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東漢各郡面積

東漢各郡面積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2 23:31:00

東漢各郡面積(詳解東漢第一大郡的地緣結構)1

中央之國的形成<三國篇> [第35節]

作者:溫駿軒

長篇連載,每周更新

東漢各郡面積(詳解東漢第一大郡的地緣結構)2

荊襄九郡(11)

東漢各郡面積(詳解東漢第一大郡的地緣結構)3

如果說荊州是三國故事中最知名的州部,那麼“南陽郡”應該是荊州最引人注目的郡了。如果為人所關注很大程度是因為,諸葛亮在出師表那句引發了無盡争議與口水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

相比諸葛亮到底是南陽人還是襄陽人的千年公案,鮮為人知的一點是:南陽郡是東漢所有郡國中人口最多的郡級行政區,以公元140年的數據來說,高達243萬。這個數字是什麼概念呢?這一年東漢的在籍總人口為4900萬出頭,僅南陽一郡就占了5%,與在十三刺史部中人口排名第十的幽州刺史部相當。荊州亦依托南陽郡的存在,成為了天下第一大州(人口總數為628萬)。

農業和區位是人口增長的催化劑,先來看看南陽郡在區位上都有哪些特點。以闆塊來說,這個人口大郡主要包含有兩部分:南襄盆地(南陽盆地)及随棗走廊。行政上大緻對應現在的河南南陽地區、湖北随州地區,以及湖北襄陽地區的北部。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位于漢水之南的襄陽市本身并不是南陽郡的南大門,而是南郡的北大門。

東漢各郡面積(詳解東漢第一大郡的地緣結構)4

水系歸屬是劃定行政歸屬的重要标志。那些地理相鄰、地形相似,又可以通過水路連接的闆塊,更容易在地緣屬性上趨同。南襄盆地能夠被認證為是荊州的一部分,地理原因在前面的内容中已經解讀過,在于其整體為漢水及其支流所覆蓋。

源出秦嶺與大别山脈之間的漢水,在盆地西南側的丹江口市境内流出山地,然後東南向經襄陽市,由荊山與綠林山之間的漢水走廊,注入江漢平原和長江。而整個南襄盆地所收集的雨水,又通過:丹水、淅水、湍河、白河、唐河、滾河等河流,呈放射狀的在襄陽彙入漢水。

上述這些河流的存在,将整個南襄盆地結合成了一個有機整體,并且強化了與兩湖平原的地緣聯系。不過光看它們,還不足以認識到南襄盆地的區位優勢。作為一個盆地形闆塊,它的周邊必定圍繞着一圈山地。隻有透過這些邊緣山地中的通道,連接重要闆塊,才能夠算得上是有區位優勢。

東漢各郡面積(詳解東漢第一大郡的地緣結構)5

對于一個闆塊來說,周邊山地的存在有利有弊。山地的存在,可以增強闆塊的獨立性,使之能夠更多按照自己的軌迹發展。而如果山地過高、過密,又會影響到它對外交流的效率。

如果将南襄盆地視為一個獨立行政區,它的位置正處在:陝西、河南、湖北三省相接之地。這意味,理論上南襄盆地可以融入上述三個省份。然而就像剛才說的那樣,邊緣山地的形态會影響到交流的效率,進而影響到融合度。以圍就南襄盆地的山地形态來說,總體呈現出:西-北密,東-南疏的形态。秦嶺和大巴山脈這兩個巨大山體的存在,極大阻礙了南陽盆地與陝西方向的融合。

相比之下,在南襄盆地東北和東南兩個方向,情況就要微妙許多。在南襄盆地的南面,是我們已經花了5萬字解讀的兩湖盆地。獨立丘陵屬性的綠林山并沒有成為一道難以逾越的天險,依托它而生成的兩條河谷地帶(漢水通道和随棗走廊),幫助南陽盆地和江漢平原建立了及其密切的地緣聯系。楚人當年能夠将南陽盆地變成楚國核心區,包括漢朝将南陽郡歸屬于荊州,都是這一地緣聯系的體現。

