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首由唐代詩人張繼所寫的《楓橋夜泊》,想必大家都已耳熟能詳了吧。這是一首旅行詩,是唐朝安史之亂後,詩人途經寒山寺時所寫,描繪了深秋客船夜泊蘇州城外的場景。也正是由于這首傳誦千年的古詩,成就了著名的寒山寺,以及那口夜半敲響能響徹半個蘇州城的古鐘。然而正如國内衆多古寺院一樣,命運多舛,古鐘不知去向。此行走進寒山寺,感受千年古寺的魅力,探尋千年古鐘的秘密。
2021年拍攝于江蘇蘇州。
蘇州,一座有着近2500年曆史的文化名城,與杭州齊名被稱為“人間天堂”,同時也是全球首個“世界遺産典範城市”。在蘇州衆多著名的景點中,寒山寺不僅名聲在外,而且是海内外遊客必到的景點,這其中《楓橋夜泊》這首詩功不可沒。
寒山寺位于江蘇省蘇州市的姑蘇區。據史料記載,始建于南朝天監年間,距今有1500多年,最初寺院名為“妙利普明塔院”。唐代貞觀初年,來自浙江天台山的名僧寒山在此縛茆起居。到了唐天寶年間,著名禅師希遷在此建起伽藍,并正式更名為“寒山寺”,一直沿用至今。
和國内許多古寺一樣,寒山寺的命運也是相當的多舛。在過去的1000多年時間裡,先後有五次被燒毀,最後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緒年間。所以我們現在看到寺内的大部分建築都是清代的。當然這一點不影響它作為中國十大名寺之一的實力,寺内留存着大量的石碑石刻等古迹。
當你走進寒山寺,發現寺院面積并不是很大,約13000平方米。主要的建築有:大雄寶殿、鐘樓、碑廊、楓江樓、霜鐘閣、藏經樓等。整座寺院按照中國傳統的中軸線式布局,寺前有一河,河上有一石拱古橋名為江村橋,當年張繼應該就是從此河到達寒山寺外。
古橋與山門之間有一塊黃色的照壁,正面寫着“寒山寺”,背面寫着“和合祖庭”。山門兩旁有兩棵高大的古樟,走入寺院内,左為霜鐘樓,右為楓江樓,這些都源于《楓橋夜泊》這首詩。中軸線上的正殿為大雄寶殿,裡面布局和其它寺院差不多。
出大雄寶殿,其右側有一座六角形重檐鐘樓,就是鼎鼎有名的聽“夜半鐘聲”處,當年張繼所聽到的鐘聲就來自于此,在鐘樓前還立有一塊聽鐘石。關于“夜半鐘聲”,曆史上很多學者都表示有異議,一般寺院不會在半夜敲鐘。事實上在唐代有夜色間敲鐘的做法,特别是每年的最後一天,寒山寺在夜間還會敲響108下。如今每年的除夕,寒山寺依然會敲響108下鐘聲。我們現在看到的大鐘為清末仿的唐鐘,重達108噸。
有記載說此鐘精鑄而成,所以聲音洪亮,響徹半個蘇州城,被譽為“天下第一佛鐘”。也有人認為是夜間敲鐘,沒有其它雜聲,所以特别洪亮。當然張繼的詩更加讓這口鐘充滿了神秘色彩,于是很多人開始惦記着這口唐鐘。至于大鐘什麼時候沒了,去了哪裡如今已經成千古之謎。流傳最為廣泛的是被日本人偷走了,康有為有詩“鐘聲已渡海雲東,冷盡寒山古寺楓”為證。後來有日本正義人士找遍日本也沒找到這口鐘,最後心懷愧疚重新鑄了兩口姐妹鐘,一口在日本館山寺,一口送到寒山寺。
寒山寺因《楓橋夜泊》而馳名,《楓橋夜泊》因寒山寺而流傳千古。曆史上許多的文人墨客及名人在此留下墨寶,嶽飛 、唐伯虎 、董其昌 、康有為等人的《楓橋夜泊》詩石刻完好留存于寺内,這其中最為後人推崇的要數晚清書法家俞樾書張繼詩碑,被立于碑林的中心位置。另外寺内還有兩面鑲嵌的長條石刻,分别為明代崇祯年間的“寒拾遺蹤”和清末江蘇巡撫程德全的“妙利宗風”。這成為來寒山寺不可錯過的一個景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