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牙,是我們每天必不可少需要做的事情,至少早晚兩次,是為了保持口氣清新、牙齒清潔,現代人深知牙齒保健的重要性,各種功能的牙膏琳琅滿目,每次進電梯也能看到各種美牙廣告,擁有一口整齊潔白而健康的牙齒,不但能讓自己生活質量提高,在與别人交往的過程中,一口好牙總能給人帶來自信。
其實,不僅現代人如此,在中國古代,人們就會采取很多方法來保護口腔健康,并且古人對牙齒美觀、口氣清新的重視程度,不比現代人差。早在先秦時代的《詩經》中,就有對美女牙齒整齊潔白的描寫: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蛴,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詩經·衛風·碩人》
這是一首誇贊齊國女子莊姜美貌的民歌,全文着力刻畫莊姜高貴、美麗的形象,其中“齒如瓠(hù)犀”一句,就是贊美她的牙齒像像瓠瓜籽一樣,潔白而整齊。
古人沒有現代這麼發達的口腔醫療技術,也沒有各種科學配比的牙膏,更沒有質地柔軟的牙刷,他們是怎麼保持口氣清新,牙齒潔白的呢?
古人漱口用的材料
茶水
茶是中國特有的飲品,具有濃郁香氣,喝過茶後口齒留香,人們把茶的這個特性利用起來,成為了保持口腔清新的漱口水,宋末元初的李鵬飛是一位養生專家,他所著《三元參贊延壽書》中,就有用茶漱口的記錄:
“凡飲食訖,則以濃茶漱口,煩膩既去,而脾胃自和,凡肉之在齒,得茶漱滌,不覺脫去而不煩挑剔也。”
意思是飲食過後,用濃茶漱口,可以解膩,并且滋養脾胃,如果口齒内有食物殘渣,用茶葉清潔即可,免去了剔牙的繁瑣。
鹽水
茶水有色,特别是濃茶,顔色很深,用茶水漱口,難免留下茶漬,長此以往大白牙也變成了大黃牙,所以茶水固然能起到清新口氣的作用,但在美觀方面是有不足的,而鹽正好可以有效洗滌茶漬,所以在清新口氣之餘,人們會使用鹽水來保持牙齒的潔白。
孫思邈是唐代醫學家,被後人稱為藥王,他的醫學名著《千金方》中,寫到了用鹽水清潔牙齒的方法:
"每旦以一撚鹽内口中,以暖水含……口齒牢密。"
使用方法非常簡單,每天早上起床後,放點鹽在嘴裡,用溫水含一會兒,就可以讓牙齒牢密。
酒水
讓人萬萬沒想到的是,古人竟然還會用酒水漱口,據說這樣可以讓人遠離牙齒方面的疾病,宋代張杲寫了一本《醫說》,記載了從上古時期伏羲到唐代的醫學案例,是中國醫學史上的著作,其中記錄了一個姓劉的老頭用酒漱口的故事:
“劉幾年七十餘多,精神不衰,每一飲酒辄一漱口,雖醉不忘也,曰此可以無齒疾。”
說這個老劉頭啊,都70多了,還像個小夥子一樣精神煥發,這都是因為他每天用酒漱口,即使喝醉了也不會忘記,據老劉頭自己說,他從來沒有得過口腔疾病。
牙膏
可别以為牙膏是現代人的專利哦,在中國古代人們就發明了牙膏,并且一點也不比現代人使用的牙膏種類少,北宋人洪刍寫了一本書,收錄了十多中牙膏配方,書名叫《香譜》,聽這名字就有一股如蘭芬芳。
古人制作牙膏的配方也是一些常用之物,比如《太平聖惠方》中就記錄了一種配方:“用柳枝、槐枝、桑枝加水熬制成膏,再加入姜汁、細辛等物混合,就成了牙膏。”現代人刷牙講究用中草藥配方牙膏,殊不知,古人早已有之。
以上兩部書都作于北宋年間,由此可以推斷,至少在北宋,中國古人就已經擁有了牙膏。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跟牙膏類似的口腔清潔用品,叫做牙粉,用茯苓和松脂碾成粉末狀,也出現在北宋時期,當時還有專門的“牙粉行”,就相當于現代的牙膏專賣店了,說明在當時牙粉已經是非常普及的社會商品,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人對牙齒健康的重視。到了明朝,已經有了多種中草藥制作成的牙粉,十分名貴,隻有達官貴人才能享用了。
但是這些例子中,大部分還是限于漱口清潔的層面,對于口腔深處的清潔,現代人使用牙刷,古人又有怎樣的奇妙發明呢?