東漢各郡面積(詳解東漢第一大郡的地緣結構)6

如果說有一個行政闆塊,有機會與江漢平原争奪南襄盆地的話,那肯定是其東北方向的中原闆塊了。至于結果,相信大家已經看到了,南襄盆地在兩千年前是荊州的一部分,而現在絕大部分則是河南的一份子。

一如之前曾經說到過的,氣候類型在這場曆時兩千多年的競争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盡管南襄盆地在水系上,與江漢平原屬于同一體系,但卻正好處在南北氣候分界線的北部。這使得整個地區的生産、生活習慣,更多與其東、北方向的中原地區趨同。

南襄盆地融入河南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于這個地理單元與中原之間的阻隔力同樣很弱。從地理本意來說,所謂“中原”指向的是秦嶺以東、山東丘陵以西、黃河以南、淮河以北的這片位于天下之中的大平原。以南陽盆地在東面所接的這部分“中原”來說,屬于淮北地區。在兩漢的行政建制中,這一地區所建制的正是幾乎可以被認定為“中原”代名詞的“豫州”。

淮北地區與南襄盆地之間的地理分割線,是桐柏山脈與伏牛山脈之間的一連串丘陵。桐柏山脈本身屬于大别山脈在東北方向的延伸,伏牛山脈亦屬于秦嶺在東部的延伸。兩段延伸屬性的山脈本身,就不會過于高密。它們再向外延伸的丘陵,雖然可以充當漢水和淮河之間的分水嶺,但注定不會天然具備“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屬性。關于這條分水嶺,我們有一個看起來不那麼地理的名稱——方城夏路。

“夏路”又名“夏道”。指的是“諸夏”進入南襄盆地的道路。所謂“諸夏”意指是先秦時源出周王室的同姓諸侯國。在周人入主中原之後,即與關中平原隔秦嶺相望,又能直通中原的南襄盆地,成為了周王朝擴張的重點地區,并在江漢流域分封了一批以姬姓諸侯為主的諸侯國。

由于楚人的活動範圍是在南陽盆地西側、漢江通道及西江漢平原。這些由“夏路”進入江漢流域的諸侯國,主要分布于漢水東北-随棗走廊一帶,史稱“漢陽諸姬”。這當中,當下最為知名的當屬出土了“曾侯乙墓”的随國(目前認為,曾國就是随國)。

除了戰略上壓制楚人以外,周人如此重視漢陽地區的經營,還有一個更直接的經濟原因,那就是“銅”。是自殷商開始,鄂東南丘陵東部的大冶境内就是重要的銅礦出産地(目前有大冶市銅綠山古礦遺址)。青銅在當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為了獲取這些重要資源,無論是當日的殷人還是後來的周人,都有很大的動力維護一條從中原通往鄂東南地區的戰略通道。

東漢各郡面積(詳解東漢第一大郡的地緣結構)7

正是因為有銅礦這一重要戰略物資的催化下,先秦時才形成了漢陽諸姬的地緣政治格局。而興起之地缺乏銅礦的現狀,也讓最初還不那麼強大的楚國,沒有成為周人必須征服的對象。這些珍貴的礦石正處在前面解讀過的鄂國境内。公元前9世紀,攻滅鄂國後的楚國開始成為周王朝那些嫡系諸侯的強勁對手。直至公元前7世紀,史書記錄下了“漢陽諸姬,楚實盡之”的文字。

再來說說什麼是“方城”。如果說夏道指的是穿越這條分水嶺的諸多道路,那麼方城則是楚國在控制南襄盆地後,沿淮、漢水嶺而修建的,擁有很多方形城池的防禦工事。這樣一套依托山勢而構築的防禦體系,通俗點說就是楚長城。此後,那些曾經幫助周人進入江漢之地的“夏路”,變身為楚國的“方城”,并成了楚國争霸中原的堅強後盾。

楚國南陽盆地地緣結構(橫屏觀看)

