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報告
在疾病診斷中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但這麼重要的報告
為什麼不能立等可取?
别急,今天
小編用鏡頭為大家一探究竟!
制作切片7步驟
鎖住患病“真兇”
經手術從人體取出的組織叫标本,取出後送到病理科進行檢查。在河南省人民醫院,平均每天,病理科會接受600餘份标本。對标本進行信息核對後,工作人員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對标本進行固定。
固定
标本會被浸泡在福爾馬林中,浸泡時長根據組織大小,6~48小時不等。标本的固定至關重要,合格的固定才能保證組織沒有自溶,保證組織的結構正常和細胞的完整性。
取材
固定完成後,工作人員會對标本精挑細選取材,切取大小15~20毫米、厚度2~3毫米的組織塊,并放入相應編号的帶孔的标本盒内。
脫水
随後,标本盒會被集中放入全自動化脫水機中進行脫水,這個過程大概要耗時十幾個小時。
包埋
完成脫水後,病理技術員将對标本進行包埋。标本被放入模具中,灌注液體石蠟,蓋好蓋子放在冷凍台上冷卻。
切片
經過半小時的冷凍後,液體石蠟會變成蠟塊。工作人員平均每天要制作完成約2400個蠟塊。工作人員會把蠟塊切成厚度為2~3微米的切片。
切下的蠟片放到溫水中慢慢展開,随後被貼附在玻璃片上。此時的切片是沒有顔色的,也被成為“白片”。
染色
“白片”經過烘幹後,被放入全自動染色機進行染色。經過10多個染色缸的染色後,細胞漿會變成玫瑰紅色,細胞核變成藍紫色。
封片
最後一步——封片。在全自動封片機内,鮮豔的組織被蓋上一塊透明玻璃片。
至此,病例标本已成為精美的病理切片。從标本制作成切片,整個過程頗有點“科幻”的味道,往往需要48個小時以上。
病例切片制作完成後,會被放入數字切片掃描系統儀中,掃描生成電子影像。
顯微鏡下大“乾坤” 病理醫師探“真兇”
合格的病理切片是病理診斷的基礎,也是病理醫師做出準确診斷的重要保證。
診斷醫師将切片放在顯微鏡下,抽絲剝繭、去僞存真,在蛛絲馬迹中揪出幕後“真兇”。
随着技術的進步,診斷醫師已經可以通過電腦線上閱片,工作效率進一步提升。診斷醫師平均每天的閱片量達300~400張。
一份完整的診斷報告必須經過二線甚至三線醫生審核,同時經過雙人雙級醫生簽發。一輪又一輪複雜的流程層層把關,至少也要3到4天。
如果遇到疑難病例,還需要運用免疫組化染色、PCR技術等更先進的科技手段,再結合病理醫師的臨床經驗才能做出準确判斷。這個過程還要在原基礎上再延長2~4個工作日。
現在
大家應該明白了
病理檢查為什麼
不能實現“立等可取”
這一整套周密嚴謹的程序
雖然複雜又耗時
但一切都是為了精準查明病因
守護患者健康
最後,一起來看點輕松的吧
你知道顯微鏡下
人體組織是什麼樣嗎?
通過這組高清圖片
共同欣賞
這獨一無二的“生命秘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