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人參的等級怎麼區别

人參的等級怎麼區别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11 23:00:29

  根據來源分類

  ●野生的人參叫作野山參。

  ●栽培的人參叫作園參。

  ●幼小的野山參移植到田間栽培,或園參移入山野生長,都叫作移山參。

  ●産于朝鮮者,其性偏溫,叫作高麗參,或叫朝鮮參、别直參等。

  根據加工方法分類

  ●園參曬幹或烘幹,叫全須生曬參。

  ●園參除去小支根後,曬幹或烘幹,叫生曬參。

  ●人參經蒸曬幹或烘幹,顔色帶紅,叫作紅參。

  ●園參除去小支根後,紮孔浸糖,曬幹或烘幹,或鮮參經冰糖悶制曬幹,叫作白糖參。

  ●支根或須根經蒸後曬、烘幹,叫紅參須。

  ●支根或須根經曬幹或烘幹,叫白參須。

  商品分類

  *生曬參。由園參加工而成。9~10月間(秋季)采挖5~7年的栽培人參,稱鮮人參或園參水子。防止折斷須根及支根,洗淨,曬幹或烘幹。加工品有生曬參和全須生曬參。支根和須根曬幹或烘幹,稱白參須,又分白直須、白彎須、白混須。

  *紅參。将刷洗幹淨的鮮參,除去不定根(艼)和支根,蒸3小時左右,取出曬幹或烘幹。支根及須根同法加工稱紅參須,有紅直須、紅彎須、紅混須之分。

  *林下參。生長15~20年後采收。通常加工成全須生曬參。

  *邊條參。生長8~9年采收,中間倒栽2~3次,整成人形。具有“蘆長、身長、腿長”的特點,形體較美。

  *糖參。取鮮人參加工,包括順針、浸糖等步驟。

  *紅參片。取紅參去蘆頭,蒸軟、烘軟或潤透,切斜片、橫片或段,幹燥。

  *生曬參片。取生曬參去蘆頭,蒸軟、烘軟或潤透,切斜片、橫片或段,幹燥。

  *白糖參片。取糖參去蘆頭,蒸軟、烘軟或潤透,切斜片、橫片或段,幹燥。

  進口參

  *朝鮮人參。人參栽培品。參體粗壯順長,蘆粗短且多為雙蘆(習稱雙馬蹄蘆)。

  朝鮮紅參:又稱“高麗參”“别直參”。圓柱形或方圓柱形,蘆短粗,長1.5~2cm,直徑幾與主根同。主根順長,多單支。棕紅色,半透明。氣無,味甜、微苦。

  朝鮮白參:全體長約10cm。蘆較細。白色,有不規則縱形褶皺,質輕泡。氣無,味微甜、苦。

  *日本紅參。日本紅參又稱“東洋參”,栽培品,蘆較細。主根上部常有黃色粗皮,分枝短,常驟變細。飲片周邊黃棕色。

  鑒别方法

  植物形态

  人參為多年生草本;主根肉質,圓柱形或紡錘形,須根細長;根狀莖(蘆頭)短,上有莖痕(蘆碗)和芽苞;莖單生,直立,先端漸尖,邊緣有細尖鋸齒,上面沿中脈疏被剛毛。傘形花序頂生,花小;花菩鐘形,具5齒;花瓣5,淡黃綠色;雄蕊5,花絲短,花藥球形;子房下位,2室,花柱1,柱頭2裂;漿果狀核果扁球形或腎形,成熟時鮮紅色;種子2個,扁圓形,黃白色。

  人參為掌狀複葉,通常一年生者生1枚三出複葉(習稱三花),二年生者生1枚五出複葉(習稱巴掌),三年生者生2枚五出複葉(習稱二甲子),四年生者生3枚五出複葉(習稱燈台),以後每年遞增1枚複葉,最多可達6枚五出複葉(習稱六匹葉)。六匹葉以上就稱“棒槌王”了,葉子數也不再增加。

  生曬參

  主根呈長紡錘形或圓柱形,長3~15cm,直徑1~2cm。表面灰黃色,上部或全體有疏淺斷續的粗橫紋及明顯的縱皺紋,下部有支根2~3條,全須生曬參着生多數細長的須根,須根上常有不明顯的細小的疣狀突起。根莖(蘆頭)長1~4cm,直徑0.3~1.5cm,多拘攣而彎曲,具不定根()和稀疏的凹窩狀莖痕(蘆碗);質地較硬,斷面淡黃白色,顯粉性,形成層環紋棕黃色,皮部有黃棕色的點狀樹脂道及放射狀裂隙。氣微香而特異,味微苦、甘。

