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到了一定的年齡有哪些需求?在知乎上看到一個這樣的話題:是不是大部分女性到了 40 歲,活着特别沒意思?,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女性到了一定的年齡有哪些需求?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這樣的話題:是不是大部分女性到了 40 歲,活着特别沒意思?
特别喜歡的一個回答來自一名複旦大學的曆史學碩士,她自認非常平庸,有輕度社恐,超級佛系,奉行極簡主義,熱愛心理學,文學,想45歲提前退休,等孩子上了大學,就賣了上海房子回老家。
40歲的女性,沒有全然付出、沒有自我犧牲,也坦言因為孩子在教育上的無作為而選擇躺平。有得有失,自是有成有敗,比如出于結婚和孩子上學的剛需,在2010和2016買房和換房,房子默默升值到1800萬;由于夫妻二人的理想主義,放棄了高薪工作,收入反而越來越低。
雖也調侃自己為失敗者,但能不被環境影響和裹挾,活出自己的辨識度,是多麼難能可貴。我可以如此形容她為:内心豐盈,靈魂有趣,從容淡定。
其實,這種狀态也是我自己在40歲後所追求的,也因此對她的文字非常有共鳴。
認同她所說的“結果躺平,過程心流”的人生策略——對結果完全躺平心态,不追求任何升職加薪,不在意任何外部評價,隻遵循内在評價機制來工作;對工作的唯一目标就是追求過程中的心流體驗,享受每天制定任務和行動計劃,拆解目标、專注達成階段性目标,在不斷學習中享受成長的快樂。
正如哈佛大學公共健康學院Tyler VanderWeele教授說的,内卷與躺平之間,人類還有一種蓬勃生長(flourishing)的狀态,這種狀态可以體現為5個維度,分别是:
1. 快樂感和滿意度,也就是指向自我滿意度的快樂;
2. 健康:包含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
3. 人生的意義和目标:一個人要找到自己相信的、明确的意義和目标;
4. 品格與道德:有點類似亞裡士多德講過的正義感、勇氣、智慧、節制等美德;
5. 親密關系:親密關系的内涵不光有愛情,還包括家人、朋友和社群的關系。
意思是,除了金錢以外,我們還可以有以上這5個人生目标值得追求,但當我們真正投入生活、作出選擇的時候,往往還是将金錢當作了目标,這些更重要的價值,反而成了換取金錢的條件,或工具。
所以當這名曆史學碩士不以升職加薪為目标,而是以内心自洽為追求,她才能在40歲的年紀,通過不斷反思,從而建立起“自我認可”的标準,并堅守自己的選擇。
所以,到了40歲,活着特沒意思?我覺得提出這個問題的人有兩種理解,一種是,很多人到了40歲,才突然發現自己以往的行為都毫無意義,徹底厭倦了某些人和事,另一種是,40歲正處在“父母将老子女待撫”的不惑之年,也是責任最重的階段,因此心情經常變得焦慮和沉重。
厭倦和焦慮确實是我目前會經常出現的狀态,因為不惑二字,談何容易。我努力學會去承擔一些年輕時付出的代價,努力承受認知所帶來的痛苦,努力在做判斷時不會再非黑即白,承認現實世界的複雜性,存在即合理,坦然面對。
所以我的40歲,并沒有覺得沒意思,而是覺得學無止境,知無止境,盡管内心還是會有諸多疑惑,還是會受情緒幹擾,但已經深深地感覺到活着就是一種幸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