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渤海國遺址博物館出來,下一站去興隆寺,車往西開十分鐘就到了。
興隆寺,是渤海國上京城至今保留下來的重要建築。甯安人稱它為“南大廟”。
這座寺院是唐朝天寶十四年(755年),渤海國第三代國王大欽茂把王都遷到龍泉府上京,興建京城時就建的宮廷大佛殿。
五代十國後唐天成四年(929年),遼朝天贊七年,大唐已經滅亡25年,渤海國被遼(契丹)所滅,破壞了佛院,1125年金滅遼後,把這座廟宇修繕後改為石佛寺。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改名為興隆寺至今。
如今興隆寺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建築群,中軸線上依次是山門、觀音殿、關聖殿、天王殿、大雄寶殿、三聖殿。可貴是改朝換代興隆寺幾毀幾建,寺内的三寶:石燈幢、大石佛、古龜、幹年古榆樹,都是渤海國的遺存,甚為珍貴。
興隆寺外院有一排高大的石碑,其中有乾隆為老師所立的石碑。還有黑龍江第一任将軍薩布素為其父所立的石碑,碑文都是滿漢文字對照,雖然與渤海的遺存時間短,也是很有曆史價值。
山門右側有豎的黑底金字牌匾,寫着“渤海國佛教文化博物館”;左側同樣的牌子,寫着“興隆寺文物管理辦公室”,看來有辦事機構在寺裡辦公,進去後看看有房室,但是鎖頭看門。
山門到觀音殿之間是個方形院落,角落處幾株古樹參天,綠色的草坪。草坪上有幾件石龜造形的雕刻作品,其中較大的就是興隆寺最早雕刻于渤海國的石龜,稱為龍子霸下石龜,龍頭,頭生雙角,雙目圓睜、龇牙咧嘴,面目猙獰。
對興隆寺的殿宇我隻是從殿門往裡望望,走馬觀花。
來到興隆寺三聖殿内供奉的四件國寶之一大石佛,這居殿内而坐的大石佛,是渤海時期石佛造像,像高三米,面目安祥,細眉鳳眼,大耳垂肩,袒胸露懷,身披袈裟,體态端正,兩腿盤坐在蓮花座上,是佛祖釋迦牟尼的造像,坐在這裡已有1200多年曆史,他目睹了這塊黑土地上的風雲變幻,曆史滄桑。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