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由什麼值得買衆測提供
曾經聽朋友說過這麼一句:索尼的新産品,要到第三代才好買。
也不知是不是巧合。索尼今年的“降噪豆”,明明是第二代産品,卻取起了個M3的名字。抛開名字這個梗。WF-1000XM3發布過去2個月,至今仍經常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态。
小小的耳機背後,到底有着怎樣的神奇魅力?
新一代降噪豆,變化“很大”剛拿到新的WF-1000XM3,第一感覺就是:
大,是真的大!完全打破了小趣對真無線耳機小巧便攜的固有印象。
▲相比真無線的标杆AirPods,WF-1000XM3充電盒的高度相仿,但寬度要大得多。整個體積是幾乎是AirPods的兩倍。
▲如果你喜歡把耳機和放在上衣口袋,那很好。但這比3台手機疊起來還要厚的充電盒,想舒服放進牛仔褲口袋是不可能了。還是乖乖放到包裡吧!
▲充電口跟上了時代,用上了Type-C接口。出門就可以少帶一根充電線了。
▲拿到充電盒,看到内側的紅燈亮了。下意識是沒電了吧?給它充電好一會,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指示燈隻有紅色!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把這代M3叫做“降噪豆”的不多了。怎麼講?這種個頭還把他形容為“豆”,顯然不太合适。
▲這個情形跟眼下的手機如出一轍。大電池、5G、旗艦配置,各種功能都想往裡塞。又沒有三體黑科技,還能怎麼辦?隻能把手機越做越大,機身越做越厚。
有得必有失,不就是這樣嗎?
▲回到耳機上。上一代耳機主體上蹩腳的實體按鍵,被更現代的觸控面闆取代了。
觸摸操作不僅僅是更加簡單優雅。關鍵是他的操作面積比1代的小按鈕寬敞得多,容錯率自然也更好。
降噪暫無對手,電池夠用一整天當然,如果你隻是想要一款佩戴舒适、輕巧便攜的真無線耳機,AirPods已經是難以超越的存在。既然你點進這篇文章,肯定是有着不同的追求。
那,就把WF-1000XM3的降噪打開吧!
随着降噪效果開啟。頓時間,種種槽點都被抛諸腦後。世界再怎麼變,索尼還是那個索尼!
為了進一步了解它的降噪效果,小趣帶着耳機,親身到幾個典型場景實地測試。
①地鐵(機械設備運轉、列車行駛)
降噪效果:⭐⭐⭐
最煩人的電梯、各種設備運轉的“隆隆”聲音減輕了,列車跟鐵軌碰撞的聲音仍然可聞。憑直覺講是去掉了60%。
乘客間輕聲交談也能削弱,但是報站語音和大聲聊天就沒轍了,好處是不怕坐過站。
過去在地鐵聽歌,經常要調高2~3格音量。有了降噪之後,隻要多開1格,甚至不用調高音量。特别舒服。
②鬧市路口(胎噪、引擎轟鳴、車輛鳴笛)
降噪效果:⭐⭐⭐⭐
在馬路邊的體驗是最神奇的。熙熙攘攘的鬧市,隻聽見稀稀拉拉的腳步聲、鳴笛。反差強烈。
那句話怎麼說來着?“仿佛世界與你無關”。
③辦公室(打字、交談、腳步聲、空調)
降噪效果:⭐⭐⭐⭐
如果你的同事用薄膜鍵盤或者筆記本辦公,那恭喜你。耳機對這類噪音完全勝任。但假如是機械鍵盤,那你們就該坐下來談談人生了。
腳步聲、談話聲依然能聽見,但像是在隔壁房間傳出來的,很模糊。空調聲被消除的很徹底,以至于小趣不時瞥一眼空調,看是不是被關掉了。
▲憑借着獨家的QN1e芯片和雙反饋降噪。可以這麼說:在真無線耳機中,WF-1000XM3的降噪還沒有對手。能勝過它的,也隻有個頭更大的家夥了。
但是,如果有人告訴你打開降噪後“整個世界都安靜了”,那肯定是在騙人。面對低頻噪音遊刃有餘,高頻噪音還是無能力為。主動降噪大都如此。
隻是,殘餘的一點環境噪音。音樂響起,也都掩蓋掉了。
▲小趣接觸過的真無線不算少,但是音質真正滿意的不多。對有線耳機難以割舍。但在體驗M3的這幾天,有線耳機它就失寵了!
