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夏文和
原創 | 教培校長參考
2020年,一切發生得太快了,變化得也太快了。
在整個市場大環境低迷的形勢下,企業為了在災難中最大程度的求穩存活,開始做時代的逆行者。有一個詞,在各行各業,被頻頻提及——“輕資産”。在商業嗅覺最為敏感的江浙地區,已經有教培的同行,因為走輕資産模式,在疫情中安然脫險。
01
老師工資不用付,
多位合夥人共擔房租成本
“這次疫情基本對我沒什麼影響。”江蘇東方武道的程校說到。
成立于2017年的東方武道,在江蘇地區有30家連鎖道館,分布于無錫、常州、鎮江、南京等地區。2019年11月,開始轉型做教育綜合體,成立東方文體培訓中心品牌。
從百果園賣水果到開連鎖跆拳道館;從浙江金華市區到江蘇常州鄉鎮;從直營模式到轉型輕資産道路......一路升級打怪的程校長擁抱新的商業模式,杠杆利用資源,在激烈的教培市場競争中,通過下沉市場,形成自己一套獨特的壁壘。
“我是小機構,和很多教培同行有差異。不過商業的底層邏輯都是相通的,我的模式很願意分享給校長們。”程校如是說。2017年正式創業,選址上最先定位是蘇南地區的鄉鎮市場。不同于市區的市場環境,鄉鎮在房租、人力的成本上很低。500平的場地,一年的房租隻有6萬多。用很短的時間,隻花了3萬做了簡單裝修,就開啟校區運營了。
用程校的話說,他所在的小鎮,騎着摩托車10分鐘就能轉一圈。但就是這樣一個“彈丸之地”,家長的消費能力不容小觑。
常州是一個工業小鎮,周圍一圈都是工廠,當地也是出了名的重視教育,光培訓機構就有20多家,密集度一點兒都不比市區小。也有些做文化課的機構,每年利潤能達到200萬左右。據說當地有些家長甚至願意掏三、四萬給孩子報1對1的課程。
10萬多人口的鄉鎮,就幾所學校,流動性很差,可以想像成為一個私域流量池。而東方武道的選址也設立在學校門口,生源上壓根不用愁。“千萬不要小瞧下沉市場,我們的收費和市區沒有差太多。一開始就能做到小投入,大回報”。
“江蘇人做生意喜歡悶頭自己幹,浙江人做生意喜歡大家一起分着幹。”在金華讀了四年大學的程校也深受浙江人這種商業思維的影響。創業一開始,便建立合夥人機制,共擔風險,共享分紅。
同時,不同于大多數培訓機構重人力的特點,東方武道以輕組織方式,和另外一家做培訓機構的校長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我不用付老師的工資。所有的課程、老師由我的合夥人負責,包括薪酬框架設計、招聘、培訓等。”
“培訓機構,說白了最大的兩塊支出一個是房租、一個是老師工資。我們的分紅就是去掉房租,去掉老師工資,淨利潤分成。”東方武道整體的運營成本本來就低,加上多位合作人分攤風險,又不用付老師工資,所以在疫情期間,對他的影響幾乎不大。複課後,也一直處于持續盈利的狀态。
02
“輕”“重”合力,
利用線上工具做輕運營
“做過調研,疫情期間能扛住風險的是做比較輕資産的這種企業。”一位服務過很多品牌的咨詢老師說道。
疫情,再次讓“輕資産”這個詞,成為了低調的網紅。
而對于教育行業來說,本身就有重資産、重運營、重人力的特點。“新冠疫情”的突然到來,對于重資産的教培機構而言,更是難承其重。
“我一位南京的朋友,去年6月份剛開的校區,投了200萬進去。買了很多設備,花重金做的裝修。從疫情到現在,房租一分沒少,老師工資社保照發,收入幾乎沒有。所以一直是虧本的狀态。即使複課後,變現能力還是很弱。”上述程校分享到。
雖然一直以來,教培行業相對于其他行業而言是輕資産。但就教培本身來說,最重的兩塊資産無非是人力和場租。其中,人力成本占到整個培訓機構的近25%-33%;場租等固定投入、日常損耗占總成本的18-22%。
在疫情掀起的這場巨浪沖擊之下,很多培訓機構開始探索新的運營模式:
如何提高人效、坪效?
如何把機構做輕、做久?
如何提高運營效率?
