疫情還沒過去,姐姐對此心有芥蒂,并沒有說什麼。忍幾天就可以回娘家了,總好過跟婆婆相處心裡别扭又不好說什麼強。
總之,最後滿月酒也沒有辦成,孩子滿月的第二天趕上五一假期,他們一家三口從外地回來了。
2.
看到姐姐懷裡軟綿綿粉嫩嫩的小團子,網盤想起了三年前自己帶着孩子回娘家的日子。算起來那是我大學畢業之後在家住時間最長的日子了,大概有半個多月。因為孩子爸爸想我們娘兒倆了,一到周五就匆匆開車回我家。下班堵車過高速,到家都晚上十點多了,依然樂此不疲。最初我也是計劃住到産假結束上班再回鄭州的。
回頭想想,覺得自己的月子說不上好也說不上差。至少孩子奶奶很用心對我們,對我也是有求必應。哪次敢有三個小時我沒給她安排什麼活兒,她就能一會兒一問我,需不需要幹什麼。還說我月子裡一天就吃三頓飯加點水果,太委屈我了,别人都是五六頓。
不過當時,我好像對孩子奶奶也不滿意:我洗澡洗頭她要叨叨就算了,連刷牙她都說,仿佛分分鐘我都得月子病了;吃不慣她做的飯,孩子一醒她就想抱走。明明我千辛萬苦生的孩子,她總想搶了去;更不能忍受的是,她喜歡晃孩子,還總想給孩子摘了尿不濕換上尿布。
現在看看再平常不過的事情,在坐月子那種敏感時期,都能被無限放大、上綱上線。
從孩子出生娘家人過來我都開始掰指頭盼滿月。終于熬到孩子滿月,婆婆又說42天再回去辦酒。月子多幾天不礙事,得讓我休息好再挪窩兒。所以,後來的近半個月,婆婆依然是月子的标準給我做飯,操持我跟孩子的一切。直到我們體檢完、孩子打了預防針才放心。
3.
總聽人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婆家娘家,都沒有自己的小家自在。
直到我自己生了孩子帶孩子回娘家,才真的感覺,還是自己家方便:讓爸媽幫忙幹點啥不用考慮說話的語氣方式。頤指氣使他們也不會在意;每餐可以随意點餐。做好飯以後爸媽抱着孩子讓我先吃;早晚涼快的時候,他們搶着抱孩子出來溜達,讓我在家休息。
現在想想,姑娘在家裡一直呆不住,天天都得出來放放風,就是當年姥姥姥爺慣出來的毛病。
再想想,老家流傳的這一老規矩,還真是點贊多少次都不為過。真的跟婆婆朝夕相處一個月下來,還真是心煩。倒不是她真做了什麼過分的事情。敏感時期獨有的“排外”思想根本規避不了。
一代有一代的育兒理念、生活習慣。多少人都是婚姻出問題,都是月子裡埋下的根兒。出月子回娘家住一段,能夠緩和矛盾,幫助新手媽媽更好地接受并适應角色。這大概也是農村人産後抑郁少于城市的原因吧。
4.
關于回娘家住滿月,可能很多人覺得不理解。
現在很多年輕人遠離父母親人在大城市定居,月子有月嫂或者選擇月子中心,對這也就無所謂了。但在過去,這是出門姑娘一項很重要的回門儀式。
過去,女人生了孩子普遍是在婆家坐月子。滿月之後,帶着新生寶寶回到娘家串門,也叫“出窩兒”、“挪尿窩兒”。
現在老人還忍不住念叨,月子裡不能開窗、不能洗澡吹空調。生怕着了風得月子病。産婦生完孩子,要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地方呆一個月,叫“坐月子”。為了避免招風受涼,通常屋裡的空氣流通也不怎麼好,一個月下來大人、孩子的汗味兒、奶味兒、屎尿味兒,都聚集在一個相對密閉的小空間裡。到了滿月時候,自然需要開窗通風、全面清洗床鋪、地面。過去老人都格外講究這個。所以,孩子滿月,都要挪地方。
當然,關于挪窩兒,還有一種說法,是小寶寶都怕生,換換地方,見見親友,讓孩子适應一番,認認人,長大了孩子不怕生。
不過,不管出于何種原因,能有個讓新手媽媽換個地方放松心情,都是極好的一件事兒。
我是@小姨子叨叨,考爸寶媽一枚,希望用文字和視頻點亮媽媽們的育兒日常。你那裡有回娘家住滿月的習俗麼?不妨留言分享一下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