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的心理學基礎

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的心理學基礎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01 15:28:37

近期,電影《小醜》在朋友圈爆火,在一向嚴苛的豆瓣也斬獲了8.8的高分。

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的心理學基礎(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1

片尾處,在節目主持人的诘問下,小醜情緒崩潰,再度舉槍行兇的一幕令人印象深刻:

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的心理學基礎(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2

影片中小醜的悲慘經曆,引起了許多觀衆的共鳴。任誰經曆這樣的悲慘遭遇,都難免情緒失控,更何況是小醜這樣飽受精神疾病困擾、生活在社會底層的邊緣人士? 回憶一下,即将過去的一年裡,關于情緒失控的社會新聞頻繁發生。 今年四月,一位深夜騎車逆行的小哥被交警攔下後爆發,一邊是要求他加班的公司,一邊是催着他回家送鑰匙的女友,自己卻因為逆行被攔在路上。

小哥情緒崩潰摔了手機,在交警面前痛哭失聲。

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的心理學基礎(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3

今夏上熱搜那位重慶保時捷女車主,因為違規在斑馬線上掉頭與另一位車主發生争執,情緒爆發,沖上前掌掴另一位車主,沒想到卻被反扇耳光。

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的心理學基礎(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4

而前不久的一條新聞更加令人痛心——一對情侶在馬路中央發生争執,男生在情緒失控狀态下擊倒女友,導緻女生被駛來的汽車撞傷,在送醫途中不幸身亡。

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的心理學基礎(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5

像案例中這樣突發的情緒失控,甚至做出傷害自己或他人的行為,通常是個體受到應激源的影響,自動開啟了“情緒應激”模式。

在生活中,應激源可能是來自外部的任何一種刺激性事物,包括但不限于:

  • 軀體性的,比如疾病或疼痛;
  • 心理性的,比如心理創傷;
  • 也可能是環境變化、社會事件等因素。

看到這裡也許你會好奇,同樣是受到應激源的影響,為什麼有些人特别容易出現情緒應激反應?情緒應激總是突然發生,有什麼方法可以提前應對嗎?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情緒應激背後深層的心理機制,以及應對它的3個關鍵方法。

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的心理學基礎(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6

01.情緒應激的背後,有哪些心理機制?

王爾德有句話,可能說出了許多人的心聲:“我不想被自己的情緒所左右。我想使用它們,享受它們,支配它們。”

但現實是,我們中的仍有很多人,經常被自己的情緒影響。尤其是在外部壓力較大時,非常容易出現情緒的應激反應。

應激反應,又稱一般性适應症候群。雖然叫這個名字,但它并不是一種病症,而是一系列的身心反應,分為三個階段:

1. 警告反應期:當應激源出現時,我們的身體會進入“戰或逃”模式,準備應對壓力或刺激。

比如,一想到要比賽或是上台演講,你首先感到的是心跳加速、肌肉緊張,等等。

2. 抗拒期:在一開始的警告反應過後,我們的身心開始對外部刺激做出抵抗。

情緒應激也多出現在這一階段,比如,在壓力狀态下,你可能變得易怒、煩躁不安,注意力也難以集中。

3. 衰竭期:如果壓力持續時間過長,我們難以繼續抵抗,将會導緻身心失衡;在嚴重的情況下,可能會引發身心疾病。

比如,感到疲憊、倦怠,甚至出現抑郁、焦慮等情緒問題。

在應激源的影響下,我們每個人的身體、思維、情緒、行為各個方面都會做出反應,以應對壓力。适度的、一般性的情緒應激是健康的,也是很正常的。

但有時,情緒應激反應也可能是過激的,超出與當前情境相适應的程度:

  • 這些情緒反應往往是突然的、無緣由的。比如,不知道為什麼突然暴怒;
  • 這些情緒反應與應激源的刺激程度不匹配。比如,因為一點小事,感到“情緒上頭”,把手邊的東西全砸了。

過激的情緒應激反應,背後深層的心理機制,可以簡單分為以下兩類:

1. 見諸行動

簡單來說,見諸行動是指一個人在未覺察的情況下,受到情緒驅使,做出無法控制的、沖動的行為。

包括一些情緒化的沖動行為,比如像小孩子一樣突然暴怒、暴哭,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反應;摔東西、或是做出暴力行為。

精神分析師Maria Ponsi指出,會将内心沖動見諸行動的人,對于沖動行為對自己和他人造成的後果也是漠然的、不在乎的。在見諸行動時,ta是行動先于思考的,甚至完全沒有思考。行動替代了ta的思考和語言表達。

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的心理學基礎(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7

而從情緒調節的角度來看,如果一個人頻繁出現見諸行動的情況,也意味着ta缺乏足夠的能力來調節自己的情緒。

2. 關系中的“扮演”或“共演”

