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精華語絲32?人生之路布滿荊棘,人生之事十之八九不盡如人意,吃苦耐勞,忍受挫折,才能練成真本事,體會到苦盡甘來的滋味可以說,吃苦耐勞是人生這部忍經中最基本的功夫,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中華文化精華語絲32?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人生之路布滿荊棘,人生之事十之八九不盡如人意,吃苦耐勞,忍受挫折,才能練成真本事,體會到苦盡甘來的滋味。可以說,吃苦耐勞是人生這部忍經中最基本的功夫。
詩海漫步
【小不忍,以緻大亂焉】
出處:《詩經·毛詩·缁衣》
釋義:小事不能忍耐,必定會把整個計劃搞亂。
【莫為霜台愁歲暮,潛龍須待一聲雷】
出處:唐·杜牧《使回枉唐州崔司馬書兼寄四韻因和》
釋義:不要為禦史台“彈劾”自己而感到仕途将惠,潛伏在水中的龍一旦聽到雷聲就會騰空而起。霜台:禦史台的别稱。禦史職司彈劾,為風霜之任,故稱。比喻不要被厄境所壓倒,要等待時機。
【忍字常須作座銘,掃盡世間閑忿欲】
出處:宋·陸遊《無題》
釋義:将忍字作為座右銘,清掃人世間的憤怒和欲望。座銘:即座右銘,刻在器物上作為警惕自己的文字。
【嗔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
出處:唐·寒山《詩三百三首》
釋義:憤怒是心中的一團大火,可以燒毀功勞和恩德這片樹林。比喻憤怒能毀掉一個人的事業。嗔(chēn):憤怒。
名句拾遺
【小不忍則亂大謀】
出處:春秋·孔子《論語·衛靈公》
釋義:小處不能忍耐,就會打亂全盤計劃。比喻做大事、成大事者,關鍵在于一個“忍”字。
【是可忍,孰不可忍】
出處:春秋·孔子《論語·八佾》
釋義:如果這件事情能容忍,還有哪件事情不能容忍呢?
【事莫待來時忍,欲莫待動時制】
出處:三國·魏徐幹《中論·貴驗》
釋義:忍耐要在事前,制欲要在行動之前。
【隐忍就功名】
出處:《史記·伍子胥列傳贊》
釋義:暗中克制忍耐來成就一番事業。隐忍,勉力含忍,不露真情。就:使成功。功名:功業和名聲。比喻生活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隻有堅忍不拔、忍辱負重的人,才能成就一番事業。
【小不忍,緻大災】
出處:隋·王通《中說·問易》
釋義:小事情不肯忍耐,就會遭遇嚴重災禍。
【一忍可以制百辱,一靜可以制百動】
出處:宋·蘇洵《心術》
釋義:忍一時可以牽制百辱,靜一時可以牽制百動。
【不有所忍,不可以盡天下之利】
出處:宋·蘇洵《項籍》
釋義:沒有忍耐,不可以收獲天下的利益。棄:舍去。勢:趨勢。利:效用。
【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
出處:宋·蘇轼《賈誼論》
釋義:君子要實現遠大的目标,就一定要耐心等待;要從事遠大的追求,就一定要忍耐。
【事不三思終有悔,人能百忍自無憂】
出處:宋·馮夢龍《醒世恒言·一文錢小隙造奇冤》
釋義:事情不經過反複思考,終究是會後悔;人能事事忍耐,自然就沒有憂患了。
【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處人所不能處】
出處:明·朱衮《觀微子》
釋義:高尚的人可以忍别人無法忍受的事情,寬容别人無法寬容的事情,居住在别人無法居住的環境中。比喻有修養的人要具備過人的忍耐性、度量和克制自己的能力。
【懲忿窒欲,其象為損,得力在一忍字】
出處:清·金纓《格言聯璧》
釋義:對待心中的欲念,放縱即有所損,所以關鍵在于忍。
【不能忍,則不足以任敗;不任敗,則不足以成事】
出處:清·辛啟泰《稼軒集抄存》
釋義:不忍受一時的挫折,就經不起失敗的考驗,經不起失敗的考驗,就不能獲得最後的成功。
諺語集錦
【忍字家中寶】
釋義:忍讓在治家中是法寶。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雨過天晴】
釋義:忍讓一時,可以擺脫糾紛;退讓一步,雙方都心情舒暢。
【忍字敵災星】
釋義:忍耐能夠抵禦災禍。
【得忍且忍,得耐且耐,不忍不耐,小事成大】
釋義:應當忍耐的時候就忍耐,否則小事變成大事。比喻什麼事都要忍耐,遇事不冷靜、不忍耐,會因小事而釀成大禍。
【忍得一時忿,終身無惱悶】
