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創作挑戰賽#
莊子說:“ 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來,此之謂葆光。 ”
往裡無論傾注多少都不會溢出,往外無論傾瀉多少都不會枯竭,而且不知道它的源泉來自何處,這就叫做潛藏不露的光亮。
就如太陽一樣始終照耀着大地萬物,一切都剛剛好,充滿着愛和陽光溫暖,無私奉獻而不求回報
老子也雲:“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
挫去其鋒銳,消除其紛擾,調和其光輝,使它與塵世混同為一體。
和其光,發出的光亮調和到大家舒适的地步,盡量淡化其表現形式,放下争奪收斂鋒芒,懂得随機應變,看清事物其本質,洞悉發展規律。大家好你才會真的好。
同其塵,把自己變得微小一點,把做事的結果盡量淡化,光而不耀。要消滅結果帶來的光環,消滅行迹的修行
一個人不能鋒芒畢露,不能到處要顯示我的能幹,那你會死得很慘。
收斂銳氣,不會凸顯自己;排除紛雜,不會紛亂雜多;調和光芒,不會讓人覺得耀眼;混同塵垢,同萬物混同在一起:
一個人不會自命清高或孤芳自賞,而可以和衆人打成一片,互相尊重,互相欣賞。
我們學習要效法“道”來處世,收斂銳氣,排除紛雜,調和光芒,混同塵垢。這樣的話就可以活出安穩平靜的生活。不是不要作為,而是無心而為,沒有任何執着。做到其知者符言,言者符知的做人做事的境界。
不由得想起了盲人點燈的故事
禅師見盲人打着燈籠,不解,詢問緣由,盲人說:我聽說天黑以後,世人都跟我一樣什麼都看不見,所以我才點上燈為他們照亮道路。
禅師說:原來你是為了衆人才點燈,很有善心。
盲人說:其實我也是為自己點的燈,因為點了燈,在黑夜裡别人才看見我,不會撞到我。
禅師大悟:為别人就是為自己。
是哈,點燈照亮别人的同時,更照亮了自己.這就是助人為樂的道理.在生活中,我們應該時刻記得:幫助别人也就等于幫助自己.
王陽明說:“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心外無義,心外無善。”
王陽明心學是是在極端艱難困苦情況下,憑借不屈不饒的堅強意志,沖出絕境足迹,創立了陽明心學。
如何将不利的困境化為有利條件,在艱難的環境中找到突破的心境的力量,面對人生低谷,幫助我們絕處逢生,化險為夷。
點一盞自我心燈,從失敗中走出來,再造輝煌,而這盞心燈要光而不耀,不然會傷人傷己,能夠溫柔籠罩卻不會有灼傷的疼痛,才是最為溫暖而樸素的人格。光而不耀,其實正是這種内心從容,淡定,悠揚而飛的狀态。萬丈紅塵,撲鼻迷眼,點亮自己的一盞心燈,讓它散發出溫柔而美好的光,照亮别人也照亮自己。
越王勾踐大敗吳國後,稱霸一時,就在歡慶勝利時,範蠡急救勇退,隐性埋名,棄政經商去了,而造福一方百姓。
曾送給文仲一封信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 越王可與共患難 ,不可共歡樂,你如果不趕快離開将大禍臨頭。”結果果不其然,越王容不下他,便自刎而死。
“盛時當做衰時想,上場當念下場時”在得意滿時,一定要沉穩内斂低調,這樣才能避免災難後果。
擁有良好的品德修養,在機會來臨時,才能最大的能量來揮灑自己的智慧和才幹,赢得别人的敬重。在危機時,能夠根據客觀情況見機行事,看清事物本質,做到進退自如。
現在社會很浮躁,年輕時常因年少氣盛輕狂,自以為才氣逼人,所以心浮氣躁,人們常說“地低為海,人低為王。”人于凡世間生存,假如能像大海一樣将自己放到低處,視己如塵世間的一粒塵土,當能如細流一樣流入江海。
在生活中,發現一個人修為越高,就越表現做謙恭,性格越平和内斂,有知識和修養本身擁有内在豐盈不需要表露自己,而越是沒有本事的人就誇誇其談,自以為是,所以思維認知開放的人,越覺得自己無知。
就如一個圓圈,裡面是你自己知道的知識,外面才是你的未知,圓圈越大的人就會發現自己不足,保持空杯心态,開放思維來接納任何聲音。
一個人就是如稻穗一樣越成熟越是往下彎腰,懂得謙卑處下,和光同塵,光而不耀的處世智慧,内方外圓,懂得低調避免鋒芒,知道木秀于林風必吹之的不良後果,恰如其分适可而止的反而發光發熱。
感恩閱讀,喜歡的話可以加關注留言交流
靜雅達慧[祈禱][祈禱][祈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