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于溺愛是教育子女的大忌。雖說“棍棒底下出孝子”是家庭暴力,是封建糟粕,但幾千年延續下來還能被一些人認可,說明在某些方面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隻是時代賦予了它新的解釋。那就是對孩子必須要嚴格管教,該訓則訓,該罰則罰,必要時也可以适當“表示幾下”。千萬不能一味嬌慣縱容,任其随心所欲。尤其是現在大多家庭是獨生子,這些孩子在家裡都被視為“小皇帝”、“小公主”, 捧在手裡怕碎了,含在嘴裡怕化了,百般溺愛,百依百順,什麼活不讓幹、什麼苦不讓吃。慢慢就會産生“被給予”的“溫水煮青蛙”效應,身在福中不知福,得到的永遠不知足,對幸福會有一種依賴感,認為我天生就應該受重視,大家就應該圍着我轉,這樣的孩子一旦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便會接受不了,感覺委屈、感覺不公平,怨天尤人,認為世界都在和他過不去;同時,這些孩子長期在這種溫室環境下成長,優越感太強,自我中心意識太強,經不起風,見不得雨,一旦走向社會,便會無所适從,素質有缺欠,能力達不到,經不起任何挫折,受不了任何苦難,很難适應當今社會的快節奏和高壓力。
隻有恰當的教育環境才能讓子女健康成長。每個當家長的都不願意讓子女輸在起跑線上,從幼兒園開始,就四處“托門子”、“找窗戶”,掏再多的錢也願意讓孩子上最好的幼兒園。上小學也是一樣,不管離家多麼遠,隻要聽說哪個學校好,便擠破腦袋往裡鑽,有的學校一個班塞80個學生。甚至有的為了孩子上學,家長還辭了工作,在學校附近租賃房子專職給孩子服務。上初中更是如此,農村去縣城,縣城進城市,市裡到省城,形成一個求學怪圈。現在上一個名中學得好幾萬元,有的家長為了上一個好初中,到處求人找關系不說,還到處借錢,哪怕是砸鍋賣鐵也在所不惜。到了高中,家長們更是各顯神通,不但想在市裡找名校,還到外市、外省找名校,不但想進好學校,還想進實驗班。真是“沒有最好,隻有更好”。我想說的是,想給孩子找一個教育環境好的學校,本身沒有錯,但一定要結合實際,實事求是地看待自己孩子的學習成績,辯證地評估孩子的綜合素質,讓孩子在恰當的學校學習。如果孩子是一個中等的成績,有學習願望但基礎差,那麼就在讓孩子中等學校學習,大家都在一個起跑線上,能适應這裡的學習環境,再經過後期教育和正确輔導,成績很有可能是芝麻開花節節高,孩子也能在成績的梯次性增長中樹立起自信的性格;如果孩子平時成績還可以,考試時因身體不适、臨場發揮等原因沒考好,離目标學校相差幾分,再加上孩子自身有學習熱情或上進願望,就可以争取讓孩子上心中的目标學校;但如果孩子學習成績過于差,離你想去的學校差出100多分甚至更多,而且孩子學習成績又沒有更多的提升空間,就不能見别人了孩子上名校,你也不切實際地想送孩子上名校,這樣你就是去了名校,孩子的成績也不會有大的提升,成績在全班甚至全校一直排名靠後,反而會讓孩子産生自卑感,甚至會影響孩子一生性格的養成。
不要剝奪孩子快樂的權利。什麼年齡的人幹什麼年齡的事,各個年齡段都有屬于自己快樂的事情。少年時期行為特點是好奇多動、喜歡跑跳,他們除了學習還要玩耍,這是他們這個年齡段的應該幹的事兒。可是,現在屬于孩子自己的時間卻越來越少,家長和老師占用或是強加給他們的時間越來越多,什麼家庭作業、興趣班、補習班等,擠滿了應該屬于他們自己的快樂空間,給孩子的幼小的心靈造成了很大負擔,抹殺了他們這個年齡應該有的童真和天性。所以說,我們不要泯滅孩子這種好動的天性,不要給孩子過多的課業負擔,不能一味地讓他們坐在家裡學習,甚至連假期也不讓他們出門去玩耍,而是給他們報各種各樣的輔導班,應該給孩子充足的戶外活動時間,讓他們盡情地去蹦跳、玩耍,在快樂的玩耍中學習他們這個年齡應該的認知,這不但有利于五髒六腑等身體器官的發育和成長,還能讓他們在玩耍中得到生活曆練。
愛好過多等于沒愛好。時下的父母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美好願望 ,恨不得自己的孩子樣樣精通,于是乎,就給孩子選擇他們自己認為的興趣班,什麼英語、繪畫、舞蹈、武術、奧數、遊泳、鋼琴等等,卻沒有考慮孩子自己有無興趣。結果是孩子一放學就往興趣班上跑,今天學畫畫,明天學音樂,假期裡更是在興趣班裡來回穿梭,跟走馬觀花似的,弄得家長和孩子都很疲憊。這樣導緻的結果往往事與願違,不僅可能什麼也沒學好,還可能挫傷了孩子原本有的興趣。給孩子選擇興趣班,本來是開發孩子智力、促進孩子全面成長、增強孩子适應社會能力的一種輔助手段,要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和性格特點去選擇、去培養。隻有他真心喜歡,才能真心學習。千萬不要根據孩子一時的好奇和沖動,更不能家長主觀臆想,将自己的興趣強加于孩子,否則将會事與願違,落得個“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蕩”的結果,看似什麼都懂點,實際什麼也不精,都是一知半解,時間一長什麼都忘了,所以說,愛好過多等于沒愛好。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