“我認為,對于教培行業而言,最理想的商業模式就是不管是生産成本(課程研發、設計)也好、場地成本也好、人工成本也好,上課的時候發生,不上課的時候不發生。這種資本的配置是最輕的。”一位教培老兵說到。
在他看來,在已有的幾種模式中,比較能代表這種“輕資産”模式的是“雙師課堂。”通過代理頭部機構的雙師課程,開通線上教育類産品,不僅能有效節約房租成本,老師的人工成本也能極大節約。老師工資不再是按月份,而是按課時計算。有課時,有工資,沒課時,不産生工資。讓老師沒有空置成本,提高人力資産利用率。
同時,利用頭部機構的優質資源,核心教學環節由頭部名師線上完成,線下則由助教監督,幫助學生完成“練測評”環節。通過線上資源和線下資源的整合,有助于産品質量的提升,增強機構交付能力。争取更大的利潤空間。
且這種雙師的模式,也能理解成重的地方由人來完成,運營服務上可以利用線上工具等去輕,結合以消費者為中心,衍生做輕運營。教培老兵補充道:“盡管在疫情期間,雙師模式也未能幸免,受到了影響。但相對于其他機構而言,這種模式的總體成本比較低,至少不用花費老師的空置成本。”
03
把機構做精,做輕,
提高人效、坪效
“經過了這場疫情,我覺得把機構做精、做輕顯得尤為重要。”來自江蘇南京的吳校長這樣感歎。疫情期間,為了緩解壓力,吳校長果斷做了組織架構的調整,以輕資産方式進行經營,穩步提升各項資産利用率。其中,對于團隊更是做了大力的調整。“以合夥人制,留住了核心的老師。對其他老師也做了價值分析,對處于底層的人員進行逐步篩選。”
通過人效評估的方式,穩固核心人才,精簡底層人手。一方面有利于相對減少了人工的成本,同時以合夥人制提高了核心老師的積極性。
相比之前,組織機制調整後,單個老師能cover住更多的學生,人效上去了。同時,随着人工成本降低,吳校長以消費者為中心,做了課程價值升級,選擇加盟了一家比較不錯的在線課程品牌。通過打通線上和線下的融合,增強客戶體驗,滿足個性化需求。
“在我看來,東方優播做輕的模式比較有看點。整體的大邏輯在于,分别背靠新東方、騰訊。新東方直接為它輸送老師、現成的課程體系;借助騰訊巨大的品牌效應,為它提供流量支持。但這種優勢是其他培訓機構,尤其是我們這種小微機構無法比拟和複制的。所以我選擇做小做精。”
在現有的市場環境下,吳校長選擇精、轉的道路。隻做大語文,服務跟上去。降低整體成本的同時,課程價格定位更人性化些。同時,注重坪效,提高場地利用率。
在疫情期間,有些機構為了緩解房租壓力,要麼選擇場地分租出去,要麼選擇減少機構面積。而吳校長則采用做大生源的方式。
“很多機構的坪效沒有幾乎都沒有達到100%,對于現在的教育機構而言,基本坪效能達到1萬就已經很高了,平均在6000-8000。我們目前增加坪效的方式,就是不斷做大生源,增加學生的人數。但這個市場投入也是巨大的。”吳校長說。
04
輕組織,輕運營,輕資産
“教培機構真正的災難應該是複課後的3個月。疫情期間是艱難,但是還不至于死掉。恢複元氣至少要到下半年10月以後。當然這個也要看,哪一類。班課恢複較快,一對一會比較慢。藝術培訓,今年都難恢複。特别是有重資産的教培機構,更是船大不好掉頭。”一位K12機構負責人劉老師說到。
的确,疫情期間在沒有現金流入的情況下,很多教培還不得不面對場地、固定設備長期閑置,巨大人力成本支出等壓力。複課後,除了面對招生壓力,依舊還有各類的“資金包袱”:昂貴的IT設備、軟件、課程研發、房租、人力成本等等。
對教培機構而言,将重資産運營模式轉化成輕資産方式,甩開包袱,輕裝前進,顯得越來越重要。
那怎麼樣做到輕資産運營呢?
一,輕組織。
建立人效評估機制,留住核心人才,淘汰部分人才。同時,以合夥人、期權鼓勵、薪酬績效及福利制度等,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
二,輕運營。
通過借力技術,運用線上工具,如在線直播平台、教務管理系統、營銷工具等,打通線上與線下的融合,更高效的管理校區、老師、學員,把重資産模型轉為輕資産。
同時,對于場租等固定成本支出。可以考慮場地分租、擴大生源,提高坪效的方式增強場地利用率,以租賃的方式購置設備等.....
但無論以哪種方式做輕,教育是本質,産品立足是根本,服務質量、教學品質一定要看重。
注:本文為教培校長參考原創,作者夏文和。《教培校長參考》是垂直于教培領域的知識型媒體。宗旨是:讓教培校長不再孤獨,讓教培行業受人尊重。使命是:生産并分享教培幹貨,賦能并成就教培校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