東漢各郡面積(詳解東漢第一大郡的地緣結構)8

研究漢陽諸姬的分布,會發現與南陽郡一樣都包括随棗走廊與南襄盆地兩個地理單元。可以說,南陽郡的範圍确定,源頭便在于周人對這一地區數百年的經營。如果當時讓周王朝來以九州格局劃分天下的話,這片土地大概率會和中原地區劃分在一起。隻是前面我們也說了,戰國後期所形成的地緣政治格局,對漢王朝的行政劃分影響深遠。楚人的地緣政治遺産,不僅讓荊楚之地得到淮源屬性的信陽地區,更将同屬漢水流域的南陽地區納入自己的範疇。

同樣基于這段曆史,南陽地區成為了最早被中原王朝所開發的長江流域闆塊。相近的氣候類型,不僅讓南襄盆地成為華夏文明進入長江流域的橋頭堡,亦使得這一地區在消化北方所導入的農業技術時,較之長江流域的其它地區要更為容易。

由此亦使得南陽郡在兩漢時期,能夠成為了人口第一大郡。當然,後來随着鐵器的普遍使用,及受衣冠南渡的影響,長江乃至珠江流域的地緣潛力得到釋放。南陽地區在人口潛力上的優勢也就不複存在了。

如此之長的開發史,使得南陽地區在東漢時期能夠領有36個縣,僅次于與之隔方城夏路相望的豫州汝南郡的37個(汝南郡人口210萬,人口排名第二)。可以說,漢水和涢水以及它們的每一條支流邊上,都分布有縣治。隻是就算擁有再多的行政區,也總是要選出一個政治中心來的。

以南襄盆地的結構來說,百川歸一的襄陽看起來倒是很有機會。然而襄陽并沒有成為南陽郡的政治中心,原因在于南陽郡與南郡之間的分界線,在這個位置上是以漢水為界,使得位于漢水之南的襄陽被定位為南郡的北方門戶。今天襄陽歸于湖北,而大部分南襄盆地歸于河南的南陽地區,與當年的設定遵循着同樣的邏輯。

如果在水系結構上占據優勢的襄陽不能成為南陽郡的中心,那麼誰又能擔當這個職責呢?答案是三國演義中稱“宛城”,行政上為“宛縣”,後來因此而得到南陽之名的河南“南陽市”。實際上,“南陽”在中國曆史上并不止一處。現在大家看到的“南陽”,名字源起于秦國占據此地後所設置的“南陽郡”。伏牛山脈以南、漢水以北的位置,是其得名的依據。而在此之前,南陽一名更多指向的是春秋時晉國所控制,後來為韓國所繼承的太行山以南、黃河以北的“南陽”地區。

東漢各郡面積(詳解東漢第一大郡的地緣結構)4

最終得到“南陽城”之名的宛城位于漢水支流白河西岸。這條源出伏牛山南的河流,在南襄盆地的中部接納了一條由西北方向而來的支流“湍河”。其後在接近漢水之時,又與東北方向而來的“唐河”合流而成“唐白河”,最終在襄陽北部注入漢水。

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湍、白河口正位于南陽城與襄陽城間的中點之上。之所以要提到這個點位,是因為建制于此的行政區你一定不會感到陌生。它就是當年劉備為劉表鎮守北境時呆了七年的“新野”縣。

現在大家應該明白了,如果中原政權想染指荊州,最佳的攻擊線路是先攻取南陽城屬性的宛縣,然後再順白河而下進攻襄陽。

東漢各郡面積(詳解東漢第一大郡的地緣結構)10

而在這樣一條攻擊線路上,位于南、襄兩城之間的新野,就是一個兵家必争之地。不過在這樣一條攻擊線路上還缺少一個環節,那就是“方城夏路”與宛城之間的連接線。以方城夏路所位于的這條丘陵鍊來說,并不缺少可供穿越的天然通道。問題在于,一個闆塊的守護者并不需要開發和維護那麼多的通道,更多的選擇隻會增加防禦成本。

東漢各郡面積(詳解東漢第一大郡的地緣結構)11

最先将南襄盆地作為一個整體經營的是楚國。楚人所選定的這個出入南襄盆地和中原的隘口,被稱之為“缯關”(又稱“大關口”)。值得一提的是,這條連接桐柏山脈與伏牛山脈的丘陵本身,在結構上并不是單線而是呈現複線結構。

