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宗譜凡例?康氏文化研究會現存四川、重慶30餘部康氏支系族譜,其中四川省康氏支系族譜26部,重慶市康氏族譜4部我們對這30部康氏支系族譜進行了認真的閱讀,摘錄下其中的重要信息,并進行了分析比對,從中梳理出四川、重慶兩地康氏的大體遷徙路徑和分布情況,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袁氏宗譜凡例?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康氏文化研究會現存四川、重慶30餘部康氏支系族譜,其中四川省康氏支系族譜26部,重慶市康氏族譜4部。我們對這30部康氏支系族譜進行了認真的閱讀,摘錄下其中的重要信息,并進行了分析比對,從中梳理出四川、重慶兩地康氏的大體遷徙路徑和分布情況。
轉徙四川、重慶的康氏支系大體上分為兩大宗支,一支是南八支系,一支是非南八支系。
屬于南八支系的康氏是南唐人瑞康氏後裔,其遷徙四川重慶的路徑大體為:江西洪州吉安→湖南寶慶新化→四川、重慶;或江西吉安泰和→湖南寶慶(邵陽)→湖北麻城孝感→四川、重慶。這支重要的康氏分支原屬北方京兆康氏,遷川時間大緻在明清之際。據《四川安嶽、樂至、資陽、遂甯、安康康氏族譜七修譜》載:“南宋紹興年間,北方不靖。原由京兆逃亡湖北麻城的康氏族人,為免受異族欺淩,再次南逃西奔,西奔者多進入陝西藍田山區;南逃者南渡長江,進入浙江臨安和江西洪州。最早南遷洪州者為南八祖,他被南遷後裔尊為南遷始祖,并被列為《康氏總族譜》世系表的第一世。康氏傳到第六世,貧富分化相當明顯。富者錦衣輕裘,貧者衣不遮體。福一祖(伯方)和福五祖(伯輔),依靠福三祖(伯全)在湖南寶慶為官的政治能量和經濟實力,先後由洪州樟樹遷湖南新化謀生。以後,福三祖和福五祖的後裔即在新化上茶溪、下茶溪、石馬三都等地定居,福一祖在邵陽定居,直到清朝初葉,政府從湖廣向四川移民,才有少數福三祖後裔向四川移民。但大多數仍留居湖南新化和邵陽。”從這段記載中,我們可以發現兩個重要信息。第一,南八支系是北方京兆南遷康氏,屬于康叔後裔。第二,他們在南宋紹興年間落居洪州吉安,後遷湖南寶慶、新化,在清初皇诏湖廣填四川的大背景下,部分南八支系的康氏遷往蜀地。總之,入川康氏源自京兆,誕生于江西洪州,後遷于湖南新化,再由湖廣填川,其部分後裔經湖北麻城進入四川。
在總會現存的四川重慶30部康氏族譜中,有14部屬于南八支系。其遷川路徑和遷川始祖的情況大體歸納如下。一是《四川安嶽、樂至、資陽、遂甯、安康康氏 族譜七修譜》所記載的五地康氏南八支系,其遷川路徑是:江西洪州吉安→湖南新化→四川,徙川時間是清康熙年間,遷川始祖為福三祖後裔仁仲、仁官、仁譽、天達、天通、天龍公,他們先後入川,在當地已是出了“五服”的宗親,來川後,通過“尋根問祖,辨定尊卑,統一排行,修譜歸宗”。二是《四川瀘縣白雲分譜》和《白雲舊譜譜序》中記載的南八支系,入川始祖同為興忠公。這支南八支系祖上的遷徙路徑是:江西吉安泰和千秋鄉→湖南邵陽→湖北麻城。十八世興忠公就是在康熙四十八年從湖北麻城啟程入川的,最終定居白雲場,興忠公以下之光明曆代各輩有遷泸州、大磨、轉龍北寨等地的。