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為了做知識的主人,不是為了做知識的奴仆。 ——呂老師說讀書的意義
(圖片來自網絡)
随着物質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知識付費的日益火爆,讀書成為大家追捧的話題,而國家統計局2018年全國時間利用調查數據顯示,高收入群體每天閱讀時長為20分鐘,而低收入群體每天看電視時間為1小時50分鐘。
這個數據的出現“讀書的作用”或許會成為大家在茶餘飯後的重要談資。
既然大家都在思考讀書的作用是什麼?之前寫到的《讀書有沒有用》會給您帶來一些參考。可是當我們在思考是否有用的時候,不妨空閑的時候思考一下什麼叫作讀書,或許會更加對讀書的作用有更加深刻的體會。
我們從小就讀書,那麼什麼叫作讀書呢?
(圖片來自網絡)
在大部分有智慧的中國人看來,讀書有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叫作“誦書。誦書是什麼意思呢?古人所說的誦書”是指能夠背誦書中的内容。能夠背書是學習的第一步,在古人來看,如果你不會背書,不能把書中的文字爛熟于心,難道碰到事情的時候還要臨時去翻書嗎?那來得及嗎?背書在古人來看是基本功,西漢的東方朔說,我能誦四十四萬言,意思就是能背四十四萬字的書。不要覺得奇怪,古時候讀書人都有背書的本事,沒有這個本事,書就讀不了。而誦書隻是一個起步而已。
第二個層次叫作“讀書”。什麼叫作讀書?增其義蘊至于無窮”叫作“讀”,也就是能夠分析、歸納書道理才叫作讀書。每一本書的文字,背後必然有作者想要傳達的道理,我們分析,歸納其中的道理,這才叫“讀書”。會讀書就夠了嗎?當然不夠。
第三個層次叫作“念念”不是用嘴“念”,而是把書中的道理,時時刻刻放在紀的心中去實踐它,也就是“念在茲”的“念。書中的道理,是要用實踐去印證。實踐有那麼容易成嗎?絕對沒有。講道理容易,做事難,做得成事就更難。因為講道理容易,道理講得通就可以了,做事要有現實的條件配合,做得成要所有的條件都到位,缺一個條件都不行。而人學做事就是這個樣子,從懂得道理到能夠實踐,你必須要經過多次的磨煉,多次的坎坷,多次的挫折,才能夠明白那個道理要如何實踐。
這就是中國人所謂的三個讀書層次,也許這樣的方法在今天來說或許會有一定難度,畢竟在這個速度與收益比任何時代都重要的年代,隻有看到了用這種方法讀書可以受益的人才會被人信服,那麼我可以告訴你通過這種方法讀書改變了自己乃至國家命運的人的故事。
張良得了黃石公的兵法,“常習誦讀之”。他立志滅亡秦朝,這是多麼不可能的心願,而張良最後真的做到了他幫助劉邦,把秦朝給滅亡了,而且還開創了一個西漢的盛世。為什麼?因為他真的明白了什麼叫作讀書,他學到了書中的智慧。他做了知識的主人,而不是做了知識的奴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