Enactment也是一個來自精神分析的概念,泛指無意識幻想的“實現”或“見諸行動”。與簡單的見諸行動有些微不同的是,“扮演”更多地出現在關系雙方的互動當中。

根據經典精神分析理論,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扮演”:它表現為一系列強烈的、無意識的情緒、情感和行為,其本質是“一場移情與反移情的合謀”。

在治療關系中,當來訪者與治療師之間建立了移情-反移情的關系,ta們之間潛意識層面的互動就可能會以情緒的形式呈現出來。

而在日常的親密關系、人際關系中,情況是相似的。我們與周圍人之間也可能會發生“扮演”的情況;雙方強烈的情緒互相被激發,共同進入應激反應,進而引起沖突。

和前任當時就是經常吵架。有一次我随口說了一句讓他吃飯别看手機了,他突然就特别大反應,說讓我别煩他。然後我當時也火了,覺得他不知好歹,兩個人就吵起來了。

冷靜下來之後,他跟我說,我當時的語氣讓他想起小時候,父母一舉一動都管着他,他就感覺以前讓人喘不過來氣的壓力又回來了,所以特别煩躁。

—— 斯萬家的貓,女,25歲

過去那些遺留下來卻未能修複的微小創傷,在當下的關系中再次觸發,我們可能會無意識地産生過激的情緒應激反應。

這種狀況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常見,我們會看到一個非常有趣的一種場面:兩個人都在激烈地發洩情緒,但彼此并不是對方情緒的真正對象——雙方都在為不在此時此地的某人某事而激憤。

*長期、頻繁地受到情緒應激困擾,會有怎樣的後果?

長期、頻繁地出現情緒應激,不僅會為我們的身心健康帶來負面影響,更可能會造成實際的破壞性後果,包括:

  • 沖動行為導緻的自傷或對周圍人的傷害;
  • 對親密關系、人際關系的損害,尤其是對信任的破壞;
  • 讓人總是情緒緊繃,無法真正地放松;
  • 反複承受突如其來的、激烈的情緒起伏;
  • 因為沖動情緒做出不利于自己的決策;
  • ……

但對于一些人來說,即使知道情緒應激可能帶來不良後果,調節情緒依然是道難題。

我們在後台也收到過這樣的留言:“我發現自己越是在親近的人面前,越容易情緒爆發,控制不住的那種,我該怎麼辦?真的不想總是讓在乎我的人受傷。”

為什麼情緒調節有時候這麼難?對于哪些人來說,調節情緒是尤為重大的挑戰?

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的心理學基礎(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8

02.為什麼情緒調節有時候很難?

除了基因、人格障礙、注意力缺陷等先天因素影響,童年與養育者的關系以及創傷經曆,都可能影響我們情緒調節的能力。

1. 童年時期被溺愛

前幾天在知乎上看到一則熱榜話題:

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的心理學基礎(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9

幾乎每個讓人煩得牙癢癢的熊孩子,都有一對溺愛孩子的“熊家長”。但“熊家長”們恐怕想不到,孩子一直被溺愛,長大後也很難發展出足夠的情緒調節能力。

在童年時期,人的情緒發展尚未成熟。當感受到外部壓力而出現情緒應激時,小孩子可能會很容易大哭大鬧,激烈地表達自己内心的不安和不适。

這時,如果父母溺愛孩子,就會在不經意間強化孩子不良的情緒應激反應。

一方面,孩子發現在有情緒沖動時,付諸行動是被允許的,大哭大鬧就會獲得即時滿足;而付諸行動帶來任何後果,父母都會幫忙擺平,自己完全不需要承擔責任。

另一方面,對于溺愛孩子的家長來說,順着孩子就對了;這也意味着ta們沒有了解過孩子産生強烈情緒的原因。

基于這兩點,孩子會習慣性地回避自己情緒應激背後的動機,任由自己的情緒表現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Ta們可能不認為自己有必要學習調節情緒、管理情緒的技能。

成年後,ta們可能經常發脾氣,對他人缺乏同情心,也完全不在意他人的需要;自己想要什麼,就會立刻馬上去要。即使人際關系不順利,ta們依然會依賴于這種情緒模式帶來的權力感與控制感,從而缺乏調節情緒的動機。

2. 童年時期遭到忽視

雖然處于被溺愛的相反面,但童年時期遭到忽視的人,同樣很難發展出足夠的情緒調節能力。

Ta們的父母可能就是傳說中的“詐屍型父母”:平時忽視孩子的情緒,隻有後果嚴重時才對孩子稍加關注。這樣的養育模式也容易強化孩子過激的情緒應激反應(Gewitz, 2019)。

孩子逐漸會發現,自己隻有一直哭鬧到停不下來,才會有人回應自己、幫助自己。表現情緒的後果,可能是責罰,但也可能是作為彌補的短暫關懷;無論哪一種,在情緒失控的尾聲裡,才會有來自父母的回響。