三是《四川人瑞康氏族譜》和《四川綿陽、蓬溪人瑞堂康氏族譜》記載的南八支系,他們共同的遷川始祖是乃恕公、乃愈公。祖上的遷徙路徑是:江西祈州安福→荊南(湖南)寶慶府→1619年奉旨入川。乃恕公、乃愈公攜侄逢會公,散布于蜀北蓬邑。四是《中華康氏·四川遂甯康氏族譜》、《四川省遂甯(蓬溪鳴鳳場)康氏族譜》和《四川蓬溪康氏族譜》記載的南八支系,他們共同的遷川始祖是康阜公。祖上遷徙路徑是:江西吉安泰和→湖南永州零陵縣永泉鄉南阜裡歐家坪→康熙三十六年康阜公别兄來蜀住居蓬邑。現在分布蓬溪縣,包括鳴鳳李家溝、前歐村溝、附西黃泥井、文井金仙寺、槐花等,以及南充金鳳等康氏散居點。五是《四川省江安縣康氏族譜》中記載的南八支系,其祖上的遷徙路徑是:江西吉安府泰和縣涼水井→湖廣省(明清稱)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老石闆籍→四川江安古賢鎮,遷川始祖為仲诰公。六是《四川省墊江福一祖璋公支系》中記載的南八支系,祖上遷徙路徑是:江右遷湖南湘鄉,維遷新安兩縣,安居新化東路,而後徙四川,始祖無考。七是《重慶榮昌康氏族譜》中記載的南八支系,祖上遷徙路徑是江西泰和→湖南安慶府→康熙二十餘年移民四川之東重慶府榮昌縣。入川始祖是維時公。八是《重慶大足康氏續修族譜》中記載的南八支系,祖上遷徙路徑是:江西→湖南新化→康熙四十年入川大足(五支)。入大足始祖仁宙公及子興坤,胞弟仁宜,還有另房弟仁柏公。而後康富祖及福一祖後裔及周邊康氏陸續以不同路線、時間、目的遷來,族居地遍布仁義裡五甲、麻柳河、昌甯裡、回龍、國梁、米糧鄉油炸溝、郵亭、城郊、石馬等地。九是《四川泸縣康氏族譜》中記載的南八支系,祖上遷徙路徑是:江西→湖南寶慶府新化縣鐵山→康熙三十六年世慶、世吉、世任公先期入川居重慶王家坪鎮。在這些入川南八支系中,總會存譜中唯有《四川南江縣大河橋鎮、興馬鄉、北極鄉(李祥榮、牟家溝派系)譜》中記載,本支南八屬句須公後裔,乃“匡”改“康”。他們的遷徙路徑是:江西泰和匡家坊→湖廣麻城孝感鄉→清初入川。世紀公先入資陽東鄉,維林公、仁可公後徙南江。但譜中對二公的記述有混亂之處。譜序稱本族系句須公後裔,屬“匡”改“康”,但在《前言》的表述中又這樣記載:“兩氏族人入川始祖:維林公五世祖自陝西長安市京兆望之後裔,兩邑褚河之人也。維林公碑文記載,生存于通邑牟家溝天坪山紅宅地。仁可公十七世祖自湖北麻城孝感鄉京兆望族後裔,定居于通邑李祥榮紅宅地。兩氏族人均屬京兆氏,得姓始祖康叔後嗣孫。”這個表述言之鑿鑿地把二公又歸為康叔後裔,顯然與譜序中所述的句須公後裔“匡”改“康”自相矛盾。
在總會現存的四川各地族譜中,有16部屬非南八康氏支系。他們大體分為三種情況:一部分源自河南,一部分源自湖北麻城孝感,一部分源自江西、山東、湖南。遷川時間大體上也都在明清之際。