  或主根多與根莖近等長或較短,呈圓柱形、菱角形或人字形,長1~6cm。表面灰黃色,具縱皺紋,上部或中下部有環紋。支根多為2~3條,須根少而細長,清晰不亂,有較明顯的疣狀突起。根莖細長,少數粗短,中上部具稀疏或密集而深陷的莖痕。不定根較細,多下垂。

  生曬野山參

  主根與根莖等長或較短,呈人字形、菱形或圓柱形,長2~10cm。表面灰黃色,具縱紋,上端有緊密而深陷的環狀橫紋,習稱“鐵線紋”。支根為2條,須根細長,清晰不亂,有明顯的疣狀突起,習稱“珍珠疙瘩”。根莖細長,可稱“雁脖蘆”,上部具密集的莖痕,有的靠近主根的一段根莖較光滑而無莖痕,習稱“圓蘆”。不定根較粗,形似棗核,習稱“棗核”。

  生曬野山參與生曬參的區别要點:

人參的等級怎麼區别(人參分類分級及鑒别方法)1

  林下參(常冒充野山參)

  *性狀。主根與根莖等長或較短,圓柱形、菱角形或人字形,長1~6cm。表面灰黃色,具縱紋,上部或中上部有環紋,支根多為2~3條,須根少而細長,清晰不亂,有較明顯的疣狀突起(習稱珍珠點)。根莖細長,少數粗短,中上部具稀疏或密集而深陷的莖痕。不定根較細,多下垂。

  *鑒别。林下參的經驗鑒别,主要集中在蘆頭、主根、須條及紋點上,20年的林下參與野山參相比形似而嫩。

  蘆頭:十年以後的林下參進入增重期,蘆碗長得碩大而顯眼。二十年後,蘆碗長得更大,表明林下參進入快速增重期,莖稈粗壯。形成整支蘆頭的蘆碗由下至上明顯增大,而野山參蘆頭的蘆碗由下至上慢慢增大,大小不明顯。

  林下參年限短,隻有兩節蘆(圓蘆和馬牙蘆),缺少象征年限久老的堆花蘆。蘆碗稀疏間距寬,是林下參性狀特征之一。

  主根:林下參年限短,增重快,主根色白,體胖,質嫩,東北參農俗稱“白胖小子”“白胖娃娃”。該豐滿的地方都豐滿了。而野山參年限長,增重慢,色黃白,體靈巧,質結實。

  林下參有靈體、順體,太肥的土地也會出笨體。分腿自然,小腿顯嫩,雖無野山參的錐形尖腿,但不臃腫而顯順長形。

  白白胖胖肉質嫩,是林下山參的性狀特征之二。

  須條:十年以後林下參,主須清少,隻有二三條,須長,但支須不清而茂盛,又細又軟無韌性。遠非纖維化,不像野山參的主須清,支須也清,極富彈性。

  主須稀少,支須多,細軟柔和正旺盛,這是林下山參性狀特征之三。

  其他

  艼:年限短,無,即使有也細如絲線,一烘幹就脫落不見了。

  紋:年限短,無紋,即使有淺紋,也是在膀頭,浮淺二三道而已,絕無野山參的鐵線紋。

  點:年限短,須條上一般不會有珍珠點,除非生長在幹燥的土層,這種情況很少見。

  無艼無紋無珍珠,是林下參的性狀特征之四。

  林下參的年限識别

  十年:蘆頭挺直,主根胖而圓乎乎,雖已成形,但顯稚嫩。

  十五年:蘆頭拐彎,參體開始橫卧而生。主根胖而有凹陷,初見不規則的圓柱。

  二十年:蘆頭壓縮成萦迂曲旋狀的鷹脖蘆,主根外表有凹有凸還有體須,體征逐年貌似山參。

  林下參的經驗識别可歸結成一句順口溜:蘆碗稀疏間距寬,白白胖胖肉質嫩。主須清少支須多,細軟柔和正旺盛。無無紋無珍珠,林下山參老為貴。

  野山參

  *根莖。也稱地下莖,即主根頂端細長部分,俗稱“蘆頭”。每年秋季地上部分脫落,在根莖上留下一個莖痕,俗稱“蘆碗”,其數量随參齡增加而增加。根據根莖形态,可将根莖分為下列幾種。