古人刷牙用的工具
牙簽
1976年,江西南昌發現了一座三國時代的古墓,墓主人是東吳人高榮,其陪葬品中,有一個金制物品,一端類似現代的挖耳勺,另一端則是龍形的小楊枝,據考古研究者推斷,這個小楊枝就是用來剔牙的。
比三國稍晚的西晉時期,有著名的“二陸”,就是陸雲和陸機兩兄弟,在一次書信往來中,陸雲對哥哥陸機說:“我得到了曹公曾經用過的牙簽,送給你一枚。”
“一日行曹公器物,有剔牙簽,今以一枚寄兄。”
說來也巧了,高榮是東吳人,二陸恰巧也是東吳名将陸遜的後人。
如果再把時間往前推移,我們還能發現更早的剔牙記錄,比如在西漢成書的《禮記》中,就有“毋刺齒”的說法,意思是在進餐時,不要随意剔牙,這被視為不禮貌的行為。這也是中國餐桌禮儀中十分重要的一點。
楊柳枝
在晚唐時期,講究的家族就會把楊柳枝泡在水裡,使用的時候,用牙齒把一段咬散稱掃帚狀,這就是牙刷的雛形,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曾經為楊柳枝代言,他說每當自己使用楊柳枝刷牙的時候,就開心得像個孩子:
“削為牙枝,滌齒甚妙。”
當然了,如果實在找不到楊柳枝,也可以找其他樹枝代替,要活學活用,舉一反三,比如桃樹枝,就是非常好的替代品。
牙刷
沒錯,就是牙刷!晚唐人使用楊柳枝刷牙,到了北宋人們進行了完善,發明了牙刷,在當時叫做“刷牙子”,和牙膏一樣,當時也有刷牙子專賣店,專門負責生産、經營,普及程度非常高。
如果我們把範圍放大,不限于中原大地,則牙刷出現的時間更早,在一個遼墓中出土過一個骨質的牙刷,距今已有1000多年,是現今發現最早的牙刷實物。
古人刷牙的方式
含漱法
含漱其實就是漱口,前面所講的用茶葉水、鹽水、酒水等,都是含漱法。這種漱口方式的曆史非常久遠,同樣在《禮記》中,有相關記述:
“子事父母,雞初鳴,鹹盥(guàn)漱。”
盥就是洗手,漱則是漱口,意思是子女服侍父母,應當在每天雞初鳴的時候,就準備好洗手水和漱口水,這是孝道的體現。
刷齒法
當牙刷(楊柳枝)被發明之後,人們就有了更先進,清潔效果更好的刷牙方式,在牙刷上塗上牙粉或牙膏,跟現代人的刷牙方式差不多了,唯一的差别可能就在牙刷的柔軟程度上吧。
揩指法
在楊柳枝被用作刷牙物品之前,用含漱法又不能深層清理口腔,怎麼辦呢?古人就把手指當做工具,和點水或牙膏之類的清潔物品,在嘴裡左戳戳、右戳戳,也能起到一定的清潔效果。即便現在,到了早晚刷牙時間,正好身邊沒有牙刷,也有些人會使用手指代替牙刷,一時權宜之計罷了。
古代的口香糖
在人們心中,凡是美好的事物,他們一定是從内到外,從頭到腳的美,漂亮姑娘也是一樣,她們不僅是長得美麗動人,内在也必定要美好,而且是散發着香氣的,曹植在《洛神賦》中描寫他的女神就說:
“含辭未吐,氣若幽蘭。”
她還沒有開口說話,我已經聞到了她散發出如蘭一般的幽香。這就是所謂的“呵氣如蘭”,古人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其實這多半是“雞舌香”的功勞,就是母丁香,因為其形狀像雞舌,所以古人稱之為雞舌香。
唐代醫學名著《日華子》中記載了一段臣子向皇帝奏事時,因為口含雞舌香,芬芳的氣味讓皇帝龍顔大悅的故事:
“雞舌香治口氣,所以三省故事,郎官含雞舌香,欲其奏事對答,其氣芬芳,至今方書為然。”
除了雞舌香,還有白芷等物品,也可以讓人呵氣如蘭,都是取之于自然,天地之精華,相當于現代人嚼的口香糖,卻遠比口香糖更環保,效果更好。
古代口臭趣聞
上面舉的例子,清新的口氣能讓皇帝開心,那惡臭的口氣,也會讓皇帝敬而遠之。
唐朝大詩人宋之問,相傳他的人品很不好,當時武則天當了皇帝,滿天下搜羅男寵,唯一條件是長得好看,如果這人有才,就是加分項。宋之問一心想成為武則天的男寵,而且他的才華早已征服過武則天,可想盡一切辦法,就是不能成功上位,後來有人問武則天這是為什麼。武則天無奈地歎了口氣,說:“你不知道,他口臭,我實在受不了啊!”
也不知道聽到這個消息之後的宋之問是怎樣的心情,也許從那之後他也每天口含雞舌香,但終究沒能成為皇帝的枕邊人,估計是因為之前的口臭,實在給武則天留下了噩夢般的印象吧!
古人對香的最求非常高,不僅口氣如蘭,身上散發出香味,也能受人尊敬,三國時期曹操的重要謀士荀彧,就對香有十分高的造詣,相傳他每日焚香,以至于整個人都自帶香氣,凡是他到過的地方,都會留下令人舒适的香氣,好幾天都不會散盡,從而留下了“荀令留香”的典故。
除了人體的香味,王公貴族對房子也有“香”的要求,他們會使用帶有香味的木頭建造房子,比如沉香、檀木等,普通人家比較講究的,在修房時也會在牆體中嵌入花椒,取其香味,這樣修建出來的房子,便會時時散發出淡淡的椒香,令人心曠神怡。
如果有機會穿越回古代,請一定要在“香”方面做足功夫哦!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