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血糖升高一定會得糖尿病嗎

血糖升高一定會得糖尿病嗎

健康 更新时间:2025-04-17 08:14:00

血糖升高一定會得糖尿病嗎?糖尿病是一種極為常見的非傳染性終身疾病,目前還沒有完全治愈的方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和飲食習慣的改變,患病率飛速上升,我國已成為糖尿病患病人數最多的國家,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血糖升高一定會得糖尿病嗎?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血糖升高一定會得糖尿病嗎(血糖高就一定是糖尿病嗎)1

血糖升高一定會得糖尿病嗎

糖尿病是一種極為常見的非傳染性終身疾病,目前還沒有完全治愈的方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和飲食習慣的改變,患病率飛速上升,我國已成為糖尿病患病人數最多的國家。

關于糖尿病的病因,衆說紛纭,其中有這樣一句傳言“80%的糖尿病都是吃出來的,不吃糖就不會得糖尿病。”顯然這句話是錯誤的,目前糖尿病的發病因素尚未完全明确,主要與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的共同作用有關。糖尿病患者需要嚴格控制糖分攝入,但不代表不吃糖就不會得糖尿病。

一、血糖高說明了什麼?

空腹血糖正常值是3.9~6.1mmol/L,很多人進行血糖檢查時,發現指标偏高,便懷疑自己患有糖尿病,這種想法并不完全正确。當空腹血糖指标達到“空腹血糖受損”和“糖耐量減低”标準時,統稱為“糖尿病前期”。

雖不能診斷為糖尿病,但已跨入糖尿病高危人群行列。這種情況需要警惕,咨詢醫生及時控制血糖,避免其進展為糖尿病。

短期血糖升高,可能與飲食、急性感染、創傷和應用激素等有關。這種高血糖是一過性的,應激狀态消除後及時複查,血糖可以恢複至正常。如若需要評估糖尿病,應激狀态消除兩周後的檢查結果才具有診斷意義。

長期監測血糖指标依然偏高,可能與糖尿病和肝硬化等有關。糖尿病的主要标志是高血糖,肝硬化也可能導緻糖尿病出現。長期高血糖需要盡快去醫院檢查,明确具體病因,如未及時治療,可能會引起一系列急慢性并發症。

二、如何診斷糖尿病?

糖尿病的典型症狀是“三多一少”:多尿、多飲、多食和體重減輕,這種情況常見于1型糖尿病患者,同時可能伴有皮膚瘙癢、四肢疲勞、便秘等。出現上述症狀後應立即進行血糖監測,如果随機血糖≥11.1,或空腹血糖≥7.0,或葡萄糖負荷試驗兩小時血糖≥11.1,說明已達到糖尿病診斷标準。

對于不符合糖尿病診斷标準,症狀不明顯,血糖又高于正常值的患者,需要進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将75g葡萄糖溶于300ml水,空腹飲下。如果服糖前空腹血糖值為6.1~7.0mmol/L且服糖後兩小時血糖值為7.8~11.1mmol/L,說明患者正處于糖尿病前期。如果空腹血糖值≥7.0mmol/L或服糖後兩小時血糖>11.1mmol/L,可診斷為糖尿病。

尿糖測定結果、毛細血管血葡萄糖和24小時動态血糖測定結果并不能用于診斷糖尿病。正常人的尿糖也可呈陽性,比如妊娠期婦女,尿糖呈陽性,但血糖是正常的。毛細血管血葡萄糖和24小時動态血糖測定隻用于糖尿病的檢測,沒有診斷作用。另外在創傷、急性感染、發熱等應急狀态下;服用激素、利尿劑、避孕藥等藥物時;有甲狀腺功能亢進等内分泌疾病時的檢查結果都不能用于糖尿病的診斷。

有糖尿病家族史和遺傳史的人;體形肥胖,缺乏運動者;40歲以上的人群;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代謝性疾病的患者;有妊娠期高血糖病史或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的人群都屬于糖尿病高危人群。這類人群建議每3年進行一次糖尿病篩查。有高血糖但未達到糖尿病的人群,要嚴格控制飲食,多運動,若無效果可考慮服用阿卡波糖和二甲雙胍,預防糖尿病。

如果已經确診糖尿病,還要注意檢測分型,不同類型的糖尿病病因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根據病因可以将糖尿病分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其他特殊類型糖尿病四類。其中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最為典型。

三、1型糖尿病與2型糖尿病的區别是什麼?

1型糖尿病與2型糖尿病都是在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其中2型糖尿病最為常見。

1型糖尿病主要是由胰島B細胞被破壞,導緻胰島素分泌不足引起的。發病人群比較年輕,通常在30歲以下,多在兒童期、青少年期發病,起病速度快,患者通常體重較輕且伴有自發酮症。另外有糖尿病家族史、自體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都是好發人群。

1型糖尿病患者“三多一少”症狀明顯,未經治療時患者血脂明顯增高,同時伴有疲勞乏力、記憶力減退、頻繁感染等症狀。起病過急者甚至會出現酮症酸中毒、脫水、昏迷等症狀。如果治療不及時,血糖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可能會導緻一系列慢性并發症,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心腦血管病等。

