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場下一路打帕抓鳥,被同組羨慕加“捧殺”時,球友常常會自謙:唉,“差點”還沒出來呢!
開工不利,連續失誤,球友往往也會自我安慰:沒關系,等于先把“差點”打掉啦!
幾十碼攻果嶺,比劃好半天,結果還是打出一“剃頭”,剛剛挨着果嶺的邊,搖頭苦笑:差點差點,咱業餘的就是差了這麼一點啊!
按照世界差點系統的概念,高爾夫球員分為兩大類型:零差點球員和非零差點球員。
也就是無差點的球員和有差點的球員兩類。
更進一步來說,零差點球員是指打球水平達到具有美國業餘錦标賽比杆賽參賽資格球員标準的業餘球員。男子零差點球員的發球距離可以達到250碼,兩杆可以打到470碼的球道長度;女子零差點球員的發球距離可以達到210碼,兩杆可以打到400碼的球道長度。
回到主題:到底什麼是“差點”呢?
每一座球場都有“标準杆”,大部分是72杆,也有的是73杆或71杆、70杆,很多球友便以為,“差點”是自己打出的杆數和球場标準杆的差距。
例如,在标準杆為72杆的球場打出80杆,“差點”就是8。
很多業餘球隊,就是用若幹場球的成績統計平均後,減掉标準杆,來計算隊員的所謂“差點”。
其實,“差點”和球場的标準杆沒有一毛錢關系。
那麼,這個“差點”究竟是指差的哪一點?
首先,我們平時所說的“差點”,全稱叫做“差點指數”,是一個保留到小數點後一位的數字,用來反映球員所具備的潛在打球能力。
譬如,道長目前的差點指數是10.6——
其次,“差”的這一點,是以零差點球員在标準難度球場的打球能力作為衡量标杆,通過“差點微分”計算得出:差點微分=(總杆-梯台難度值)×113÷梯台坡度難度值
這個公式中的梯台難度值,是以零差點球員打球能力來衡量的球場難度水平表現。
例如,難度值為73.2的藍梯,相當于零差點球員在這個梯台的标準杆應該是73.2杆。
梯台坡度難度值則表示:同樣難度梯台對非零差點球員與零差點球員打球的不同影響,數值越大表示影響程度越大。
例如,兩個不同球場的藍梯,同樣都是73.2的難度值,一個的坡度難度值是120,另一個是130,表示相比于零差點球員而言,非零差點球員在後一個球場藍梯打球時失誤的可能性比前一個球場要大。
差點(或差點指數)越低,表示打球的潛在能力越強,與零差點球員的打球潛在能力也就越靠近。
業餘愛好者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有“差點”。
“差點”是指球員已經具備的打球水平,而不是實際表現的打球成績。
例如,我們一般說的“單差點”球員,并不是說場場都能打出七十幾杆,而是說他具備了打七十幾杆的能力——實際也可能會打出八十幾杆,或者偶爾還會打出标準杆,看狀态和發揮。
比方說,某短跑運動員的百米跑水平是12秒,不意味着每次跑百米都能達到這個成績。
取得個人差點指數、知曉自己真實差點水平的意義之一,即在于如何能在打球時盡可能發揮出自己的打球潛力、盡可能打出“應該有”的成績。
這也正是高爾夫“自我挑戰”的樂趣所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