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學上有心理投射一詞,所謂的心理投射,是指個人将自己的思想、态度、願望、情緒、性格等個性特征,不自覺地反應于外界事物或者他人的一種心理作用,也就是個人的人格結構對感知、組織以及解釋環境的方式發生影響的過程。
大量的心理研究表明,在日常生活中,投射效應普遍存在,人們往往總是不自覺地将自己的心理特征歸屬到他人身上。
有時,我們會無緣無故的對某個人特别的反感,可能之前并沒有過多的接觸,但就是怎麼也喜歡不起來。其實,這就是一種心理投射的現象。
心理學家希芬鮑爾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将大學生分為兩組,給其中一組大學生放映喜劇電影,讓他們心情愉快;而給另外一組人放映恐怖電影,讓他們産生害怕的情緒。然後,他又給這兩組大學生看相同的一組照片,讓他們判斷照片上人的面部表情。
結果,看了喜劇電影心情愉快的那組大學生判斷照片上的人也是開心的表情,而看了恐怖電影心情緊張的那組大學生則判斷照片上的人是緊張害怕的表情。
一場電影對人的影響尚如此,那麼,我們從小長大的環境,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呢?有時候,如果沒有專業的幹預和矯正,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可以持續一生。
在《戰勝強迫症》書中講到,孩子成長過程中,受過的每一個傷、得到的每一分愛,都是被深深植入潛意識,然後,被投射到成年人的生活裡和關系中。一個人成年後的人生怎樣,父母在他童年時就定了基調,被父母呵護的,會投射出别人也會善待自己,被父母否定苛責的,會投射出别人也對自己充滿挑剔……
有一名女來訪者,她說自己本來有着讓人非常羨慕的婚姻,但是,從35歲開始,畫風就開始變了,不是愛人變了,是她自己變了。她總是不停的發脾氣,因為一點小事,抓住對方的錯誤不放,天天查手機和對方吵架,用朋友的話來說,就是在不停的“作”,她自己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明明以前兩人的關系特别好,為什麼現在會變成了這樣子?她一直不明白。
後來,在溝通的過程中,我了解到,原來,她的母親在35歲時和她父親離婚,原因是父親在婚内出軌,在外面有了别的女人。對于母親和她來說,35歲是一個讓人痛苦的記憶。在她的潛意識裡,她害怕自己35歲也和母親遭受同樣的經曆,害怕丈夫出軌,所以她在不停的尋找證據,哪怕找不到任何證據,也會把心中對父親的怨氣發洩到丈夫身上,這是她一直作的原因。
那麼,心理投射能自動好起來嗎?
答案是很難。除非你有一天能意識到,自己因投射而導緻的過激反應,進而積極尋求幫助去療愈自己。所謂智者,就是能夠自我覺察、先知先覺的人。
那麼,怎樣才能成為先知先覺的人呢?大家可以嘗試一下觀息法。通過觀息法的練習,可以讓你的心靜下來,培養覺知的能力,發現自己因投射帶來的心理問題,盡快進行幹預和矯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