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王安石變法失敗三個原因

王安石變法失敗三個原因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7 21:35:16

王安石是北宋的大改革家。他在變法初期,得到了神宗皇帝的全力支持,也得到了當時統治集團其他頭面人物的贊譽,照理說應該能取得預期的成效。可是為什麼最後卻失敗了?我們試着找一找其中的原因。

王安石變法失敗三個原因(王安石變法最終走向失敗)1

變法的重點,是片面的理财政策

王安石變法的重中之重是為王朝理财。他想通過推行新法,讓國家的錢袋鼓起來。王安石自然知道國家養了2萬多的各級公務員、養了120多萬的軍隊,也知道有多少貪贓枉法的現象存在。但是在他眼裡,這些導緻國家嚴重經濟危機的主因,不是冗員、冗兵、冗費,而是沒有取盡天下之财。

他認為,不在于開支多少,而在于生産多少,通過生産發展就能維持政府不斷增長的支出。所以從他頒布的十幾項新法來看,似乎隻有開源的政策,而沒有節流的措施。

他的新法政策,實際上就是盡可能地把民間的财富歸到國庫裡去。“蓋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費。”就是他的理财目的。

比如,青苗法,以政府貸款取代了民間高利貸;均輸法、市易法,将原先由市場調節的物資流通和物價,變為政府壟斷。這一切的前提,都是為朝廷理财着想。

王安石變法失敗三個原因(王安石變法最終走向失敗)2

變法,富國不富民

王安石在長期的基層工作中,深知農民的疾苦。他針對當時的社會狀況,痛心疾首地說過,“富人兼并百姓的土地,使他們的财産布滿州城;窮人失去土地,使他們慘死在山溝水渠之中。”

因此,他認為變法首先要減輕農民的負擔,讓農民安心發展生産,不加賦而富民。

他的初衷和本意是好的,可是現實卻很殘酷。

比如,他推行了青苗法,本意是想讓農民在青黃不接的時候,通過政府低息貸款,減輕經濟負擔,安心種田。可是他忽略了政策施行過程中的一貫性。青苗法在執行中大大走樣了。本來,百姓向政府自願申請貸款,半年2分利息,年息約40%。可是衙門官員卻将利息提高到4分甚至8分,而且強制農民必須貸款。這樣一來,利息超過了民間高利貸。青苗法就演變為過度剝削農戶法。

王安石變法失敗三個原因(王安石變法最終走向失敗)3

再比如,他推行了免役法,本意是想讓民戶出錢來代替服役,使他們安心農業生産。可是他沒想到下等民戶哪有多少錢買不服役。免役法反倒便宜了富戶,他們出得起錢。

王安石變法的宗旨,是富國強兵,不在如何救低層老百姓于苦難中,而是在如何為朝廷增加收入中,所以他在施行新法的時候,隻是兼顧了農民的利益。如果影響了他理财的目的,他是很少顧着百姓死活。變法第六年,當北方大旱時,無數農民身無完衣,草根充饑。他照例按規定收取青苗稅、免役稅,害得在家災民隻好揭瓦拆木賣給官家以抵償。

變法确實大幅度地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以至國庫錢糧可供7年之用,可是百姓生活依舊叫苦連天。

王安石變法失敗三個原因(王安石變法最終走向失敗)4

變法,觸及了地主豪強和特權階層的利益

北宋中期,地主豪強勢力加快了對土地的兼并速度,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到嘉祐六年(1061),全國平均總戶數為1051.5萬戶,其中有田的主戶為656.27萬戶,無田的客戶為395.2萬戶,即大約有37.6%的農戶失去了土地。土地兼并的最終後果,必然造成懸殊的貧富差别,加劇社會矛盾,無地者無路可走,必然會激起民變。

王安石看到了兼并勢力的發展和官吏的貪暴腐敗,看到了“豐年不飽食",荒年"棄餓嬰”的百姓苦難情景,使他憂慮老百姓活不下去了萬一掀起大規模造反,就會危及王朝統治。他知道光在宋仁宗期間,每年都有民變事件的發生(注:仁宗在位的42年間,發生“變亂”有60起,平均每年是1.43起),農村造反者不斷,城裡偷盜者不斷,甚至大白天衆“盜賊”在京城中呼嘯而過的吓人情況發生。

因此,他想通過變法,來抑制一下兼并勢力的肆無忌憚,這樣就不可避免地損害了豪強勢力的經濟利益。

王安石變法失敗三個原因(王安石變法最終走向失敗)5

他推行了保甲法、方田均稅法。前者在農村通過主、客戶每10戶為一保,每10保為一都保,每家出一個民兵的辦法,讓農戶忙時耕種,閑時訓練,既維護當地治安,又防止民變發生,還可成為軍隊的後備力量。後者在農村進行了土地清查,通過丈量土地,獲得準确田畝數,按規定納稅。這樣,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富民買田而不受稅額,謂之有産無稅;貧民賣田而不推稅額,謂之産去稅存”的狀況。

