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林默
在滾滾的青春回憶中,我做出了一個莊嚴的決定——
我再也不去算命了。
1
第一次看《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時,我還是個少年,隆重地在本上抄寫了兩個金句。
第一句是鄧布利多說的,“隻有想得到它卻不想利用它長生的人,才能得到魔法石”。
第二句還是鄧布利多說的,“要挺身而出對抗敵人的确需要很大的勇氣,但要挺身而出反抗朋友卻需要更大的勇氣”。
我覺得這兩句話事關夢想與朋友,人生不會有比這更重要的事了。
當你覺得人生不會有比啥啥更重要的事的時候,那些更重要的事就會站出來好好教育你。教育到你暈頭轉向。
2
三個月前,我在愛奇藝上又看了一遍哈利波特,不是4K版3D的,隻是普通的2D世界。
看完之後,我拿着電話躊躇了好久,還是給我的朋友小川打了過去,主題是“咱們再也别去算命了”。
不知道疫情之後有多少人去算過命,反正我去算過,我身邊的不少人都去過,我的朋友小川是其中算的最頻繁的一個。
他是影視行業從業者,在疫情前辭掉了工作,然後就再也找不到工作了。
人在一些複雜的艱難中,是格外想聽命運的指引的。小川算過八字、算星盤、算奇門遁甲,求問大師,自己的事業什麼時候能好起來,後面的生活是不是風調雨順。
有一次我是陪他去的。朋友們,相信我,單純地陪人去算命這件事,是不存在的。
當聽到一個洞悉天機的人,滔滔不絕地告訴你的朋友,他未來40年命運的走向,你是很難不打電話給你媽,問清自己的出生時間,請大師給一探究竟的。
算命,是一條不歸路。
當一位大師用金木水火土的理論告訴你,你的未來不是夢後,你就還會想聽星盤大師解析下,群星落十宮的你注定是優秀的。
大師把未來講的越光明燦爛,你就越覺得今天灰暗殘破,隻想等着未來速來。
3
在出發去找魔法石前,哈利波特每晚都站在厄裡斯魔鏡前凝望。
厄裡斯魔鏡,是一個貼心的存在,每個人站在鏡子前的人,都能看到自己最想要的東西。
哈利在鏡子裡看到的,是和跟爸爸媽媽在一起的自己。
鄧布利多告訴哈利一個殘酷的決定,他要搬走鏡子,這個對風雨飄搖中的少年,溫暖的慰籍。
他的理由是,“這面鏡子給不了我們知識,也無法告訴我們真相,人們在這裡看到藏在内心深處最強烈的願望,于是就站在它面前荒廢了許多時光”。
我反複看了兩遍校長說的話,把你最想要的欲望勾畫給你看,讓你在它面前久久凝視,尼瑪這不就是算命嗎?
4
小川也重看了哈利波特,在那個電話後,他也停止了對命運的探索。
他花了更多的心思在對工作的探索上,這個過程瑣碎而沮喪,但他在上個月找到了還不錯的工作。
他發消息給我,謝謝我讓他再去看了一遍哈利波特,他還寫了一篇文章《娛樂圈:一半人假裝在直播,一半人認真在算命》,追憶了那段與算命相伴的歲月。
有不止一位朋友跟我分享過,他們被大師提前預判過的人生悲喜。我也不敢斷言,推演命數這事兒,究竟有沒有邏輯可循。
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反複去窺探未來可以有多美妙,并不會讓今天變的更好。
小時候看《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我以為這講的是一個天選之子,走進他的命運的故事。
人生翻過三篇兒之後再看,其實關于命運這件事,魔法石告訴我們的,遠遠比天選之子多。
造出魔法石的尼克·勒梅,已然活了600多歲,他需要靠魔法石造出的長生不老藥,延續自己的生命。但在伏地魔的魔法石事件後,尼克·勒梅決定毀掉魔法石。
“那他不是會死嗎”,哈利問鄧布利多。
“是的,不過他有足夠多的長生不老藥,去把手裡的事做完”。
對命運的敬畏,不是去窺探後面是不是跟誰永遠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而是坦然接受所有的終結。
我打算去電影院再看一次《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第一次看這部片子時,我隆重地在本上抄寫了兩個金句。
第一句是鄧布利多說的,“隻有想得到它卻不想利用它長生的人,才能得到魔法石”。
第二句還是鄧布利多說的,“要挺身而出對抗敵人的确需要很大的勇氣,但要挺身而出反抗朋友卻需要更大的勇氣”。
十多年後,當年的少年中,大多數人,都明白了自己不會成為找到魔法石的哈利。但人生尚可有,挪走厄裡斯魔鏡的孤勇,和一絲反抗朋友的忠耿。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