源自河南的康氏支系共有四支,他們是《四川宣漢康氏族譜》、《四川(宣漢)巴蜀源康氏族譜》、《四川東鄉縣康氏族譜》和《四川會理康氏族譜》中所記載的康氏支系,其中前三部族譜中所記支系為同一遷川支系,這些譜中明确記述這些支族系出河南禹縣。遷川路徑為:河南禹縣→江西吉安→湖北麻城→四川東鄉(宣漢)。譜中明确記載:“康姓(世系)自康天民起,在河南北燕(河南禹縣境内)世居八代。第九代遠祖康封鼎移民到江西省吉安府泰和縣世居到第二十六代。第二十七代祖康倘樸、康徉吉父子移居到湖北麻城孝感鄉,世居到五十三代;五十四代康同通移民至四川省東鄉縣(今宣漢縣)前河鲲池陶平寨世居。”可見他們的共同遷川始祖都是康同通。而《四川會理康氏族譜》中所記支系的遷徙路徑比較特殊,據譜雲:“……會理康氏祖籍河南,曆經滄桑,後由豫南遷,居甯天府多代,明代移居雲南新興州。清朝康、雍、乾時期,新興州明德堂之康姓有幾個支系先後由滇徙會,分别定居于道安、金桂塘、菜園子等地。”愛民公、育民公為遷會始祖。他們祖上遷徙的路徑可以概括為:河南→江西南京→雲南新興州→四川會理。另外,《重慶城古康氏族譜》中所記康氏支系比較複雜。譜雲:“我縣康氏都是不同時間、不同地方、不同支系分别從四川宣漢南壩、達州、開江、萬源白沙、水古壩;重慶雲陽陽錄區、開縣、巫溪和陝西西鄉遷到城古邊遠鄉鎮居住,來得最早的有四百多年曆史”。這其中來自宣漢、萬源的康氏其原籍就是河南的。
湖北麻城孝感是湖廣填川時的集聚地。16部非南八系康氏支系中,《四川南江縣康氏族譜》、《四川高縣加樂鄉康氏如達族譜》、《四川廣元蒼溪歧坪康氏族譜》三部族譜所載支系源出湖北麻城孝感,其遷川路徑一緻。遷川時間分别為清朝順治五年、嘉慶十年和清朝初年。遷川始祖分别是祝祺公、如達公和康呈星、康善星公。另外《四川高縣慶符鎮康氏族譜》所載支系乃湖廣入川,入川始祖為定龍公,入川時間與《四川高縣加樂鄉康氏如達族譜》中所記時間相同,都是嘉慶十年。這兩個支系盡管遷川始祖各異,但是否有一定内在聯系,也未可知。《四川古蔺康氏族譜》所述支系言遷楚湖南湖北兩省等地以居,再住江西常德,又遷四川古蔺,隻知遷川始祖為成祥、成龍公,不知其始祖入楚之前源自哪裡。
《四川武勝康氏家譜》和《四川叙永康氏家譜》所述支系源自江西吉安,但他們也不屬南八支系。武勝康氏支系由遷川始祖康忠舜帶領從江西吉安直入四川武勝。叙永康氏支系也原籍江西吉安,但後徙麻城孝感,後宦至公來川。
其他幾支非南八系康氏分别來自不同地方。《四川合江支系康氏族譜》所載支系源出陝西鞏昌府隴西縣大元,旻公為隴西始祖。《四川蓬安康氏族譜》所載支系祖籍東魯木山,後遷江西吉安。洪武年間(1415年)奉命填湖,又遷湖廣永州府零陵縣,康熙三十六年,湖廣填川,康氏祖先“仲”字輩九人來蓬安,史稱“精漢仲九公”。《重慶忠縣康氏族譜》所載康氏支系,原籍湖南,明末清初湖廣填川,始祖康文預率家遷川。而這支康氏在居楚之前是否也是北方遷來,譜無可考。
綜上所知,四川康氏多數分支是明末清初時湖廣填川移民所至。這些康氏支派最初源自北方陝西、河南居多,京兆康氏屬于主體。他們的遷川路徑雖然不同,但湖北麻城孝感顯然是一個康姓入川的集散地。曆史上,麻城移民入川,從地理位置來看,湖北離四川最近,又有長江通入四川盆地,在古代條件下,由水路入川是最佳的移民路線了。
以上所述是對總會現有四川重慶存譜進行的研究和分析。在大量康氏族譜未能送達總會全閱的情況下,這個概況歸納肯定是有所缺漏的。希望随着總會對各地譜牒的全面收集,我們的分析和研判能日臻全面、準确。
作者:康悅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