也就是說,這串山體總體上呈現為内外兩層。其中充當淮、漢兩水的分水嶺的是西南方向的内層,丘陵線。而出于增加防禦縱深目的,當年的楚長城主要依托的是東北方向的外層丘陵修築。這使得後來荊州的控制線在此實際向分水嶺以東延伸了一點。

扼守主通道的“缯關”則處于内層丘陵之間。從地理上看,這個位置可以被認定為是桐柏山脈與伏牛山脈的分割點。在諸多穿行于丘陵之間的“夏路”中,缯關所指向的通道不僅較寬,而且位置最靠近北方。無論是從洛陽盆地,還是鄭州-開封所代表的中原腹地,打通一條連接南陽盆地的交通線,缯關所代表的隘口是最為便捷的一條,前者可沿平頂山、汝州所處的汝水河谷直通洛陽;後者則經由被曹操定為根基之地的許昌中轉。

東漢各郡面積(詳解東漢第一大郡的地緣結構)12

缯關所處的位置,在漢朝時建制有名為“堵陽”的縣級行政區。基于其位置,當年楚長城沿線修築的方形城池中,缯關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以至于到了北魏時期,這一地區的行政名被更名為“方城”,其後幾經廢置演變成現在的河南省方城縣。可以這樣說,狹義的“方城-夏路”指向的就是這個樞紐點。

在這個樞紐點與宛城之間,還有一個大家所熟知的三國地标——博望坡。三國演義中,博望坡之戰被認定為是諸葛亮登場後的第一戰。不過在曆史上,博望坡之戰發生于公元202年,而諸葛亮是在公元207年才被劉備請出山的。所以這場戰争其實與諸葛亮無關。

東漢各郡面積(詳解東漢第一大郡的地緣結構)13

當下在方城之東是汝河南源(淮河支流),西側則是唐河源頭屬性的潘河。而在兩千年前,潘河更有可能是在博望坡之南與白河相連。由此打造出以白河沿線的:缯關-宛城-新野-襄陽這四個戰略要點為依托的,貫穿整個南襄盆地的水、陸通道。當下由丹江口取水的“南水北調”工程,在南陽-方城段的走向,能夠幫助我們還原這條戰略通道當年的風采。

另一個能夠讓大家感受到缯關曆史地位的,是幫助荊州确定方位的“衡山”。以“衡陽”來定位荊州的方位,地處湘中的“衡山”顯然是沒辦法自圓其說的(如果用此衡山定位應該描述為“衡陰”)。這意味着,在九州概念設計者的認知中,衡山并不是後來被認定為南嶽的湖南衡山,而更可能在南陽盆地北部的伏牛山脈中。那麼這樣一個很可能是最早南嶽的古衡山,位置究竟在哪呢?

這樣一座與荊州位置定位有着密切關系的衡山,位于當下的河南省南召縣與湖北省方城縣交界之處。屬于汝河源頭之一的“澧水”(又作沣水或酆水)與白河的分水嶺。由于行政上為白河上遊的南陽郡雉縣所轄,在當時又稱為“雉衡山”。地理上看,雉衡山正是伏牛山脈的最東端。再往它的東南方向,便是缯關扼守的“方城夏路”。古人在認定名山之時,山勢是否險峻、風景是否壯麗并不是衡量标準,而是需要它們在地緣政治層面成為一個坐标。能夠被賦予特殊含義的山體,無一不是能夠俯瞰一條重要的戰略通道。從這個角度來說,雉衡山如果當年南下的周人認定為南嶽,是符合地緣政治邏輯的。

好了,關于南陽郡和整個荊州的解讀,至此告一段落。由于除了揚州以外,荊州周邊的:豫州、司隸、梁州、交州等部分還未展開,荊州闆塊能夠連接上述地區的戰略通道(尤其是西、北方向),即使有部分位于荊州部分,也沒有在這部分詳細解讀。不過不要緊,随着這些州部的展開,這些問題都會在相應部分揭曉答案。

下一節,我們就将越過方城夏路,前去有天下之中美名的“豫州”。去看看當時的豫州與現在的河南省,究竟有多大的區别。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