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為什麼把皇位傳給李治?縱觀曆代王朝的衰敗,基本上都有一個共同的因素那便是因為君主無能或是怠政,最終導緻社稷荒廢甚至是大權旁落他人之手因此,一個王朝的興衰,可以說與其每一任統治者(也就是皇帝)有着非常直接的關系,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李世民為什麼把皇位傳給李治?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縱觀曆代王朝的衰敗,基本上都有一個共同的因素。那便是因為君主無能或是怠政,最終導緻社稷荒廢甚至是大權旁落他人之手。因此,一個王朝的興衰,可以說與其每一任統治者(也就是皇帝)有着非常直接的關系。
李世民畫像
今天,小編要跟大家分享的,便是我國曆史上曾經享譽世界的大唐盛世中,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因為,他在選擇接班人的時候,便是遇到了不少的問題。而且,事實證明他最後選定的繼承人李治(唐高宗),也并非是一個能力卓拔的君主。反倒是由于過度寵幸皇後武曌(武則天),死後竟出現了“武代李興”,李唐江山一時改姓為武的局面。
武則天畫像
那麼問題來了,像李世民這樣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為什麼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違背了自己的初心。最終,選擇了一個自己并不是怎麼喜歡的皇九子李治呢?難不成在他的兒子當中,就沒有一個能強過李治,更适合坐這個皇位的嗎?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去看一看,李治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皇位的。
李恪劇照
據史料記載,李世民一共有14個兒子。在這些皇子當中,他最喜歡的其實有兩個,一個是皇三子李恪,另一個是皇四子李泰。首先,李恪的母親是隋炀帝的女兒(也就是隋朝的公主),她和李世民可以說是自由戀愛,因此入宮後自是深得李世民的寵愛。而更重要的是其子李恪又是文武兼備的全才,就連脾氣和秉性也都和李世民非常相似。對此,史書上就曾有“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稱其類己”這樣的記載。所以,當時李恪的人氣可以說是非常之高,再加上許多前朝(隋朝)遺老的支持(如封德彜)。因此,雖不是嫡出的李恪,卻并不是完全沒有繼承皇位的可能。
李泰劇照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一看李泰。因為他的母親是長孫皇後,雖然他在諸皇子中排行第四,但實際上在這一方面,除了大哥李承乾比他有優勢之外。身為嫡次子的李泰,可以說在“立長不立幼”和“立嫡不立庶”這方面,其他皇子從身份尊卑上來說,還是無法與之相比的(尤其是在李承乾被廢之後)。
當然,相對于上述提到的那些小優勢,李泰最大的優勢其實是他的才華。據記載,李泰 “善屬文,工草隸”,同時還非常喜歡收藏書籍,“集書萬卷,與秘府相等”。除此之外,李泰禮賢下士的行事作風,也是深得朝臣們的稱贊。而更重要的是李世民不僅是一位帝王,同時他也是一位詩人。所以,能有這樣一個謙虛好學的兒子,他又怎能不喜歡呢。而且,從客觀的角度分析,李泰才是李世民最喜歡的兒子,甚至說他“寵冠諸王”也不為過。
李治劇照
因此,自從太子李承乾被廢之後。李世民對于新太子的人選,排在第一位的應該是皇四子李泰,緊随其後的則是皇三子李恪。至于,這位既沒有文才,又未見武略的皇九子李治,他大概想都沒有想過。然而,正所謂“世事如棋,乾坤莫測”。最終,這兩位看似都離皇位不遠的最佳候選人,在明争暗鬥互相較力了一番之後。其結果卻是讓李治漁翁得利,不僅順利當上了皇太子,而且還成為了新一代的大唐君主!
長孫無忌畫像
至于,李世民為什麼會兩度違背心意,最後選擇了這個自己從未看好過的皇九子李治。其實,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由于有一個人一直在背後幫他運籌帷幄。而這個在背後一手操作并将李治送上帝位的人,就是李世民的發小,也是他的大舅哥,更是當朝的宰相長孫無忌!
這一點從李承乾被廢之後,李世民幾乎已經答應立李泰為太子時,長孫無忌表示出的反對态度,便可看出一二了。
長孫皇後劇照
然而,按理來說,李泰和李治都是長孫無忌的親外甥。作為舅舅的他應該不分彼此,無論是誰都全力相助才對。那麼為什麼長孫無忌卻要反對将李泰立為儲君呢?其實,大家隻要了解一下當時的朝中的格局,自然就會理解長孫無忌為何做此抉擇了,因為他也有自己的私心。因為李泰不僅聰穎,且朝中也有支持者,身邊更是有自己的部屬親信。所以,如果讓他當上太子,繼承大統的話。自己其實沒有多少擁戴之功,光靠舅舅這一點兒關系,将來必然保不住自己的權勢。而李治就不一樣,由于他原本就沒優勢,如果能将他扶上太子之位,那必然會對自己感恩戴德了。
李世民劇照
因此,由于長孫無忌堅持,再加上李泰關鍵時刻出現了失誤,導緻李世民最終改變了看法。于是,在長孫無忌的推動下,李治順利成為太子。然而,李世民由于本就不喜歡李治,再加上又發現他實則太過懦弱。因此,便又動了易儲的念頭,據記載“帝初以晉王為太子,又欲立恪”。而這個時候,還是長孫無忌又一次站了出來。
當時李世民曾直言:“雉奴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吳王恪英果類我,我欲立之,何如?”長孫無忌則回答:“固争,以為不可”。李世民又問:“公以恪非己之甥邪?”長孫無忌卻說:“太子仁厚,真守文良主;儲副至重,豈可數易?願陛下熟思之。”最終,兩人經過一番争論之後,李世民思慮良久,還是放棄了這個念頭。因此,毫不誇張的說,李治能坐穩這太子的位置,全靠長孫無忌在背後一手操作。
參考文獻:《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