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骨質疏松日幾月幾号?新華社哈爾濱10月19日電(記者闫睿)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的健康問題牽動着每個家庭的神經10月20日是世界骨質疏松日記者采訪了解到,随着人年齡增長,“硬骨頭”也有變脆的一天,要高度警惕骨質疏松這一“沉默的殺手”給老年人生活帶來的影響,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國際骨質疏松日幾月幾号?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新華社哈爾濱10月19日電(記者闫睿)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的健康問題牽動着每個家庭的神經。10月20日是世界骨質疏松日。記者采訪了解到,随着人年齡增長,“硬骨頭”也有變脆的一天,要高度警惕骨質疏松這一“沉默的殺手”給老年人生活帶來的影響。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骨科主任王文波介紹,原發性骨質疏松,多見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齡增長,人體激素分泌水平降低,影響鈣代謝和鈣質吸收,造成骨量減少、骨骼脆性增加。通常女性在50歲、男性在60歲後,易出現骨質疏松。一些慢性疾病患者,由于經常服用激素類藥物,易出現繼發性骨質疏松。
“骨質疏松早期并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不易引起人的注意,直到突然出現骨折。”王文波表示,需要留意身高變矮、直不起腰、駝背,或莫名腰酸背疼這些潛在信号。
那麼“硬骨頭”是怎樣變脆的呢?專家介紹,骨骼主要由有機成分、無機成分兩大部分組成,有機成分如蛋白、膠原,無機成分如鈣質、礦物質。人到一定年齡後,骨骼中鈣質、礦物質流失,骨強度降低,撐起骨骼“四梁八柱”的骨小梁數量減少,易緻骨質疏松,在受到輕微創傷後出現脆性骨折,常發生于髋部、腕部和骨盆等。
髋部是骨質疏松性骨折多發部位。王文波說,高齡患者髋部在輕微創傷、發生骨質疏松性骨折後,常常因為發現晚、處理不當,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墜積性肺炎等并發症,給患者及其家庭帶來沉重的精神和經濟負擔。
預防骨質疏松帶來的潛在危害,需要家庭、醫療機構、社會養老機構等多環節努力。黑龍江一些社會養老機構提示,獨居老年人要增強自身防護意識,家中地面不要太滑,照明要足夠亮;日常生活所需物品,要存放在方便拿到的地方。
“老年人走路一定要慢,防止跌倒。因為患骨質疏松造成骨折後,還易出現多次骨折。”王文波說,臨近冬季,一些患有高血壓、心髒病等慢性心腦血管疾病的老人,一迷糊也容易摔倒骨折。一旦摔倒,不要慌張,要減少骨折肢體的活動,及時送醫治療,接受正規的“複位、固定、功能練習、抗骨質疏松治療”。
多位專業人士表示,骨質疏松是人體正常衰老的表現,不用過于恐懼,但也不能輕視。年老者可定期服用鈣片等進行鈣質儲備,延緩骨量流失。從預防角度看,要綜合調整生活方式,多進食魚、蝦、奶制品、豆腐、瘦肉等富含鈣質、蛋白質食物,以及新鮮蔬果,加強運動,勤曬太陽,嘗試打太極拳、跳廣場舞、慢步走等緩慢運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