  馬牙蘆:根莖上莖痕明顯,稀疏而大,形如馬齒狀,多在根莖的最上段。

  堆花蘆:根莖上的莖痕排列緊密,形如堆花,多在根莖的中段或上段。

  圓蘆:根莖上的下段莖痕,因生長年久而長平,表面比較光滑,形如圓柱,故名“圓蘆”,多在根莖的最下段。

  線蘆:根莖細長而較圓滑者稱為“線蘆”;較粗長而不太圓滑者稱為“草蘆”。

  竹節蘆:根莖在一定間隔處呈環節狀突起,形如竹節,多在根莖的中下部。

  二節蘆:根莖上端形态是馬牙蘆,下段是圓蘆或竹節蘆者稱為“二節蘆”。

  三節蘆:同一個根莖上具有馬牙蘆、堆花蘆、圓蘆(或竹節蘆)者,稱為“三節蘆”。

  雁脖蘆:根莖一般是直立的,因生長受阻等原因,從某部位彎曲,形似雁脖,稱為“雁脖蘆”,也稱“回脖蘆”。

  *不定根。即根莖上長出的支根,俗稱“芋”。其形狀為中間粗,兩端細,呈棗核狀,俗稱“棗核芋”。根莖基部生的不定根,稱為“護脖芋”;兩個不定根對生于根莖兩側,稱為“掐脖芋”;不定根(芋)和根莖(蘆),統稱為“芋帽”。

  *主根。山參主根稱為“體”,根據其形狀可分下列幾種。

  靈體:體态小巧玲珑,支根(腿)勻稱,明顯可分,多為2條,分裆自然,體短粗而質堅,支根短粗,須根細長。根形呈菱角形、元寶形或跨海形,稱為“靈體”。

  橫體:主根短粗,兩條支根分裆角度大,或有一條向橫向伸展者,稱為“橫體”。

  順體:主根較長,圓柱形,支根順直生長者,謂之“順體”。如為1條支根者,俗稱“趕山鞭”。

  笨體:主根較長,支根2條以上,粗細不勻,主根和支根極不相稱,體形蠢笨。

  疙瘩參:主根短粗,近似圓球狀,支根兩條以上,長短不勻稱,明顯細于主根者,謂之“疙瘩體”。

  *須。支根上生長的細根稱為“須”或“須根”。老山參的須根上具有小疣狀物,俗稱“珍珠疙瘩”。須根可分下列幾種。

  皮條須:即山參的須根粗細較均勻,細長,清晰而不亂,柔韌而不脆,似皮條樣,中下部綴有明顯的“珍珠疙瘩”。

  水須:在須根上生長的細小的吸收根,俗稱“水須”,白色,細嫩而脆,多數在植株枯萎後而脫落,少數變為次生須根而繼續生長。

  *皮。主根的外層表皮,稱為“皮”。皮的色澤、老嫩程度與生長年限、地勢、坡向、土壤、水分等條件有關。

  老皮:表皮粗糙,黃`褐色,無光澤。

  嫩皮:表皮鮮嫩而細膩,黃白色而有光澤。

  緊皮:表皮細膩,老嫩程度适中,外皮豐滿,内在充實,黃色而無光澤。

  錦皮:皮肉質地堅實,皮緊細膩,黃白色或金黃色,外皮似錦緞,故稱“錦皮”。

  *紋。主根上部外表的環狀橫紋,俗稱為“紋”。生長年限越久,橫紋數目越多,越緊密;生長年限較短,其橫紋淺而稀。根據主體上的紋理,可分如下幾種。

  螺旋紋:橫紋僅密環于主根上部,紋理細密而深,呈螺旋狀,稱為“螺旋紋”,為純山參基本特征。

  浮紋:橫紋浮淺而稀疏者,稱“浮紋”。生長年限短的山參,多顯浮紋。

  斷紋:山參經移植後,橫紋斷開,斷續延散到主根下部。

  野山參的質量以生長年久、蘆長、碗密、帶圓蘆、體豐滿、紋深而密、螺旋狀、棗核、帶珍珠疙瘩、須根堅韌不易斷,五形俱佳者為上品。具體可概括幾句:“蘆碗緊密相互應,圓膀圓蘆棗核。緊皮細紋疙瘩體,須似皮條長又清。珍珠點點綴須下,具此特征野山參。”

