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人生三重境界?王國維在《人間詞話》書中指出:“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衆裡尋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王國維人生三重境界?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書中指出:“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衆裡尋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上述詞句本來是描寫愛情和相思的佳句,卻被王國維“斷章取義”用以表現事業和治學,賦予它們更深刻的内涵,足見王國維學問之大。
對于王國維的“三種境界”,很多人擴展為“讀書三境界”“治學三境界”“人生三境界”等,大部分人把這“三種境界”解釋為:
第一境界:心系愛人(本意)——樹立目标;
第二境界:為伊憔悴(本意)——堅持不懈;
第三境界:她現身旁(本意)——終有所獲。
這樣的解讀并沒有什麼錯。但我覺得,許多人忽略了王國維所說的“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的“大”字。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應該是那些知名的思想家、科學家、藝術家、政治家等。能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畢竟是少數人,偉人們的境界一定與衆不同,本文嘗試對王國維“成大事業、大學問三種境界”進行新的解讀。
(1)第一境界:大志向,使命感,獨辟蹊徑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詞句摘自晏殊《蝶戀花》,描寫的是閨怨和思夫,本意是西風刮了一夜,樹已凋零,人也一夜未眠。獨自登上高樓,望眼欲穿,心愛的他在哪裡呢?愁緒飛往天際,沒有盡頭,蒼茫之感油然而生。
古人有太多的詩詞來描寫閨怨、思夫,可見古時候人們聯絡之難。現代人再也感受不到古人那種思念之情,如今咫尺天涯變成天涯咫尺,無論人在哪裡都可以通過電話和視頻及時聯系,思念似乎已成了一種曆史。古時離我們雖遠,但我們隻要想想幾十年前,我們不也是常常因為一封信而牽腸挂肚嗎?
王國維把古人描寫相思的佳句來比喻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的第一種境界,應該取的是字面意思。“昨夜西風凋碧樹”可以理解為人類所處的環境非常惡劣,充滿着激烈的競争和爾虞我詐。在極其複雜的環境之中,人要想成大事業、大學問,隻有“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高瞻遠矚,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明确自己的目标與方向,獨辟蹊徑。
我們大部分人的一生都是碌碌無為的,隻有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獨上高樓”,他們的志向和世俗迥然不同,他們耐得住孤獨,毅然選擇并走上了人間罕至的小路,就像佛羅斯特在《未擇之路》一詩中所寫:“樹林裡分出兩條叉路,而我選擇了人迹稀少的那條,從此決定了我人生的迥異……”
在這裡,我把重點放在“大”字上面,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然有遠大的志向,偉人之所以偉大,首先是因為他們的志向不同凡響。愛因斯坦、李白、杜甫、貝多芬、王陽明、康德這些大科學家、大藝術家、大哲學家都有宏偉的抱負,他們都有一種使命感,獻身社會、獻身人類,都是為民族、為時代、為人類命運而憂心忡忡者。
而我們大部分人的一生都是為謀生、追名逐利,出于這種動機的人也許會有所發明創造,成為企業家、文學家、思想家,但隻能是三流的、四流的,絕不可能成為愛因斯坦,成為曹雪芹,成為李白,成為托爾斯泰……
(2)第二境界:大努力,獻身精神,锲而不舍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詞句摘自柳永《蝶戀花》,此句仍寫情人間的相思之苦。因為情有獨鐘,即使因相思漸漸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決不後悔。一個“終”字,使得一個對愛情忠貞不渝、至死靡他的才子詞人的形象躍然紙上,把天下有情人彼此思念的真摯情感表達得淋漓盡緻、蕩氣回腸,成為千百年來脍炙人口的名句。
王國維以此句來比喻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的第二境界,是向世人表明:成大事業、大學問絕不是輕而易舉的,會遇到艱難險阻,必須要有一種锲而不舍的堅毅性格和執着态度,廢寝忘食,攻堅克難,經過辛勤的努力,直至人瘦帶寬也不後悔。
成大事業、大學問需要對目标的持續專注,堅持不懈。許多人隻看到了偉人的成就和榮耀,而沒有看到其背後所付出的艱辛。就像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在這裡,我要強調的是獻身精神,偉人們絕對視事業為生命,為了事業犧牲一切也在所不惜。曹雪芹寫《紅樓夢》難道是為了得什麼文學獎嗎?對于他,生與死的唯一區别僅僅在于是不是在寫作。偉大的作家都是“困于心,衡于慮,而後作”的強者。
羅素同樣是一位“欲不死,必生于數學和哲學創作”的人,他之所以活下來,僅僅是因為想探索數學和哲學真理,對世界懷有一種驚異感和好奇心。創作對于他,乃是處于生命的必然性,是他生命的驅動力。
(3)第三境界:大孤獨,孜孜以求,厚積薄發
“衆裡尋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詞句摘自辛棄疾《青玉案》,描寫的是詞人不斷追尋之後與心上人相會的歡悅心境。不停地找啊找,找了千百遍而沒有找到,卻在不經意間發現,原來她在燈火冷落之處。人們都在盡情地狂歡,陶醉在熱鬧場中,可是她卻在熱鬧圈外,充分顯示了她的與衆不同和孤高。“衆裡尋她千百度”極寫尋覓之苦,而“蓦然”二字則寫出了發現意中人後的驚喜之情。
王國維以此句來比喻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的第三境界,是指成大事業、大學問必須孜孜以求,反複追尋、研究,下足功夫,在足夠的積累之後,必然由量變到質變,不經意間已追逐到了,成功了。
許多人都有過靈感顯現的時刻,當你為某些事情付諸努力、苦思冥想,忍受了常人無法忍受的折磨,經過長期努力而無所收獲,正值困惑之際,突然眼前一亮,找到了,可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所謂的“靈感”,多半是潛思冥想之餘的豁然貫通,靈感是辛苦勞動而獲得的獎賞;而“機遇”,隻偏愛那些有所準備的頭腦。其實,在經過多次周折,經過多次的磨煉之後,自然會豁然貫通,有所發現,就能夠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此時再回首來時之路,便有豁然開朗之感。功夫下到了,自然就會水到渠成。
在這裡,我要強調的是成大事業、大學問者都是“大孤獨”者,因為他們的思想往往是超前的,不一定就能被同時代的人所接受。對于偉大的人物來說,其創造過程是無法與世人分享的,唯有熬過了那些被孤獨照得通體透明的日子,才有可能修成正果。
由上述分析可見,偉人們的境界與衆不同,偉大的人都有“大志向”,經過“大努力”,經受“大孤獨”。在第一境界中,我們發現偉人們與世俗格格不入,他們志存高遠,仿佛生下來就帶有使命感;到了第二境界,我們看到偉人們的事業就是其生命,他們不做此事,就活不下去;到了第三境界,我們看到偉人們享受着大孤獨,他們為目标孜孜以求,經過艱辛探索,終有所悟,最終“鶴立雞群”,成為曠世偉人。
本文作者翟海潮,源自公衆号“思想者劄記”(ID:SXZzhaji)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