釋義:生氣時忍一忍,終身沒有煩惱。
【忍之一字,衆妙之門】
釋義:能時時以一個“忍”字約束自己,涵養算是達到最神妙的境界了。
【不到火候不揭鍋】
釋義:炒菜時不到火候不打開鍋蓋。比喻等待時機成熟才采取行動,之前需忍耐。
【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
釋義:遇到生氣的事情忍一忍就過去了,免得惹出以後長期的煩惱。
【忍一句,息一怒;饒一着,退一步】
釋義:少說一句,會少生一次氣;讓人一步,會防止一次糾紛。比喻以和為貴,以忍為高。
【受虧三分,心平氣和;後退一步,天長日久】
釋義:能承受吃虧,處事會忍讓,這樣自己也心氣平和、心境開朗,與人相處也會長久。受虧:吃虧,接受難堪。三分:三成,十分之三。後退:指忍讓、退讓、主動放棄一些利益或優勢。天長日久:時空開闊,處世長久。
【忍一步少闖禍,讓三分平安過】
釋義:忍一步減少災禍的發生,讓人三分可以過得平安。比喻忍讓保平安。忍:忍讓,忍性。一步:一着,一個本來要發生的行為。闖禍:惹出禍怏。讓:謙讓,忍讓,應還手(口)而不還手(口)。平安過:過得平安。
【讓一不讓二】
釋義:隻能容忍一次,第二次就不行了。比喻忍讓是有限度的。
歇後語荟萃
【駱駝挨鞭子——忍辱負重】
釋義:比喻為了完成艱巨的任務,忍受暫時的屈辱。
【心字頭上一把刀——忍了吧】
釋義:比喻忍氣吞聲,不反抗。
【釋迦佛下蓮台——忍無可忍】
釋義:比喻再也忍受不下去了。
【眼裡的灰塵——不能容忍】
釋義:眼裡進灰塵十分難受,比喻無法容忍某些人或事。
【捏鼻子吹螺号——忍氣吞聲】
釋義:指受了氣勉強忍耐,有話不敢說出來。忍氣:受了氣不發作。吞聲:不敢出聲。
【大象的鼻子——能屈能伸】
釋義:指人在失意時能忍耐,在得志時能大幹一番。能屈能伸:能彎曲也能伸直。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
釋義:比喻迫于某種形勢或某種條件限制下,做不得已的事。比喻受制于人,隻得順從。
趣味閱讀
【歌謠在線】
百忍歌
明·唐寅
百忍歌,百忍歌,人生不忍将奈何?
我今與汝歌百忍,汝當拍手笑呵呵!
朝也忍,暮也忍;恥也忍,辱也忍;
苦也忍,痛也忍;饑也忍,寒也忍;
欺也忍,怒也忍;是也忍,非也忍;方寸之間當自省。
道人何處未歸來,癡雲隔斷須彌頂。
腳尖踢出一字關,萬裡西風吹月影;
天風泠冷山月白,分明照破無為鏡。
心花散,性地穩,得到此時夢初醒,
君不見——
如來割身痛也忍,孔于絕糧饑也忍;
韓信胯下辱也忍,閩子單衣寒也忍;
師德唾面羞也忍,劉寬污衣怒也忍;
不疑誣金欺也忍,張公九世百般忍。
好也忍,歹也忍,都向心頭自思忖。
囫囵吞卻栗棘蓬,恁時方識真根本?
【妙聯巧對】
瑞氣千重,張公百忍
清末山東濰縣人張兆棟,字伯隆,号友山,道光年間進士,同治時候,做到廣東省巡撫。當時,兩廣總督叫瑞麟,号清泉,滿洲正藍旗人,姓葉赫那拉氏,後來做到文華殿大學士。
這兩位高官在廣東共事,關系有些緊張,張兆棟做事往往要受到瑞麟的牽制,而又無可奈何,所以,他總是感到郁郁不得志。
當時,廣東有人為他們兩位寫了一副長聯:
瑞氣千重,且看他主在王者旁邊,頭戴三梁冠,身穿四叉袍,威赫赫十載高權,籲嗟麟兮,河清奚俟
張公百忍,可憐爾屈成弓兒模樣,睜開半雙眼,跷起一隻腳,顫巍巍幾聲長歎,為之兆也,棟折難支
這是一副析字、嵌字巧聯。
上聯除了嵌入“瑞”、“麟”、“清”之外,又巧析“瑞”字為“王”和“擊”(“耑”的異體字)。更為奇妙的是,将“耑”字上面的“山”形容為“三梁冠”(古代公侯所戴的一種冠名),将下面的“而”形容為“四叉袍”。“十載”,指瑞麟在廣東任職長達十年。
下聯除了嵌入“張”、“兆”、“棟”之外,又巧析“張”字為“弓”字(屈成弓兒模樣)和“長”字(幾聲長歎)。最為奇妙的是,将“長”(“長”的繁體字)字的上半部形容為睜開的“半雙眼”(目),将下半部形容為跷起的“一隻腳”。“張公百忍”,說的是唐代壽張人張公藝,九代同居。唐高宗祭祀泰山路過壽張,專程到他家,問他是如何治家的。張公藝讓人拿來紙筆,一口氣寫出百餘個“忍”字。後來,張氏就以“百忍堂”作為堂号。
對聯嵌字順暢,析做巧妙,尤其是能分别切合二人的身份。以“頭戴三梁冠”、“威赫赫十載嵩權”寫瑞麟,以“張公百忍”、“可憐爾屈成弓兒模樣”、“顫巍巍幾聲長歎”寫張兆棟,活靈活現,如漫畫一般。作者獨具的匠心和高超手法令人佩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