小趣也沒有什麼華麗的辭藻。但M3的音質,就是能讓人感覺恰到好處。
人聲松弛柔和,恰好足夠烘托氣氛又不過量的低頻,聽各種音樂都很舒服。唯一的遺憾就是高頻有些軟,發虛。
▲是的,由于藍牙傳輸的特性,音源中高頻會有一定損失。作為對策,索尼提供了DSEE HX,利用聲學算法補償音樂高頻部分。
開啟之後,高頻的質感會有輕微的提升,更加清亮。但這個功能對續航影響很大。開還是不開,要看各自的取舍了。
▲真無線耳機的另一門必修課:續航。打開降噪,關閉DSEE HX;中等音量連續播放。WF-1000XM3堅持了将近7小時。
單次充電續航3小時,是不少真無線耳機邁不過去的坎。能達到4小時以上,日常使用可以減少很多充電的麻煩。起碼,一口氣看完《複聯4》不成問題。
▲耳機的電都用完了,還有充電盒頂上。配套的充電盒可以提供額外3次充電的能力。
耳機 盒子總計超過27小時的續航。相信很少人會一天聽歌8小時,用個三五天問題不大。
▲降噪、音質、續航,這就是WF-1000XM3最重要的内容了。
但文章還沒結束。關于這個小耳機,還有很多小小的細節值得一談。
一些使用中的細節
▲安卓的藍牙耳機匹配麻煩嗎?麻煩。那有辦法解決嗎?有!
拿上一台支持NFC的手機,刷一下WF-1000XM3的充電盒,搞定!誰還說NFC沒用來着?
▲配對之後,還需要下載配套的“Sony Headphones Connect”。才能發揮耳機的全部功能,比如降噪等級、環境音監聽、EQ均衡器、自動關機等等。
▲WF-1000XM3的觸摸操作很豐富,換句話也可以說是複雜。左右一共8個操作,要熟練掌握難度還不小。
這裡教各位一個小訣竅:耳機的操作以左右為區分。左側與降噪相關;右側控制手機播放。順着這個思路就很容易記住了。
▲還是因為耳機的體積增大,WF-1000XM3不得不改變了上代的佩戴方式,改為現在的“三點固定結構”。
▲簡單來說,就是用耳機頂住耳廓的三個位置。結果就是,本代的佩戴舒适性被廣泛吐槽。這裡就包括了小趣。隻是小趣的情況更加有趣,左耳正合适,而右耳硌得慌。
▲舒适性不怎麼樣,但必須承認這個三點固定确實很穩,搖頭晃腦、蹦跶蹦跶也不掉。
▲盡管佩戴牢固,但 是 !小趣仍然不建議你戴着去跑步。理由很簡單——它不防水。夾雜着鹽分的汗水導電性極佳,随時讓你的一千多元當場報廢。
總結:索尼找準了自己的定位上市以來,WF-1000XM3收獲潮水般好評。很大原因是它在真無線的同時,還加入了一個得體的主動降噪。
但講深一層。M3最大的成功,在于它找對了屬于自己的方向。蘋果AirPods開創了真無線的時代,也成為了其中的标杆。引得無數追随者,但多數是“畫虎不成反類犬”。
上代的WF-1000X或許還有些猶豫。但到了M3,索尼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便攜性、舒适度上的果斷放棄,換來了更好的降噪、續航、音質,以及目前一流的降噪。
也許“不像”AirPods,才是WF-1000XM3立足于市場的最大資本。
好!今天的評測就到這裡。覺得内容不錯的話也請點贊 收藏 打賞 關注來一波哦 (o゚v゚)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