2型糖尿病主要由胰島素抵抗和胰島素分泌不足,同時伴有營養過剩,缺乏運動,年齡增長等環境因素引起。發病人群多見于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起病速度較慢,患者通常有糖尿病家族史,且體形肥胖,伴有高血脂,高血壓等疾病。多數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沒有明顯症狀,很多人在體檢時,甚至出現酮症酸中毒、糖尿病足等并發症時才發現該病。

臨床上還有一小部分患者同時具有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部分特征。并不能簡單通過臨床表現分型。

王先生,46歲,兩年前診斷為“2型糖尿病”,一直堅持控制血糖,病情比較穩定。今年突發“酮症酸中毒”送入醫院,檢查發現王先生胰島B細胞嚴重受損,胰島素分泌不足,自身免疫抗體呈陽性。雖然王先生發病時間比較晚,符合“2型糖尿病”,但發病機制更符合“1型糖尿病”,這種現象稱為“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本質上屬于“1型糖尿病”,這類病人普遍早期症狀不明顯,甚至不需要胰島素治療,隻憑借症狀判斷很容易被忽略甚至誤診,要将糖尿病自身抗體檢測用于早期篩查“1型糖尿病”并作為分型指标。

四、糖尿病如何用藥?日常生活如何幹預?

“1型糖尿病”患者主要依賴于胰島素治療,采用持續皮下注射的方式,可以保證人體正常需要,使胰島素維持在正常水平。堅持治療達到“糖尿病蜜月期”時,病情明顯好轉,可遵醫囑減少胰島素的劑量或停用,但不可放松警惕,仍需要密切監測血糖。

“2型糖尿病”采用以控制血糖為主,同時控制血脂、血壓、體重等的“綜合”治療方案。

雙胍類藥物是藥物聯合中的基本用藥,同時也是“2型糖尿病”控制血糖的一線用藥,用于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有利于肥胖患者控制體重,代表藥物有二甲雙胍。服用期間可能會出現惡心、嘔吐、腹瀉等胃腸道不良反應。使用中需要注意,二甲雙胍不會引起肝功能損害,但有肝功能不全的患者禁用,以免加重疾病,有嚴重感染和創傷的患者也應禁用。

如果服用雙胍類藥物效果不佳或者無法耐受胃腸道不良反應時,可以改用磺脲類藥物。這類藥物直接作用于胰島B細胞,從而促進胰島素分泌,常見藥物有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喹酮等。主要作為單藥治療,不能與其他胰島素促泌劑合用,不适用于兒童、孕婦及哺乳期婦女,長期服用易引發低血糖。

餐後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可以服用α-糖苷酶抑制劑,主要用于延緩碳水化合物吸收,常用藥物有阿卡波糖,可與雙胍類藥物或磺脲類藥物合用。服用後易引起脹氣、腹痛、排氣增加等不良反應,所以腸胃功能紊亂的患者不适用,服用時應遵醫囑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加量,可緩解腸胃不适。

“2型糖尿病”服用降糖藥效果不佳的患者也可進行胰島素強化治療。對于HbA1c≥9.0%或空腹血糖≥11.1 mmol/L的新診斷糖尿病患者,提倡起始使用胰島素強化治療,可以短期有效控制血糖,改善高糖毒症。主要采用持續皮下胰島素輸注方案(CSII),模拟胰島素正常分泌,降低了低血糖的發生風險。

使用胰島素時應該注意,一次性使用注射針頭避免感染,采用多點,多部位的注射方式,以免出現皮下脂肪萎縮的情況,出現低血糖或過敏反應時,應立即停用并就醫。如果患者居家控制,自行注射胰島素,應注意藥物保存,未開封的胰島素需放入冰箱冷藏,開封後的胰島素常溫下使用不得超過30天。

除了藥物治療,糖尿病患者還要注意飲食、運動等生活幹預,才能全面控制病情。

血糖波動比較大的患者可以采取“少食多餐”的飲食規律,每天可進食5~6餐。主要選擇高碳水化合物、富含膳食纖維、低脂肪、低膽固醇、蛋白質适量的食物,嚴格控制糖分攝入,不宜吃甜食、油炸食品,可以少吃一些低升糖指數的水果。建議多吃粗糧、雜糧、蔬菜,加餐時可選擇蘋果、柑橘、番茄等水果,進餐時可以先吃蔬菜再吃主食,少油少鹽,戒煙戒酒,足量飲水。

建議糖尿病患者每日用餐一小時後進行30~40分鐘有氧運動,注意不要在空腹時運動。建議選擇快走、慢跑、遊泳、騎自行車、打太極拳等中等強度運動,肥胖患者可以适當增加運動量,“1型糖尿病”患者忌劇烈運動,以防低血糖的發生。

五、總結

引發糖尿病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不同類型的糖尿病病因和臨床表現都不相同,并不能簡單通過血糖指标判斷自己是否患有糖尿病。

如果發現自己血糖偏高,正處于“糖尿病前期”,就要加強防範,積極調整生活方式,控制飲食、加強鍛煉、必要時輔以藥物,就能預防和延緩糖尿病的發生。

确診糖尿病也不必驚慌,隻要“管住嘴,邁開腿”,定期檢測血糖,遵醫囑進行積極治療,定期篩查糖尿病并發症,努力将血糖控制在空腹血糖4.4~7mmol/L,餐後2小時血糖6-10mmol/L的水平,使病情控制良好,預防并發症的發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