另外,忽視孩子的父母,通常也很少關注孩子情緒應激的原因。長此以往,孩子自己也開始回避情緒應激背後的深層需要(尤其是,這種需要可能就是養育者的陪伴和關懷)。

與童年被溺愛的人不同的是,童年遭到忽視的人通常能夠意識到,ta們在情緒方面是有困擾的。Ta們可能平時會克制自己的情緒表露,但是一旦進入情緒應激狀态,ta們會像小時候一樣很難停下來。

3. 經曆過反複、深刻的創傷

我們曾在舊文中提到過,童年經曆過創傷的人,會在長大後的關系中試圖修複自己的創傷。一方面,應激源本身就會讓人更容易回到過去的行為模式中;另一方面,對于童年經曆創傷的人來說,重複創傷關系中的強烈的情感沖突,可能是ta在關系中的情緒需要。

也就是說,ta會找尋能夠和ta以舊有模式相處的人,與ta進入一場“合謀”般的“共演”關系,觸發情緒應激反應。

另外,有些人可能反複經曆創傷。精神病學教授Dr. Sandra Bloom認為,那些受到嚴重或反複創傷的人可能會失去調節喚起水平的能力,從而一直處于過度警惕的應激狀态中。

對于這些人來說,微小的刺激也會引發ta強烈的情緒反應。比如,旁人無意間踩到ta的腳,但ta可能會像對方惡意欺負ta一樣暴跳如雷;即使沒有任何危險發生,ta依然很容易感到害怕,不得不時刻保持警覺。這種警覺狀态是被動的、不受ta控制的。

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的心理學基礎(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10

03.經常出現情緒應激,如何應對?

如果你經常有情緒應激反應,感到自己被情緒左右,難以調節情緒,那麼,你需要在應激反應出現之前,就為自己做一些準備,來應對情緒的“突襲”。

1. 為自己準備“情緒急救箱”

很多人家裡都會備一個急救箱,不小心劃傷時,可以在裡面找創口貼和酒精棉。應對情緒應激反應,我們也可以有自己的“情緒急救箱”。

回想自己的過往人生經驗,有哪些體驗是特别美好的?做哪些事、想到哪些場景時,會讓你有正面的感受?

試着把這些事寫下來,這樣你就有了一張屬于自己的“正向活動清單”。

接下來,你可以按照做這些事所需要的時間,将它們分門别類放入你的“情緒急救箱”。在每個時間組裡,把最有效的前三名排在前面。

例如:

30秒

15分鐘

1小時或以上

深呼吸;

吃巧克力;

回憶人生的高光時刻;

……

做瑜伽;

聽一首讓自己愉快的歌;

洗個熱水澡;

……

看最喜歡的電影;

和好朋友通話;

出門散步;

……

當情緒襲來,進入應激狀态時,馬上做急救箱中前三名的活動。

2. 如果你總是在關系中陷入“共演”,你需要調節不屬于當下的情緒

當我們感受到某種情緒時,它往往是混雜的,既包含當前的情緒應激,也包含過去的創傷、針對其他人的情緒,等等。

要想調節不屬于當下的情緒,你可以嘗試以下步驟,打開情緒的“包裹”:

1)辨識、收集那些觸發你情緒波動和沖動行為的線索。比如:伴侶說了某句話;

2)覺察自己具體的情緒感受和需要。比如:我感到憤怒,是覺得ta在攻擊我,我感到害怕,想要防衛和反擊;

3)回憶過去類似的情緒體驗。比如:小時候父親講這句話後,接下來就會訓斥我;

4)回到現場,破解“共演”。你可以思考“真的是眼前這個人說的這句話/這個動作讓我不舒服嗎?還是我自動聯系到了過去的情緒經驗?”

3. 如果你總是見諸行動,你需要降低情緒應激的負面影響

當你發現,自己的情緒應激反應總是過激的,你可以将自己的情緒與事實進行核對,檢驗事實與自己表現出來的情緒強度是否相符合。

不妨多問問自己以下問題:

  • 我想要改變的情緒是什麼?
  • 是什麼觸發了我的情緒應激反應?
  • 我對這個觸發事件的解釋、想法和假設是什麼?
  • 最糟糕的後果可能是什麼?
  • 事實上發生了什麼?和我的想象一緻嗎?差别在哪裡?

無論過去你被情緒應激困擾了多久,無論你需要面對怎樣令人懊悔的苦果,從現在開始,探索自己情緒應激背後的原因,積極練習應對技巧,永遠都不會太遲。

就像精神科醫生Judith Orloff所說:“在任何情況下,你如何做出情緒反應,都是一種選擇。”

願你能獲得更多選擇的自由。

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的心理學基礎(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11

歡迎關注頭條号“知我心理學”——2018年度健康頭條号。

700萬用戶信賴的心理學社區,在這裡找到你的幸福生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