  山參商品化标準

  無論是野山參、移山參、籽趴、苗趴、老池底還是老栽子上山,隻要它們生長的年限相同,其有效成分就相差不大。但是作為商品參要求卻因五形不同,而價格各異。因此為了培育具備山參形狀的林下參,就必須首先懂得什麼形狀的人參栽苗有培育的價值,以便按要求正确選擇園參栽子和老栽子。所謂山參五形,即分為蘆、體、須、皮、紋。

  *蘆。蘆有竹節蘆、碗蘆、圓蘆、線蘆、雁脖蘆、堆花蘆(蹲脖蘆)等之分。

  竹節蘆:蘆似竹節狀,是同年生人參中蘆頭較長的一種。這種參年頭少,土壤覆蓋的深,一般形體比較好看。

  碗蘆:碗蘆也叫草廬,這種蘆蘆碗比較粗大,而且蘆端而密。有的參蘆從上到下全是碗,同樣的參,碗蘆比竹節蘆參價格稍貴,因為它的年頭要比竹節蘆參長。如果圓蘆、線蘆和雁脖蘆上頭有幾個碗,那就是标準蘆。

  圓蘆:參蘆的下部無竹節和碗,隻有上端生有3~4個蘆碗。圓蘆的周圍有些小米粒大小的珍珠疙瘩,蘆長一般在7cm以下,這是山參的标準蘆。

  線蘆:蘆細而長,舉而不起,一般都在8cm以上,它是圓蘆的一種,一般都是在樹根裡邊長出來的。所以這種參的體重比同齡參都輕。雁脖蘆是線蘆的一種,它隻是彎曲得像大雁脖頭一樣。

  堆花蘆(蹲脖蘆):堆花蘆參大都生長在大亂石窖中的大石頭上面。石頭上面土層太淺,甚至隻有青苔覆蓋拔不出長蘆,這樣年複一年的在參的膀頭上擠成一堆形成疙瘩狀蘆,這種參個别參販雖然不喜歡,其實它卻是一種好參。

  *體。林下參移栽關鍵是選擇什麼樣體形的參栽子,這是其中一個重要環節。同樣一棵野山參因體形不好就會降低銷售價格。野山參的體形從廣義上講有靈體、笨體、順體之分。作為商品參以靈體為佳;從狹義上講靈體參又分菱體、人形體、蛤模形體等,總之不超過4根側根的,體靈而怪,美觀好看則為好。

  *須。野山參的須根少,清疏而細長,老而堅韌,人們叫它為皮條須,須的全身有小米狀的珍珠點。

  *皮。野山參皮細而緊,皮老光滑有光澤,因為生長的土壤不同,有的皮呈金黃色,有的皮呈黃褐色。

  *紋。野山參的橫紋細而深,連續呈螺旋狀,最好集中在主根(參體)的膀頭上,不超過主根的三分之一。

  *野山參與老池底參的鑒别。見下表。

人參的等級怎麼區别(人參分類分級及鑒别方法)2

  人參的其他加工品特征

  *白參。主根長3~15cm,直徑0.7~3cm。表面淡黃白色,上端有較多斷續的環紋,下部有2~3條支根,全體可見加工時的點狀針刺痕。味較甜。

  *紅參。全長6~17cm。主根長3~10cm;表面紅棕色,半透明,偶有不透明的暗褐色斑塊,具縱溝,皺紋及細根痕,上部可見環紋,下部有的具2~3條支根。根莖上有莖痕。質硬而脆,折斷面平坦,角質樣。氣特異,味微苦。

  *糖參。上端有稀疏粗橫紋,下部有支根2~3條。全體淡黃白色,有點狀針刺痕及白糖結晶。斷面黃白色,疏松,味甜。

  *白參須(生曬參須)。有直須、彎須、混須3種。上端直徑約0.3cm,下部漸細,長短不一,最長達20cm。彎須則彎曲而細亂。混須則細支根占50%以上,須根占40%以上。

  *紅參須。長條形或彎曲狀,棕紅或橙紅色,有光澤,半透明。斷面角質。氣香,味苦。

  *飲片

  生曬參片:外皮灰黃色,體輕質脆,切面灰白色,顯菊花紋,皮部有黃棕色小點。香氣特異,味甜、微苦。

  紅參片:長橢圓形斜片。切面紅棕色,半透明,中央有淺色圓心。質堅脆。氣香,味甜、微苦。

  *白糖參。上端有稀疏粗橫紋,下部有支根2~3條。全體淡黃白色,有點狀針刺痕及白糖結晶。斷面黃白色,疏松。味甜。(摘自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名貴中藥材的識别與應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