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李世民的陵

李世民的陵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8 13:51:09

649年7月10日,唐太宗李世民因病駕崩于終南山上的翠微宮含風殿。享年52歲。

李世民的一生,是無比輝煌的一生。

他17歲投身軍伍,去雁門關營救被突厥騎兵圍困的隋炀帝楊廣。19歲鼓動父親李淵從太原起兵,逐鹿天下。之後,李世民南征北戰,為大唐王朝的建立屢立奇功。可以說,如果要為大唐王朝的開國功臣們頒發獎狀,李世民一定排在第一。

難能可貴的是,李世民既能馬上打天下,又能下馬治天下。626年,28歲的李世民即位。在政治上,他知人善任、從谏如流;在經濟上,他重視農業、減輕賦稅;在作風上,他以身作則、戒奢從簡;在軍事上,他剛柔并濟、穩定邊境。經過20多年持續不斷地努力,李世民開創了中國古代罕見的盛世——“貞觀之治”。

蓋棺論定,李世民在曆史上得到的評價也很高。

《舊唐書》說他“千載可稱,一人而已!” 《新唐書》稱其為“至治之君不世出也。”杜甫誇他“煌煌太宗業,樹立甚宏達。”司馬光說他“文武之才,高出前古。”成吉思汗表示:“欲安邦定國者,必悉唐宗兵法。”朱元璋追憶“惟唐太宗皇帝英姿蓋世,武定四方,貞觀之治,式昭文德。”朱棣則稱“昔唐太宗撥亂反正,貞觀盛世,自古罕論。”康熙帝也說他“陳善閉邪,各盡所懷,登于至治。”至于毛潤之的“唐宗宋祖”評論,更是盡人皆知了。

李世民死後,葬于昭陵。

昭陵位于今天陝西省禮泉縣東九嵕山主峰。九嵕山海拔1888米,站在山頂望出去,視野極為開闊。

昭陵為何要選在九嵕山呢?這其實是李世民自己的想法。

636年,長孫皇後病危,眼看不治。她在臨終前留下遺言,希望薄葬,“但請因山而葬,不須起墳,無用棺椁,所須器服,皆以木瓦,儉薄送終。”李世民與長孫皇後的感情很深厚,他尊重長孫皇後的遺言,在她死後将其臨時安厝在九嵕山。李世民同時決定,自己也要選擇這裡作為歸宿之地,并與長孫皇後合葬。

很快,李世民的陵墓——昭陵,就開始進行大規模營建。從636年長孫皇後去世,至649年李世民病逝,昭陵的營建工程一共進行了13年。

按照李世民最初的想法,昭陵要像漢高祖劉邦的陵墓那樣,規模越大越好,裡面的陪葬品要越多越好。可是,弘文館學士虞世南卻給他潑了一盆冷水。

虞世南說,漢高祖劉邦的陵墓确實規模很大,陪葬品很多。可這種陵墓百害而無一益。此話怎講?虞世南認為,厚葬至少有兩個壞處。一是浪費了寶貴的民力;二是招引了盜賊。所以,不光是漢高祖劉邦,包括其他漢朝皇帝的陵墓,幾乎都遭到了盜賊的光顧,陪葬品被偷還不說,連皇帝的屍骨都被抛棄荒野。

虞世南建議,昭陵裡面不藏金銀珠寶,并在陵外立碑進行說明,以徹底杜絕盜賊的念想。

李世民的陵(李世民陵墓為何那麼寒碜)1

應該說,虞世南這番話戳中了李世民的心事。他本來就不是一個窮奢極欲的人,既然厚葬有這麼多的壞處,為何還要搞呢?于是,李世民的昭陵成為曆朝曆代帝王陵墓中比較“寒碜”的一個。

一方面,規模不大,遠遠不能與前朝的漢陵、後朝的清陵相比。另一方面,裡面極少陪葬品,除了一些美術工藝品外,幾乎沒有什麼金銀珠寶。

或許正因為此,昭陵雖然貴為皇帝陵墓,卻隻是區區一個3A旅遊景區。

不過,昭陵的确沒啥價值連城的金銀珠寶,但收藏着一件珍貴文物,堪稱“鎮墓之寶”。那就是号稱“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是晉代“書聖”王羲之的代表作。353年4月22日,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人在會稽山陰的蘭亭飲酒賦詩,流觞曲水。微醺之餘,王羲之揮毫寫下28行、324字的《蘭亭集序》,被曆代書界奉為極品,素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稱”。

李世民的陵(李世民陵墓為何那麼寒碜)2

那麼,《蘭亭集序》為何來到李世民的昭陵呢?

原來,李世民向來酷愛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對《蘭亭集序》自然極為神往。當他得知《蘭亭集序》曆經曲折,落到辨才和尚手裡後,就派監察禦史蕭翼前去索要。蕭翼知道隻可智取、不能強要,便扮作書生模樣,帶着王羲之的幾件作品與辨才和尚欣賞。辨才和尚不以為然,拿出《蘭亭集序》真迹。蕭翼這才出示李世民的诏書,取走了《蘭亭集序》真迹。

李世民對《蘭亭集序》真迹愛不釋手,一有空暇就觀摩把玩。他死後,《蘭亭集序》真迹一并陪祭在昭陵裡。

李世民是唐朝第二個皇帝。在他之後,唐朝還延續了200多年時間。唐朝曆代皇帝都很重視對昭陵的保護和管理,嚴禁損害裡面的一草一木。

《資治通鑒》記載了這樣一件事,677年,左武衛大将軍權善才、右監門中郎将範懷義無意間砍伐了昭陵的柏樹。唐高宗李治聽說後,讓大理寺審理,将他們嚴厲懲罰。大理寺經過審理,提出處理意見,将他們“除名”,即開除官職。

得到大理寺的奏報後,李治很不滿,他命令将這兩人殺掉。

大理丞狄仁傑不幹了,他對李治說:“二人罪不當死。”因為按照唐朝法律,對于權善才、範懷義二人的行為最多隻能是開除官職。

李世民的陵(李世民陵墓為何那麼寒碜)3

李治依然怒氣沖沖地說:“善才等斫陵柏,我不殺則為不孝!”

在講究“三綱五常”的古代,“不孝”是一種很大的罪名。但狄仁傑仍然據理力争,他依照法律,力谏不能對權善才、範懷義除以死刑,又舉漢文帝和張釋之的事例,來為二人辯護。狄仁傑最後表态:“臣不敢奉诏者,恐陷陛下于不道,且羞見釋之于地下故也。”

李治聽了,怒氣慢慢消了,便将權善才、範懷義二人開除官職,流放嶺南。

【參考資料:《舊唐書》《資治通鑒》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