同樣,市易法、均輸法,也是抑制富商政策,以政府代替豪商操縱市場。

王安石的新法不同程度上觸犯了特權階層的利益。我們知道,封建社會中無論哪一個朝代,上下都有千絲萬縷的利益關系,這些關系形成了巨大的利益集團,每一個豪強地主背後幾乎都有後台老闆,每一個後台老闆本身就操縱着一條粗大的利益鍊。變法表面上損害了地方豪強的利益,實則更損害了後台老闆的利益。這就引起了對王安石變法的強烈反彈,從普遍支持變法到公開反對變法。

王安石變法失敗三個原因(王安石變法最終走向失敗)6

司馬光就是一個典型例子。王安石剛開始進行變法準備時,司馬光寫信給他,盛贊王安石,說王安石天下大名三十餘年,不論認識他或不認識他的人,都說王安石如果主事,天下就可大平,百姓也都得到好處。其他大臣也紛紛稱贊他。

司馬光本來和王安石是好朋友,他自然希望王安石變法能夠給社會帶來安定,給政府增加收入。這從一個側面,也說明王安石變法代表了整個封建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和願望。但是,當變法一旦造成了對特權階層的威脅後,司馬光就立刻換了一張臉,變成了反對變法的頭面人物。

變法,沒有得到皇帝的傾心傾力支持

神宗皇帝對王安石的态度,從十分支持倚重,到有所保留,最後如王安石自己所說,隻得五分。這從王安石兩次辭職中可以看出。

王安石變法失敗三個原因(王安石變法最終走向失敗)7

第一次辭職,是在熙甯七年(1074)。熙甯六年以來,北方連續大旱。司馬光、鄭俠等人借旱災攻擊新法引起天變,說大旱是變法引起的,隻有罷免了王安石的官,廢除了推行的新法,天就會下雨。

王安石可以不畏天命,神宗是畏天命的,他猶豫以後,終答應了王安石的辭職請求。

第二次辭職,是在熙甯九年(1076),當時代替王安石主持變法的呂惠卿,向神宗誣告王安石“犯命矯令,罔上耍君"(欺上欺君),神宗半信半疑。同時,神宗在對契丹、西夏用兵策略問題上與王安石存在歧義,再讓呂惠卿他們一告狀,可想而知,就又一次同意了王安石的辭職請求。這一去,王安石的政治生涯基本結束,過起了讀書寫詩的生活。

王安石變法失敗三個原因(王安石變法最終走向失敗)8

另外重要一點,神宗皇帝不對保守派進行嚴厲打擊,相反有牽制變法派的意思。如司馬光并不是神宗貶出的,是他主動辭職;文彥博一直當他的樞密使;富弼女婿馮京做禦史時,就上書彈劾王安石,神宗不但沒有按照王安石意思解其職,反而提升他做上樞密副使,後又升參知政事。因此在京城就始終存在着一股龐大的反對派力量。所以神宗一去世,太皇太後高氏垂簾聽政後,保守派就能在短時間内一擁而上,推翻變法。

變法,沒有一個強有力的領導機構

王安石實行變法,是關系到北宋王朝國計民生的大事,照理應該有一個能負擔起改革大任的堅強有力的專門領導機構。但是王安石的變法機構似乎是臨時的,班子力量似乎也很薄弱。

改革伊始,王安石設立了制置三司條例司,作為變法領導機構,看似權力極大,掌握全國變法事宜和國家财政收支。可是好像條例司沒有發揮過轟動性的作用,而且僅僅存在了一年零三個月。以三司條例司名義頒行的新法,除均輸法、青苗法若幹外,其餘大部分的新法,如農田水利法、免役法、保甲法、方田均稅法等都是由司農寺頒行的。司農寺管轄的範圍相當現在的農業部。由它負責頒行新法,其權威性可想而知,基層執行不執行還是一個問題,效果好壞更是說不清楚。

王安石變法失敗三個原因(王安石變法最終走向失敗)9

如果王安石在相位倒還好說,在他第二次辭職後10年多裡,各項新法盡管繼續執行,但執行結果,很大程度上與王安石的預期願望相反。

除上述原因外,變法派内部日趨分裂,如呂惠卿原來在推行新法中做出過重要貢獻,後來卻為私利與王安石反目。另外,王安石還有自身的毛病。如:用人不當,性格固執、氣量不夠,不善于團結人,樹敵過多。這也可能是變法失敗的一個因素。

如果在新法施行過程中,他能夠聽取朋友們的一些正确意見,根據實際情況,适當調整變法政策,也許變法的效果會顯著一些。遺憾的是,他是屬于一根筋的“拗相公”,聽不得反對意見,有人越是反對,他越是堅持到底。司馬光說他,雖然賢良,但很固執,這話好像并不過分。

結論

王安石屬于向前看的政治家,他代表整個封建地主階級,從維護和鞏固王朝統治的整體和長遠利益出發,推行了一條改革之路。他的變法最終失敗與其它封建王朝進行的變法失敗一樣,歸根結底是由于封建制度所造成。它不可能産生猶如現代的經濟體制,任何變法也不可能改變封建王朝的根本性質,而達到富民強國的目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